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二、舜陵考证
) y8 Q$ i3 w. d/ z: G8 K' ]( W) x- V: _, T% X0 R
' c1 S; J: R/ L1 \6 `: T6 _
, o3 u& k7 z. {; f
舜帝老来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历经数千年没有异辞。传说故事生动具体,史籍、文物证之确确。孟子有言:舜“卒于鸣条”。然而,孟子并未言明鸣条在哪里。全国冠以“鸣条”作为地名的很多,那么,舜卒地鸣条究竟在哪里?“鸣条”与苍梧山、九嶷山究竟有何关系?《舜陵考证》所作的研究以图释疑解惑。$ C. S1 b/ e- D) T( e1 ]6 M5 e
$ W& M5 B1 w7 Q$ Y$ E, Q7 G
. h" u% _; |$ j/ m! d
: d; N3 D0 ~' H0 y! P3 B2 t % `, M/ T4 [( C) ~' {9 r! g
$ A4 A* i+ U i6 }* }" ~5 K / _7 i8 }; n( f& S
+ x) u) p+ l; s
2 Q8 I: u, u9 a: L- P) C$ D j6 c+ p
" ~6 N( n, e# Z" R
/ n& |8 ^7 ^( X1 s! L ) u1 _) d' q& z* ]4 ?6 G2 s& E A
9 Y+ ~' ^, f# @" x; d
& L* }0 ^* x0 b( z% m; x
+ f, I b3 m/ R! S
! \5 S2 i' m) o' w
9 `/ W2 B$ D+ D 9 ?% W5 Z0 x* Q
7 T6 U" d2 W: a( w1、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修葺) {0 D4 ?% \) E6 T; H
8 ?: r! \) ]5 D. N# p! `4 m% y
# L, ?: {4 k# Y: u. M+ M
3 D% U$ P+ O/ t《山海经》、《尚书·舜典》、《竹书纪年》、《史记》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叙说方式,肯定了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 h( V; B7 t* @; I! K* T/ w t- `3 l! x" `' V2 [
《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i+ F6 o& E6 E7 p
7 B+ g+ S! L; A T" V7 }《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8 @$ S/ E: B- f7 x' `2 L; o5 s" ~5 ~% P
《吕览》、《通考》、《十三经》、《国语》、《汉书》、《汉纪》各注、《淮南子》、《风俗通》、《帝王世纪》、《皇览》、《舆地考》、《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等等经、史、书,都异书同说,称舜南巡死在在苍梧九嶷山,葬在苍梧九嶷山。9 l, S2 M" ]5 P( W1 I9 M% z
1 Q2 P: `& S! \) c$ S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到秦汉时期,舜帝陵庙由九嶷山大阳溪移至玉琯岩前(今九嶷山瑶族乡九嶷洞村玉琯岩西南50米处)。汉时即立有陵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高2米,宽1.5米,隶书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汉朝时候,隶书被规定为全国范围内的正式书写体。据考证,舜帝陵碑隶书属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书;《水经注》记载:陵碑为“零陵太守徐俭立”。, J0 e' u. I8 T+ P
; m6 Q' a* a' a& K
秦汉时期,在九嶷山玉琯岩前建起的舜帝陵庙规模十分宏大。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勘探发掘,在九嶷山玉琯岩发掘出了秦汉时期的古舜帝祭庙遗址。( G5 f+ \, \5 i: W! w
' H0 y+ t3 L7 X I7 s: k到唐初,舜庙渐渐荒废,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长沙人胡曾暂代延唐令,向朝廷奏明后,在玉琯岩前复修舜帝祀庙。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宋太祖赵匡胤下圣旨修葺九嶷山舜庙,道州刺史王继勋奉旨行事,原知制诰张澹撰写碑记。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正月,道州知州方信儒在玉琯岩题刻“九疑山”三个大字,进一步确定了天下众多舜庙中,只有九嶷山舜庙为正宗。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道州知州李袭之修葺舜庙,并嘱濂溪书院掌管御书的教官李挺祖,补书蔡邕《九疑山铭》,刻在玉琯岩石壁上面。明洪武四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遣编修雷燧祭舜,确认舜源峰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应是舜陵所在,于是将舜庙迁于舜源峰下,舜庙坐南朝北,表达舜帝身葬九嶷,不忘北国的意思。从此陵、庙合一。
; e0 `: W& J. y* \6 T7 p" P" G: l* p2 V+ O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永州推官王瑞之重修舜庙正殿,增设香亭三间、仪门三间、左右斋廊各三间。此后的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对舜帝陵庙都进行了修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朝廷拔巨款大修舜帝陵庙,庙的规模为正殿三楹,后殿一楹,龙亭一座,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当时,陵庙内古槠、香杉、红枫、翠柏交相掩映,陵庙庄严肃穆。往后年久失修,庙几近荒废.直到民国24年(1935年),有当地人葬母于舜源峰被迫令迁出而纵火焚庙,致使祀庙悉数化为灰烬。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法币修复舜庙正殿,但没有恢复庙宇原有的规模,且都是一般屋宇。- [. i z2 ~9 v0 S
: R R+ X- d$ ~" B, y' p3 d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舜帝陵庙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被小学占用,并办过猪场。直至1981年,乐天宇教授回乡创办起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动员村民从电站、水渠等处,找回石碑24方。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陵庙围墙。1989~1990年,省政府又拨款修复舜帝陵寝殿,后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2年,舜帝陵庙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立项为首批抢修文物。次年3月25日,抢修工程正式开工,至2000年完工,投资近数千万元。陵庙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局按明清建筑风格设计,呈报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后施工。
+ [: [$ O' x1 L5 F! L5 w5 j0 x& j
0 w; K/ {; u @4 K修复后的舜帝陵恢复了明洪武年间的盛况.建筑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分成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筑宫墙,宫墙外修有神道、玉带桥、华表等.其中主体建筑正殿为重檐广殿顶,殿宽36.6米,进深18.8米,檐设双重斗拱,顶覆黄色琉璃,殿基为须弥座,殿前月台由花岗石素面砌筑,踏跺设雕龙御道,殿四周与月台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52根直径60公分的巨大石柱、木柱、龙柱、支撑起全高18米的正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正殿坐南朝北.帝舜日日夜夜凝望着中原,祈念大江南北,永远尧天舜日。6 {! Y4 Q9 `; i4 [
( C" ?; G4 ^+ N2 u# e2 d7 n/ X
2004年,在陵庙内午门两侧增修了钟楼、鼓楼。 L. ]2 `) H% X Z; ]2 E! f6 I
, P/ t/ I) K' V2005年,舜帝陵庙再度扩大,单体建筑达21个,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 k, g6 ^6 j*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