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 |6 z( ]* F* w第二节 求受菩萨戒的条件 ]! N* k, F& Q
因为菩萨戒有顿立与渐次的不同,又有在家与出家的不同,对于求受菩萨戒的条件,也就各有宽严的不同了,但有两个主要的条件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4 F% `% o" d+ |+ |8 i( W% {5 r( N
第一要有感戒之善。
* M% M0 h, V5 w 第二要无障戒之恶。' {- i: `, ?. [+ b$ C
所谓感戒之善,分为两种:一是菩萨种姓,二是发菩萨愿。
7 [( D- k |1 D# V# R% p* a4 ^ 所谓菩萨种性,是指大乘的根性而言,如地持经所说:“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数取趣——有情众生),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加行,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说:没有大乘根性的人,虽然能够发心求受菩萨戒,仍然不能如实实践菩萨之道的。舍己为人,忘我而利人,便是菩萨根性的菩萨精神,如果汉有这一精神,终究无法达到成佛的目的。2 q+ x6 C/ p4 e* n# j/ O
所谓发菩提心或称发菩萨心,如今佛门中无论使人做什么,都要说“请你发心”,这虽并不算错,却把发心二字滥用过度了。再说,发心二字是下别善恶的,愿作善,固然是发心;想造恶,也算是发心。其实,发菩提愿的本意,是指努力精进为善去恶的意志,有了大乘的根性,若无坚强的志愿,来促成这一大乘根性的圆满究竟,虽有大乘根性,也是没有用处。正像一块上好的材料,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果不去加工制作,再好的材料,终也仅是材料而已。所以地持经中要说:“若不发心,不修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 B2 H* M3 W; {0 W1 p% d& n0 |) Y; f
根据义寂法师的菩萨戒本疏而言,感戒之善的内容,另有一种具足三缘而成的规定,即是胜种姓、胜期愿、胜行心。胜种姓同于菩萨种姓,胜行期同于发菩提愿,胜行心则包括十种要求:8 O- c/ g$ ]. _- D2 h
一、于无上菩提能生深心。
) W4 L% U$ K% C( v; d6 }6 r) e 二、能尽寿离恶知识近善知识。 o0 Q3 k0 {8 W* ]6 r* i
三、能尽寿悔过、随喜、劝请(佛法)、回向(众生)、增长佛道。
# x" _/ f, j7 x 四、能尽寿尽其能力,供养三宝。* ?( V2 W& G- J6 F1 G
五、能尽寿读诵书写方等正典,为人解说。
$ H c& W1 n' ], ~- h 六,能于孤独贫苦,若犯王罪,随力救护,乃至一念生悲心。
5 U z* O4 Q% l, o 七、能尽寿舍于懈怠,发起精进,勤求佛道。
' g% X+ h! i* P4 n. G" u 八、于五欲尘中,生烦恼时,能寻制伏。' A3 z' [- O8 \# n: j6 V5 i: |
九、苦于无上著提生厌退心,于小法中生贪著时,寻除灭。
' h. S7 u: I2 \3 i3 k$ c 十、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5 g" C/ X/ P# p* K* ^8 l
胜姓、胜愿、胜心的三项,配合堪任、加行、大菩提,即称为菩萨三持,现将感戒之善的内容,列表如下:7 a2 b7 l+ _+ q" b! r( ]; v! V
|——堪任持———胜种姓——菩萨种姓——|6 u( H) b& P) P4 k) W; p! Q
菩萨三持|——加行持———胜期愿——发菩提愿——|——感戒之善8 Y9 t5 c- [, S9 R/ C- h- n
|——大菩提持——胜行心——十种要求——|
/ f' ?7 r- h; F) d- } 不过,在通常的情形下,在受戒之先的乞戒之时,菩萨法师仅问两句:“汝是菩萨否?”“汝已发菩提心未?”这也就是探问菩萨种性及发菩提愿的必经手续,至于胜行心中的十种要求是很少问到的。但是,衡之于理,求受菩萨戒者,应该自誓具备这胜行心中的十种要求。
: i8 ?' V% f* B$ _% | 正因为受戒之先,要有感戒之善,事实上,未曾学佛的众生,并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感戒之善。但以梵網及璎珞而言,能解法师语的众生均受得戒。所以梵網经戒第四十五条要说:“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就是为使一切众生皆能知道感戒之善的教化工作。璎珞经卷下也说:“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著心,然后为受。”
( J7 y) P; E: M$ w$ ?6 K 根据如此说法,我们在传菩萨戒之前,那是必须先讲菩萨戒的,否则,感戒之善未明未具,如何能够得戒?今日的传戒法师,仅迷信烧疤即是感戒之善,可谓不幸!
- P# C' p) t% d' a7 F% b9 d “感戒之善”,如同可染的布料,必先有了可染的性质(根性)及其须染的要求(发心),才能把颜色染上有去。
) E- d; v) ~6 L* u7 V0 f2 S 现在再讲第二个主要的条件:“要无障戒之恶”。什么叫做障戒之恶?所需障,便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障碍众生了生脱死行菩萨道的三大障碍。4 u% K$ R9 B3 Z) ]; d
在菩萨戒的受戒法中,只问七逆(较障比丘戒的五逆,多了杀和尚与杀阿阇梨的二逆),七逆属于业障,凡是犯了七种逆罪之中的任河一种者,便不能受菩萨戒,这是主要的障戒之恶。
8 F' s6 b) H3 |6 F" J( f3 A 其实,三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为菩萨的戒障。现将三障障戒的情形,根据义寂的戒疏所述者,分别介绍如下:+ b4 [9 l w. U0 R; d4 v
第一、烦恼障有四种:& A" p }$ k% y( C/ A! G: B
(一)放逸:放逸成性,暂时难改,所以不能受戒.2 e2 ?0 P3 S8 n5 I z) B
(二)愚痴:自不善巧,并且依附恶友者,根本不想受戒
% f. P8 u% _* E (三)受他束缚:为尊长、丈夫、主人、王、贼、怨家等所拘束者,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0 I I. R0 B) X- T
(四)生活穷困:时时为了生活担忧,所以无暇想到受戒" _, X2 P1 F9 k: n+ ^ a! E( p
第二、业障有二种:
; R% F9 I! Y' H (一)七逆:所谓七逆,便是梵網经所说的七遮: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罗汉,大乘地上菩萨): R" `2 `2 D( u+ I5 c, ^% f
(二)十重:便是璎珞及梵網所列的十条重戒/ j! I, y3 u% K; P4 L6 H
第三、报障有四种:5 s8 P7 O m$ q( |
(一)地狱
7 h( H; f& R4 \' y* a" i: A# _ (二)饿鬼
6 Y% o1 C- N) s. } (三)畜生中不解法师语者。
, a- @& u1 |8 \5 w9 w6 K' w (四)北俱卢洲及禀性顽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 v. l+ ^1 w3 j& x 关于这三障的意思,尚须加以说明。烦恼障虽然可能有四种障碍受戒,但在遮难条文中并未列入义寂法师对此的解释是这样的:“不决定故,非如七遮,定不得戒。”也就是说,烦恼之障可能障戒,但却不是绝对障戒。 ) Q" W! @7 I8 J, U* q9 m" m
业障之中的七逆罪是不通忏悔的,犯了七逆之罪,不论悔与不悔,今生都不能得戒。如梵網经戒四十一条所说:“若现身有七遮(逆),师不应与受戒”。轻戒四十条也说:“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又说:“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5 V8 I% M1 v$ N/ y
事实上,七逆罪不是人人可犯得到的。生在佛灭之后无从出佛身血,除了受过沙弥戒以上的出家人,没有和尚可杀(但在印度外道也有和尚、和尚尼);从未归依佛教的俗人,没有阇梨可杀,在家人不够资格破僧.除了比丘,无人能破转法轮僧,比丘尼只能破羯磨僧,不能破转法轮僧。杀圣人的机会很不容易。今世是主要的是杀父杀母的二逆,出家人则加上杀和尚与阇梨,成为四逆,乃属主要。但为遵制,问时仍应七逆并问。9 g. @; k% j) b/ G
至于犯了十重戒,能不能再行受戒,据义寂法师的戒疏,共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W& s [, ~) d; m0 t
一、十重之中的前四条是根本性罪,破则如犯七逆,悔与不悔,现身皆不得戒,其余六条,若能悔过,便不障戒。: C2 M8 C9 g k7 S& g% D9 a5 ^3 Q8 ^
二、如梵網轻戒四十条中说:“若犯十(重)戒者,应教忏悔”,“乃至一年,要具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具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灭罪之后,可以重受。8 f; }% s3 Y8 u g
三、犯前四重,悔过须见好相.便得再受,不见好相者,不得再受:犯后六重,即使不悔,仍可重受而再得戒。5 D C" I8 U- _
四、犯十重者,不悔皆是戒障,悔则皆得再受。' u: H, Q# ^! ]0 f% W
但在璎珞经中却说:“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这是说:犯了十重是没有悔过之法的,但却犯戒失戒,仍可于失戒之后,重新受戒。# M* h5 T: {7 l! g4 q- t2 g7 v6 c
至于报障;在受戒法中,也未列入遮难项下。同时,璎珞经说:“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梵網经也说:“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是说:但能听懂法师说法的语言意思者,一切众主,皆可受戒得戒。实际上,就在“解法师语”一个问题上难倒了许多的众生,由于业报而堕地狱饿鬼道中的众生,接受痛苦还来不及,自难有听法的机会和能力,至于畜生利根而解语者,不是没有,但总稀少有限,北洲的人,根本不信佛法;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之中,也有许多不敢信佛或不愿信佛的人。这都属于与生俱来的果报障碍。然而,畜生中有解语的众生.地狱中有罪轻的众生,鬼道中也有有福的众主,这些众生,都是能够受菩萨戒的,所以报障一门,对于受菩萨戒来说,也不是决定不能得戒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戒障的一门。! `/ h7 @ F j' D- A
“障戒之恶”,如同抗药性极强的病菌,若有此类病菌存在于人体之内,吃药进补,都是无法生效无法受补的。七逆罪的性质,大概可用今日医药界最感头痛的癌菌来相比吧?( p; w3 A% _* r; A1 t# S+ p
现在再将求受菩萨戒的主要条件列表如下:( b' P0 r7 m% h/ \; o( F
|—菩萨种姓——|
0 s8 }* I, _2 a& F9 x( l- D |—要有感戒之善—| |—若无不得戒—|: x/ s" ~$ x, h {' f
| |—发菩提心——| |
: F& `7 Q+ i+ v8 E8 @ r7 M4 N条件--| |—烦恼障 ————不定不得戒—|/ _8 {- p0 E: j, ~
| |—七逆—决定不得戒—|—得戒与否* I V$ Z6 ^6 Q( k9 o! J% x: q& {
|—要无障戒之恶—|—业障—| |) A. z x6 Y" f4 N
| |—十重—悔或右得戒—|9 H8 u' O7 v. n' ^! w
|—报障————— 不定不得戒—|
* q# _3 u8 o+ K" e*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