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城市名稱來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6:17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山西' ]/ b1 {2 S: @6 W' _- T/ e
: q4 o' g$ O+ P/ h8 |# w6 ^$ i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 O' u* `7 Q6 V: O' v( N太原——简称为“并”,又称“晋阳”、“龙城”,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 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 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 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 制名。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 “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n4 [. U) l) O  M4 ~/ `; ^

) }( O4 I. p9 v" O0 O. o大同——旧称:平城,代京,云中,辽代根据《礼运-大同》篇称为大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战国末期开始置郡没治,西汉初,大同称平城县属雁门那。公元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 今大同)。北齐天保七年改称恒安镇,北周置云中县,隋改为云内县属冀州郡。唐初名定襄县和云中县,属云州治天宝初为大同军治。辽重熙十七年始置大同县,为辽金陪都称西 京,至元二年云中县并入大同县。明、清两件皆设大同府。1949年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划归山西省。1993年 7月原雁北地区撤销,左云、大同县、阳高、天镇、浑源 、广灵、灵丘等原雁北地区所属部分县,统划大同市所辖。
7 u% U& D2 {: s1 a# }/ w- j/ l, h2 ]朔州——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 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 ,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 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 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 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 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 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 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 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 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 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 [1 V6 p! e) n( [1 {6 W  [
& N* O. y3 `- [7 W% A/ d忻州——忻州古称“秀容”,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 州、保德州。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 I+ v8 g( u- z
; S6 y& a; F, ], Z
阳泉——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5 p- S) v0 D; U5 o4 }  Z! u

. {7 K& r$ Z/ T0 C+ h吕梁——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 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6 W3 U+ f, e9 Z  ?% v
8 A# i/ l& Z0 s1 j; k3 j; ~- R晋中——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从此,晋中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榆次专区。1950年8月,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99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所属榆次市改为榆次区。2000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 D8 W7 z/ Z/ ?

2 e7 H# a$ P6 f1 a( V/ @# @  G临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36 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 48 郡。当时山西境内设有 5 郡,临汾属河东郡。西汉取代秦后,划全国为 103 郡国,临汾(今襄汾)、平阳、襄陵、彘(今霍州)、杨(今洪洞)、北屈(今吉县)、蒲子(今隰县)、降(今曲沃)、弧镊(今永和)、骐(今乡宁)均属河东郡司隶部辖。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 400 年分裂割据,出现大统一局面。隋朝精简了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临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县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5 z0 z1 J2 w; y! d- \

6 s7 B& x7 O4 W# H3 s: J运城——运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4 @4 n3 o$ |! V4 b) L& k% |1 X  i' P! N. o
长治——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
. D' B+ F* m9 ]  l' w
8 r2 b' X! t, g' A) l, l- U8 d8 M$ X$ b) ~
晋城——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7:03 | 只看该作者
陕西( N" i+ Q7 L8 V  q" ^/ C/ m% k6 c
) D' y7 {4 e! W" \- y: g3 V5 e, K! J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陕西的名称由此延袭至今。 8 M: Q: T7 x; L& ~0 b" R, D5 Y& _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 q2 V8 F$ b5 g% V2 a9 ]0 O: b) u' o: X% N. I9 b5 v8 \$ c0 y
延安——秦朝设高奴县,北魏设东夏州,西魏改东夏州为广安县,公元601年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避讳“广”字,改广安为延安县,取“延河流域平安宁静之意”。
) s. N  S' H1 f% W9 T4 g
4 ]* H5 i9 Q% O" ?4 M: B,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P& C& S7 `9 j) y9 y
   
% _8 h% ]  i, k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3 U$ O1 c$ _4 M) v$ O+ j
8 f2 p" [; Z, n" J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X! ?8 B- O" }

3 F! r7 w( V' b* Y. X0 O渭南——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估计因位于渭水以南而得名。    。% r9 _: y8 ^/ w/ C7 k1 o0 d
1 X1 d9 O6 S  P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0 y: O$ a2 y" K% [! |; {! h! M" n
/ j4 K$ P; y4 O+ c+ c$ s3 v
汉中——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1 p; t! l8 C$ h7 w3 L2 k0 v: N8 x1 }2 C
铜川——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7:53 | 只看该作者
西藏藏族自治区* I! v2 r; v9 C" d; y

2 t* W; M8 Y  c3 s7 X0 g, h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 ljong)曾叫:“图白忒”, 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以清正式得名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 卫藏” , 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处于西边)。 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p( z1 Q7 y& |9 _* n$ S1 r, N7 ]; t3 k2 n2 C) Y& t
拉萨——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古称“惹萨”, 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自古以来就是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相传从文成公主进藏那里开始繁荣的),曾叫逻姿.
1 D! N5 p# Z6 h$ `4 O
4 ]9 ^9 a  [  O1 E昌都地区——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昌都地区曲、色曲、澜沧江)]。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
0 [- `# }9 M2 O3 w& m4 D# T
5 V* z; x& U) I林芝地区——山清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 因为位于西藏东部,就西藏其他大多数地区来讲,这的确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正式恢复。
2 y( S) u+ L$ v
+ J1 Y  |2 A! W" Z, I山南地区——因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而得名。1970年山南专区改为山南地区。
6 V9 G% t, ^+ u! b4 c* f5 x5 Q5 r$ K* g
日喀则地区——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 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
2 ^& x! s0 m+ g4 V; ?0 M$ m/ V1 i
那曲地区——“那曲”之名,因境内有条那曲河(怒江上游)得来。旧译“黑河”,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那曲地区是地名的满语义译。$ F8 y* M! w% C0 t- e

6 {; h( m. h3 V. R8 E) v" d" q阿里地区——藏语统称mNgas-ris,翻译为阿里.阿里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在清朝时, 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 1979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8:39 | 只看该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 H$ N' y( |8 n. h! S; o# ?     t) i- U( w. L0 D
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复故土,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 W# |& z  H: x) o) J1 F
4 Q, S2 ]4 w4 @- U3 K# L( R乌鲁木齐——乌鲁木齐(Urumqi)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源于准噶尔蒙古语“红庙子”之意。蒙古语中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4 j! T& g9 W, l$ S3 q  T7 M, o1 q7 r3 O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1957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
# q* c# @# c) O! H* L7 d# D& I* B, I. O
吐鲁番地区——元末,吐鲁番分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吐鲁番地名第一次出现。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阿黑麻在东察合台汗国东部的吐鲁番称汗,建都吐鲁番(安乐城)。 一说突厥语“富庶丰饶”的意思;一说是维语“吐尔番”转来,“都会”之意;另一说由维语“吐藩” 转音, 意为“水果多的地方”。还有一说,是回纥语“最低的地方”。1 h: P8 i! z3 `

4 N  ]+ v: B" h, Y% a4 I哈密地区——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密力、哈梅里、哈密里 。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说由突厥语“库木尔”转来,意为“沙子多的地方”。另一说,哈密由“哈勒密”转来,“哈勒”有“盼望”、“了望墩”之意。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q( d# b% t# \" H* r# M; P5 w# \

, F* E4 h4 @' S" S: B; w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原系突厥语,涵义是“新”的意思。早在《突厥语大词典》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 “昌吉”之名大致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等名逐渐演变而来。《阅微草堂笔记》或《西域水道记》里却说昌吉一名系准噶尔语(蒙古语),是“场圃”的音译,它原是一条河的名称。1955年3月改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
- m5 m9 \2 Z- X
7 X7 C: r* ^) s$ Y+ }5 m. |/ P0 d* Q+ H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是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草原"。元明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元代实行中书省制度,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也是今天"博尔塔拉"地名形成的开始。
7 |/ _4 l$ A. _: {/ w
8 v% g4 B6 I6 W3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语“廓愣”,河流的意思,“巴音”,富饶的意思,“巴音廓愣”即“富饶的河流”、“富饶的流域”的意思。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
7 {. z9 c5 b9 {* C/ i! @' j* G5 L$ X/ u" _/ w8 d
阿可苏地区——“阿克”维语“白色”之意,“苏”维语“水”之意,“阿克苏”即“白色的水”的意思。 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后,设阿克苏办事大臣,后设阿克苏郡王。; \  D' [" t1 }( }" R
( u, |+ t* d3 G+ a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D2 ~) _  k; k" ^2 {+ V$ C

# _8 Y; w) |; e8 m' A5 z7 _喀什地区——全称“喀什噶尔”,“喀什”维语“各色”的意思,“噶尔”,“砖”的意思,全称意为“各色砖瓦房”;一说 “玉市”的意思。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
3 t+ I% ~3 M# p6 }+ N
% R  \" \' N7 G1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藏话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才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和田”。
) f0 Q" b1 k7 |5 B, \+ q4 N) D/ {. ~& T( j. F$ M7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F7 k; Q/ q4 m6 H- ~( J% v: C

; @$ j, R5 v9 {) Y0 Z/ C7 }1 v塔城地区——“塔城”系“塔尔巴合台”的简称,意为“旱獭”。1763年,清政府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设塔尔巴哈台军台,次年筑肇丰城,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防。塔城地区正式设立行政建制。
+ W9 A" k! P4 m1 U
- o  N$ F% v! v& l6 N& ?+ \9 M阿勒泰地区——“阿勒泰”来源于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此山蕴藏出产丰富的黄金。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09:30 | 只看该作者
云南
' y- d( H0 Y4 z0 d& u0 w& s% [3 A! q1 o: ^3 L8 Y' J3 u) |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
) X$ W% }+ g  D1 ^) d) \1 J: p, g4 ^1 F; t
昆明——“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 P) J2 W# o* F. D% ?2 N5 J! u' R2 y7 @  c4 t0 s
曲靖——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元设曲靖路总管府,“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一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中是“曲靖州”三字,这是史籍中第一次将“曲州”和“靖州”合起来使用的证据,为“曲靖”一名后来作为区域名称开了先河。“曲靖”一名在元代开始使用后,探究其起源与由来的典故,说法和推理甚多,至今尚无客观的逻辑化定论。但笔者认为《徐霞客游记》下第733页中记述“曲靖”名称时说:“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与史籍《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中的记载相吻合,较有说服力。
, E0 p8 P4 N" J% Z- H6 I7 U5 M1 r
' V4 f( m, Q# x0 Z  t* o7 A玉溪——因其横贯坝子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故而得名“玉溪”。1949年12月18日,玉溪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该名由此始。. J3 f6 o( c, _. g# t
: `+ O( K8 O1 r2 M" w

/ k5 l) q% H* v' l' s保山——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设保山县为“府附郭”,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9 P4 O, L# ]- F. S3 y. e
2 J3 k' X# S) i0 ^: Q) k
昭通——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据《昭通县地志资料》:“盖取昭明通达之义也。”
: Z2 d' m3 |4 `' T/ ^
2 \7 @& _3 J! A  Z* j  s丽江——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M! X- K' }8 H$ t8 `0 \

7 T; u" x- Y" z普洱——普洱县原称宁洱县,明洪武年间,改为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普洱”即水湾大寨。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国函[2007]8号)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 d) ~, d% U1 ~5 U& l
1 D; Y' P) N9 m
临沧——1954年改缅宁县为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2 x. d, [2 _$ I
- @0 j! e1 t1 k楚雄彝族自治州——元初设威楚万户府,明设楚雄府,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58年4月15日设立自治州。1 E" @! W3 E: y9 b; R

" i+ p5 X; v7 q1 I$ `, J2 @' Z& w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 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 O( T, ^! I/ T' X% e' _+ t$ q
! m& c8 I" l- Q* B$ n! ]- C% D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境内有红河故名。, ~9 ^  `7 R# t1 i9 e1 B' H
$ X, B7 p- A+ p7 d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是因“东文山”自然地貌而得名。
) {, W2 B! Z( m3 [- Z/ T( Y, `
5 ?- n0 x/ C$ z' H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
7 a$ E  t) H" X
- g' g/ K& D9 [! `3 R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1953年7月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9 D8 P/ e% d$ A5 X0 Z: s, W
3 w8 v8 [4 \! |. K8 S- X6 u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1954年8月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8 [- i1 k4 `' ~: b; x' `
" s, g+ h) ]/ w# z6 I1 s: _- E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9月13日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0:22 | 只看该作者
浙江
+ V) y: H, A6 p
& J, h6 n% w  O9 t' c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
# O$ s! i1 _9 F5 w9 |. D5 _9 G/ p9 ?; d' }
杭州——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 Z: D; V9 r" a
- d* m% A7 j& H$ h- R/ Z; Y
3 K) R" c  N1 U( t% r+ m  Q宁波——简称“甬”,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5 d5 T3 s! m) f) @3 I$ p! L! k/ H' Q/ f

) V6 d8 {1 p7 ]& }) M" K温州——简称瓯,别称鹿城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 i% `) ~7 T" b- {
) R- o' G3 V- [2 \- t1 N7 c. U5 |6 X. P* d2 c$ x
嘉兴——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U1 F+ K- ~3 W& M+ L6 _! I& S
   
" j& G$ K' w( L  {7 I- X: |湖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I  U& }* _$ b1 @
& {/ [8 p" `  @4 h- b
绍兴——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 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3 W0 F% f9 `3 k0 f1 Y$ D" Y

3 D" G) @. F$ u金华——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金华”这一名字由来相传于金星婺女争华之地。另一说“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 C" O/ J" L1 V. H* B, V9 \' G* P) K- q" q8 N! Y1 M
衢州——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多数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9 z$ w# k+ [$ @0 @6 j8 }

  I/ B2 ?0 ~" A6 e0 |舟山——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岛及群岛本身,在宋、元时代还没有产生独有的称为,均以“昌国县(州)”名称来涵盖。至明洪武“禁海”之后,“昌国”地名随政区的消失而逐渐隐退,从而孕育了一个新地名——舟山。对此,《舟山市志》载:“此后,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普陀2县,成立舟山市.. {; r  B' I' R

1 p4 {% }8 B# I8 m. o9 P' @( B台州——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 _* s. B/ r8 a. b! y# ~

3 }4 n" Z/ B$ E" t: |  D丽水——(丽,音lí)原名为处州,丽水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城北的丽阳山,山后有古溪潺潺流过,俗话说: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或许古人正是想借助于山水之灵性吧。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始设县。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1:08 | 只看该作者
香港特别行政区8 g3 s* n. C5 R

' x# W6 d8 h$ o宋代以前,为海上渔民捕鱼歇息之地。宋元之后,岛上有小村,名为“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4 p' f- Z0 C0 o  A3 n+ i
                                                  
# j* y" _6 P) z& v7 ]" {5 N: n1 |
2 F1 i! U3 w- `澳门特别行政区
+ E+ s7 k# n! J( `  N+ ^! n8 V, T' v( W2 w# A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6:11:59 | 只看该作者
台湾
, g; p8 r% p) E0 {& K! Q* W5 x7 E9 a4 F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 ”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 台湾地区 。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
3 V* S3 i2 m( U' e. o: G$ ]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 清代 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 中土 。”“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7 N2 |6 S3 c! J: R# @. U3 O% a/ _- n, ?% G) O
基隆——基隆古名 鸡笼 ,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 高山族 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 闽南方言 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张燮 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8 }3 ^+ }! ]- ?+ X( X1 \3 {* S# d( A0 V8 O9 e
新竹——新竹古称竹堑, 清代 易名新竹。
& ?' K9 K2 f- y0 E1 i/ N: j9 r4 d5 h: s# R& ~
台中——台中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年)设台湾县,为台湾府治,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省会改设台北府(今 台北市 ),改名 台中县 ,1920 年设市。
7 F! P) F9 f# A( s  }% N& M% q$ o* x/ J, H
嘉义——三百多年前,嘉义县本是原住民平埔族的集中地,地名"诸罗山"(或作猪罗山),后清廷取"嘉其忠义"之旨,将诸罗改名嘉义,沿用至今。嘉义还被称为桃城,系因清代时嘉义市版图状似桃子,而嘉义人也喜以桃城人自居。, R, C; q# z  _, O
, `* @: y1 I' J7 y4 r( i! J, X
台南——旧名赤崁,广义的台南即对于台湾北部、台湾中部等的相对区位“台湾南部”的简称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9-10 17:18:31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了 !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8: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 姚伟彬
0 M- I: \0 c# M- A% T. u2 K% \2 z" H# K$ V

- Z+ t9 s  M) [& |; Y    不必客氣.有時用得著就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3 22: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