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
姚依林晚年二三事1 ~) ^6 Q8 Z1 B4 Y
1994年12月11日,姚依林同志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77岁。作为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员,他对我们的关怀体贴和言传身教,还时常浮现在眼前。5 w* S5 N" A% g3 ?/ [# t
+ W# A1 r, y, p; I! i' }1 {
1991年,组织上派我负责姚依林同志的警卫工作。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姚依林同志不再任政治局常委,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闭幕后,他不再任国务院副总理。对于刚从中央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当时内部规定其警卫、医疗、服务方面的待遇安排基本不变。因而,他参加有关会议活动、外出考察以及生病住院的警卫工作我仍然直接负责或组织实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就一些见闻作了日记,尘封十年后,现摘出部分以表达对他的追思。
0 d- M$ r" k* G. \" P9 m( _5 ?5 M0 f S8 ~& k5 _( G
1993年4月,早春的杭州,莺飞草长,生机盎然,气候宜人。浙江省领导盛情邀请依林同志去杭州指导工作,换换环境,适当休息。此前为了开好“两会”,作为国务院的主要领导,工作十分繁忙,会后,他不再担任国务院的领导,可以看出心情轻松了许多。北方的春天风干物燥。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人员都希望依林同志去南方住一段时间,调养身体。4月15日,我们一行七人来到杭州。第二天,他对我说:“我现在已经完全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警卫、接待应该与以前有所不同了。地方工作很忙,我们尽量少打扰人家。尤其警卫工作,沿途尽量不要扰民。反正我现在没有急事要赶时间。”当我向当地警卫、接待部门的领导传达依林同志的指示后,他们很感慨,还有点为难。因为依林同志是不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第一次来杭州,如果马上就“降格”,单从礼节、情感上都说不过去。经过研究,我们统一了认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某些安排作些变通处理,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 X, ^5 ^5 q" R. i L5 B: n! t4 {' F) y1 l8 t
一转眼,我们在杭州住了一星期,虽然工作人员都想在“天堂”多住些日子,但依林同志不愿给地方多添麻烦,决定4月25日去上海。离开的前一天,他要我办两件事:一是乘车去上海,路过嘉兴时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他说,1981年我虽然去过南湖,十多年后应该变化不小了,你们这些人可能都没有去过,我们趁这次机会都去瞻仰一下党的一大另一处纪念地……另一件是让我找接待处长来,依林同志要付“礼品”的钱。当时我有点莫名其妙,经询问阿姨后才明白事情的“重大”。原来早几天阿姨与工作人员上街想买一点地方特产,陪同人员讲有些市场上的食品质量和卫生都有问题,建议另找时间去生产厂家,买货真价实的。过了两天,接待处长亲自送来一礼品袋地方物产,并对阿姨明确表示,所谓“特产”并不值钱,送给老首长品尝或使用,不要付钱了。依林同志知道后,很不满意,让阿姨传话,让我和接待处长见他。当时我有点忐忑不安,以为哪件事办错了。走到跟前,他和蔼地对接待处长说:“我来杭州住了快十天,已经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你们还要给我送东西,我就更过意不去了。”停了片刻,依林同志态度严肃地说:“你们要允许我们看东西、买东西,北京来的人在杭州买点东西很正常,不要变成我们想买什么你们就掏钱买了送给我们,这怎么行呢?违背中办的规定嘛!这样做,我们以后就不敢上街买东西了。”然后又对我俩说:“东西既然买了送来啦,就不退了,但要允许我们付钱,付多少钱要恰当。”事后我将“特产”清理了一下:龙井茶叶一盒,耦粉几包,小吃特产几盒,剪刀、菜刀各一把……算来算去大概交了200多元钱,还开了发票。第二天,我把办理结果向他汇报后,他点头应允,愉快地离开杭州赴嘉兴。
3 u4 M( ^8 f$ Y7 @! s9 c9 o* E- e( ]6 ^& F! X `, \# B+ p7 |& k: X. _
1994年9月18日,依林同志病情加重,住进了北京医院。住院期间,除了10月1日晚参加庆祝建国45周年焰火晚会,在天安门城楼停留几十分钟外,再也没有走出医院参加其他公务活动。依林同志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给予了精心护理,其他工作人员也尽心尽责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利于他早日康复。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虽然算不上是“问题”,但确实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依林同志以及他的家人,严于自律,体谅别人的可贵精神。按通常作法,依林同志住院,不仅可以要求病房大一些,而且还应安排若干附房供医务人员会诊、工作人员值班和家属陪住。由于当时病房安排有困难,他被安排住进了普通“高干房”。其时旁边还有一间空余病房。秘书代表工作人员与院方交涉希望将此房给我们使用。但院分管领导说此房要作为机动房留着。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好在病房门口的走廊里架了2张折叠床,用屏风遮挡以作休息用。秋后的夜晚,走廊里凉风习习,加上医护人员进进出出,值班人员根本休息不好。依林同志的夫人也只好在病房的一角架了一张钢丝床。他的子女、亲友来探视时,由于病房空间小,有时只好轮流在走廊等候。此情况如果要“认真”起来,向高层领导反映,问题肯定会得到解决,但作为依林同志的亲属及身边的主要工作人员则认为,医院既然安排了,肯定是他们有一定困难,我们也应体谅医院,因为住院本身就给医护人员增加了麻烦。就这样,在依林同志住院85天的时间里,隔壁的一间病房始终空着。他的家属和值班工作人员自觉克服困难,陪伴着依林同志在他的病房或病区走廊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 u N% S7 |+ M7 l3 \7 X6 W
0 R% W% R3 e, N1 l/ N" {9 H 姚依林同志去世后,骨灰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的一棵松树下。家人的这种安排,尊重了老人家的愿望,也体现了依林同志的品德。将他的骨灰化作肥料培植青松,也是对社会、对人民的最后奉献。
4 _! ^# |. N' R# W来源:人民政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