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谱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1#
发表于 2012-6-2 08:35:41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回复 45# 1156824942 & q) l) d6 ], g; ~& T; G
% Y2 N' O3 A  w
6 N% Q  c$ u# _& T- t- x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1%左右。”——这段话中的数据哪来的?准吗?“人口约504.6万余”?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8:4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1# 卧龙姚建中 : A6 f% h8 y6 d- ^
$ ^# z$ L  F3 ?; ^/ l6 q+ s
) T2 v) X4 z' e9 x) T4 ~. }' r
    此貼是收集資料.是別人發表的.至於數據的准確性.我們暫不爭論.因不知道那個年代統計的.我們主要看他的史料上事.不對數據理論.除非找到更有力證據再補充上來.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3#
发表于 2012-6-2 08: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2# 1156824942
7 i% d% A# Y" M* ]6 Z" H5 b
) |5 R# Q! F4 B" S) s: v1 \
& z( o7 ?6 R* b我是想知道这些数据的出处,谁有闲工夫去争论它是否准确,咱又不是专职搞统计的。哈哈:lol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8:5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6-2 10:06 编辑 0 n# E1 F8 R8 G0 i

- V+ U* u% h  j3 O! _- Z8 y" o9 N姚氏家族字派收集: I. K) V) l2 y) @0 S$ @
  四川蓬安;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復显丕.先恩开玉兆.德厚守邦基.凤会英才现.春庭国学知.待定.丙癸定乾坤。元相利禎兴,仲昌光卫立,飞武旭东昇。3 s8 f. e  A2 q; i: K9 Q
  安徽六安寿县姚家,家族字派:应绍有为,尚传家德,万世永昌,国广厚梁。
$ o* G6 L! G( R6 I  雍睦堂姚氏字辈:釁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映朝霞。续字辈: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 t% V  N4 ~: \0 m+ L/ c  湖南益阳姚氏派语: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 U2 Y! [: |3 m! ~  湖南平江姚氏派语: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协万邦,九歌惟叙韵。
; b! n: n- b/ _) f8 |$ |  o/ x  恩溪姚氏名派: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t; ]0 A. `. `2 o' }) a8 @2 w
  贵州姚氏字辈:仕文时字子,天永必通维,正大贤明启,荣华副梁忠,邵祖本元茂,敦伦瑞英长,舟廷龙显见,毓秀定连芳。6 t1 I  ^; A6 Q1 O; |
  重庆合川姚氏字辈:大正启世,国泰民安,谨守先业,敬为德本,学乃家祯,垂裕后昆。; H* c. U. A6 D6 e, J2 v2 O
  广东廉江姚氏字辈:国家兴业,礼乐成章,光华复旦,继世永昌。$ S- C; c" R: U/ U! O
   
湖南株洲姚氏一支:
: t- M3 R. n- A, z  迨至宋代,远祖景清公由福建莆田徏宁化,任梅州择丞。乃为广东平远始祖,至清康熙中叶其十四代孙亮享公迀湖南醴陵。
# Y3 Z; ^' j4 u1 Y# T, @8 \  ?' ?7 C& [/ b6 Y" z. O# J4 J
  卿士若永良
7 }* `0 b( y$ G7 J  史翰文章重
& n" `% c/ Z5 P  蕃宣德惠长4 X2 d) }$ ]8 i& ^5 T
  鸿图开甲第, A6 e& W# A7 Q' E/ V2 o
  家世绍书香
" M$ H" o  @5 ?  禄位登台阁
+ S7 q1 ^  V  z7 q% G5 l  科名纪玉堂
山东平阴玫瑰:道传化荣 立明召庆 宝守继绪 永怀发正 文思崇忠 吉英同兴 盛希广元 远振治东。
    四川广元的,我们的字派是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一,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

8 F" E1 z3 S& J, |. _1 D  我是江西南昌的,我是“起”字辈的,根据家谱记载,
1 {+ N7 [# j/ n' N$ j# t3 o7 m1 \南昌姚氏从二十五世开始采用派行如下:
" D; Z# A2 i- T/ i+ _3 y+ k 仕(子) 志(以) 用(孔) 伯(则) 叔(庭),
! Y9 Q" M# T! o, e 季(允) 元(执) 宏(厥) 自(中) 修(铭).
% \* F3 E9 e. b, V* i) C 英(圣) 标(贤) 才(经) 盛    世   ,
7 `4 S/ V$ X  |1 ]- f 文(继) 武    定    公    卿   .
" {. r! |6 A" ^ 绍 起 奉 景 仰, 向 尚 可 必 任.
* d1 |* F$ d' }  N0 H 克 立 作 本 守, 际 序 展 效 进., S; y/ i" V8 K, c7 H$ _. |
(注:南昌姚氏从二十五世开始采用以上派行第一个字“仕”与“(子)”表示同一辈份,  g3 _# T* S: @/ m3 Y! e+ f7 @" f+ [
依此类推,既:二十六世为“志”与“(以)”表示同一辈份)
( y! t7 m6 Q7 d湖南省保靖县毛沟镇.  世文思志子,   天永必通一.   正大贤明启.  荣华福良宗.
: C# x0 r  t. l: W- |9 a
3 d& K9 _/ I) M  [# P) @        绍祖本元茂.   登伦锦上昌.    国朝隆尚选,  毓秀定联芳,
# v3 Q. d8 r! j8 ^3 l) Q5 s% Y) t   湖南益阳姚氏吴兴堂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勳猷著鼎铭”。
' Y0 t* E, D& o% H5 C  恩溪姚氏字辈:4 c( w3 ?, f3 k0 `  A; n

% A3 n5 E" ^: X4 T. _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
4 h2 f9 k5 R% t) G! `, g- M
2 Y4 }+ z7 w; C/ d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6-4 16:09 编辑
- @2 R+ c1 }5 Y1 y5 L
" m" M# N& ?/ C7 q& r 姓氏略考-姚姓-姓氏渊源

0061 姚[,读音作yáo(ㄧㄠ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09:56 | 只看该作者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舜帝裔孙妫满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因生在姚墟(今河南范县,一说山东荷泽),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舜在即位为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找到了陶唐氏的后裔妫满,还将自己的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夫人,之后封他于陈(今河南周口),建有陈国,侯爵,史称陈满。他逝世后谥号为陈胡公。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楚庄王芈旅十五年,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然后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不久之后又恢复陈国。楚庄王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

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陈哀公妫弱三十五元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五年后,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湣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妫满的后裔子孙传至汉朝陈仲敬时(非东周庄王时期的史筮陈仲敬),因避王莽之乱而迁居于吴郡(今浙江钱塘江以西一带,治所在今江苏苏州),改回古姓为妫姓。再传五世后,复改为远祖之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姚氏族人大多尊奉舜帝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

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戈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成县)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被石虎任命为冠军大将军。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五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第五子姚襄代领其众,在率领部众返回关中时于三原(今陕西咸阳)与前秦政权的大军交战,战败被杀。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政权,为苻坚将领,之后累建战功。

“淝水之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伐慕容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详等的支持,随后也起兵反秦。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公元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

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姚苌擒杀苻坚,前秦政权基本灭亡。及至慕容永率鲜卑三十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

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了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彻底灭了前秦政权,据有关、陇地区。然后,姚兴又乘西燕败亡之时一举取得河东地区,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东晋王朝的车骑将军刘裕率军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内部却只顾骨肉相残,自相削弱。

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到农历8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国灭亡。

姚戈仲及其子孙创建的后秦政权,从公元386~417年共历三主,三十四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1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⑵.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即改为汉姓姚氏。

⑶.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被赐予汉姓姚氏,改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

德昂族,散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聚居区。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人,与古哀牢国人有密切的关系。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原住民族。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期被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

德昂族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召、大理国,在元朝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人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傣族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氏族拉,称耐氏部落,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以该支姚氏族人为主的明军地方武装所在驻地,曾爆发了著名的“姚营兵变”。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种茶,家家栽有茶树。过去,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曾一度沿袭民国时的称谓,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予以考证后,再进行刊载。

得姓始祖:虞舜、陈仲敬、姚戈仲。

三.各支始祖:

姚德相:德相,遷善始祖,字聲川,生歿未詳,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紗帽衡瓦屋後右边由丙卯山酉向。元配:罗氏:之女,生没未详,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纱帽冲瓦屋对岸茅庄屋下首山丙酉山卯向。生子:国湘。

姚釁祿:字在中,号六亭,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圳上人元时筮仕燕京宛平县令迁山西晋宁即今平阳县辅陞湖南宝庆太守致仕后桥寓资阳爱山水秀丽卜居永乐乡之缺头嶺东公標觜,今十九里七区,生卒年月日时未详,葬上月形山辛山乙向有碑其坟地界刋勒碑阳前十五弓后三十弓左十七弓右壹百零八弓週围一百肆拾六弓祠建邑城东阙内,其基地契纸附刋坟图后。元配:颜氏,生卒年月无考膺元诰命,封恭人,性厭华,饰布衣,练蔉课子严谨待仆婢仁恕时称闺秀葬今十九里七区下月形山壬丙向有碑。子二:生承仕;承任。

姚彦国:鹏公长子彦国,字安邦,行都一郎,居汴州吴兴续贤乡巾.隋进士及第任豫章富州山长教授敕遂居灵源。生子二:明;胜。按旧谱自黄帝至彦国公一百零三世支分派别子孙蕃衍全载以长子孙次第傅之今我祖彦国公居於灵源有九十名溪之胜嘱子孙凡遇有名溪卽置立书舍田庄号所居日华溪后子孙迁居皆如其言,故彦国公为大宗。湖南平江姚氏始祖。

姚文信:字春浦,配张氏,子一,德瓘,公妣合葬枫树林甲山庚向后改卯酉向有碑,公自江右来,迁卜居熙湖东南隅大河之滨土,名勤立业,诗书训后,越数傅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者,甲一乡遂易今名曰:姚家埠焉公宝为姚家埠各股始迁之祖。赞曰:望溯吴兴籍,原江右迁居太湖公为之首質朴性真勤,劳德厚延及孙支庆馀厥后十有三傅宝繁而久族谊相聊,人烟成数食公之福,报公之寿,当知奕叶云翔必能大且光兮以永垂于不朽。特授宝应县县凤罔万廷梧拜撰。

资料有待补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14:03 | 只看该作者
姓氏略考-姚姓-历史名人2 ]3 i2 W9 h. e# z
历史名人:

姚戈仲:(公元287~352年待考),羌族;南安赤亭人(今甘肃陇西)。著名西晋羌族部落首领,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的奠基人。

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

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戈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成县)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

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东),被任为冠军大将军。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五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

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其第五子姚襄代领部众。

姚昙度:(生卒年待考),乌程人。著名南朝齐国画家。

专工绮罗屏帐,其所画神鬼一类,在当时尤称绝妙。

姚僧垣、姚 察、姚 最:(生卒年待考),吴兴郡武康人。

父姚僧垣为北周著名医学家,有《集验方》、《行记》行世。

长子姚察历仕梁、陈、隋三朝,历任高级行政官员,以廉洁闻名。

次子姚最,继谢赫完成《续书品》,凡所论断,出以俪诗,气体雅博。

姚思廉:(生卒年待考),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著名唐初史学家。

编纂有《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则天时期他任地官尚书。姚寿之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四十卷,惜已失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14:54 | 只看该作者

姚 崇:(公元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著名唐初政治家。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他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武则天执政时期,姚崇先任夏官郎中,时契丹入侵,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对军机文书分析透彻,处理得井井有条,武则天认为他是奇才,提拔他为夏官侍郎。

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由于狄仁杰推荐他为宰相,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又委以相王府长史。同年七月,武则天又让他兼夏官尚书事。姚崇明智地上奏说:“臣事相王(武则天之子,后为睿宗),不宜任兵部尚书典兵马,臣倒不怕死,但恐对相王无益。”女皇武则天也觉得亲王属官掌兵部确实不当,但还是坚持让他改兼春官尚书。不久,突厥入侵,武则天任命他为灵武道安扶大吏,防卫突厥。

姚崇第一次出任宰相是在五十岁左右,他对因告密诬陷而制造的几起冤案不满,直言不讳地向武则天提出批评,受到赐银的奖励。

唐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姚崇第二次出任宰相。当时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都要先与太平公主和太子商议后,才奏皇帝。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平公主与太子的争斗,太平公主极力想废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朝中官员大都依附太平公主。姚崇身为宰相,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她的权力,但被贬职。

唐玄宗即位时,姚崇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唐玄宗知道他曾两任宰相职务,办事干练,经验丰富,因此不顾宰相张说的反对,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把姚崇由同州刺史召回,擢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中书令。姚崇善于变通,实有兴利除弊,革旧鼎新思想。鉴于当时的弊政,他在任宰相前,向唐玄宗建言“十事”,让皇帝答应,否则就不肯奉诏就职。玄宗不知哪十件事,便让姚崇一一讲出来。

姚崇说:“自从垂拱(公元685年)以来,朝廷都以严峻的刑法治理天下。臣请求陛下实行宽平的仁政,可以吗?”

唐玄宗说:“这正合我的心意。”

姚崇问:“朝廷在青海败师,既不感到痛心,又不后悔。臣请求三十年不贪求边功,可以吗?”

唐玄宗满口答应。

姚崇问:“自武太后临朝听政以来,常常用宦官传达诏命,宦官成了朝廷的喉舌。臣请求宦官不干预政事,可以吗?”

唐玄宗不加思索地说:“这件事朕考虑已久了,可以。”

姚崇再问:“以武氏诸亲窃据权要,继之以韦庶人(指韦后,因她被杀后废为庶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专权用事,选官杂乱无章。臣请求以后皇帝国戚不任台、省官,凡事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一概罢免,可以吗?”

唐玄宗回答:“这是朕的夙愿。”姚崇又问道:“过去近亲宠臣触犯了刑法,都因皇帝的恩宠而免于处分。臣请求今后以法处治,可以吗?”

姚崇问:“近因皇戚贵族向皇帝贡送财物以取媚,朝官和地方官也都效法。臣请求除租、庸、赋之外,一概杜绝,可以吗?”

唐玄宗答:“朕愿意这样做。”

姚崇问道:“武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又造金仙、玉真二观,费资百万,劳民伤财。臣请求今后不再建僧寺道观,可以吗?”

唐玄宗痛心地说:“朕每次见到这些寺观,就深感不安,怎么会再建造呢?”

姚崇问:“先朝皇帝轻视大臣,有时横加凌侮。臣请求陛下对大臣以礼相待,可以吗?”

唐玄宗答曰:“本来就应该这样,有何不可。”

姚崇问:“从燕钦融、韦月将因直言被害,谏官畏罪不敢谏诤。臣请求今后臣下都可以触龙鳞、犯忌讳,畅所欲言,可以吗?”

唐玄宗答:“朕不但能容忍,还能接受。”

姚崇最后问道:“汉朝时吕禄、吕产几乎复灭西汉,窦宪、梁冀又乱了东汉,外戚干政,在我朝更甚。臣请求陛下将此事书之史书,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可以吗?”

这话正中唐玄宗痛处,听后不禁潸然泪下,过了好久,才沉痛地说:“这件事真是令人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呀。”

对于姚崇的奏请,唐玄宗都欣然应允。姚崇高兴地拜伏在地,三呼“万岁”,说:“这是陛下实行仁政的开始,是臣千载一遇之日,臣敢当辅弼,真是天下万幸。”(唐朝吴况《开元升平原》)于是,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辅佐唐玄宗治国。

这就是姚崇的著名“十事”,历数了自武则天末年以来的唐朝弊政,总结了历史上盛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为开元施政的基本方针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相后他本人也在治国和革除弊端上做了许多事,消除了中央政权动乱的隐患,时人称誉他为“救时宰相”。

姚崇为相后,独当重任,军国庶务,多由他帮助裁决。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低级官员晋级的事去奏请玄宗,他一连奏了三次,玄宗却仰视殿宇,不予理睬。姚崇只好退出殿廷。玄宗的近侍高力士说:“陛下新总万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玄宗却意味深长地说:“朕既任崇庶政策,事之大者当白奏,朕与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高力士把这话告之姚崇,姚崇很感动。唐玄宗信任宰相,放手让他们去做事,这样就调动了朝臣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君臣和衷共济,治理好天下。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蝗虫成灾,许多地方庄稼受害。但农民很迷信,不敢得罪“神虫”,只在田边地头设祭,烧香膜拜,求飞蝗离去,结果蝗虫越来越多。州县官员也束手无策,便将此事报于朝廷。姚崇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动员人力灭蝗,他派御史任捕蝗使,分头到各地领着农民杀蝗。在他的部署下,各地采用“夜中设火,火边掘坑”的办法灭蝗,飞蝗扑入火中,便被烧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上表说:“消除天灾应以仁德为之,当初刘聪(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国君)就除蝗不成而为害更甚。”姚崇给他写信说:“你说要以仁德救灾,是要对害虫讲仁德。有人还说,有德的守臣,蝗虫不入其境。请问你境内有没有蝗虫?如果坐视害虫食苗,忍而不救,由此造成灾年,不知为刺史的该不该负责?”倪若水只好带领官吏领着农民捕蝗,结果仅汴州一个州就扑获蝗虫十四万石(一石为六十升),大大地减轻了灾害。由于姚崇的主持,终于避免了出现灾荒年代。

姚崇辅政,惩治不法之人,从不避皇帝。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权势,横行不法,遭到御史的挖苦。唐玄宗有意宽免,姚崇却刚正不阿,坚持依法惩治,使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从此收敛。姚崇建议玄宗把掌管禁军的诸王改任地方长官,不掌军政大权,只享爵禄。他还劝告玄宗不要任用外戚做高官,把官高势盛功臣调往外任,这样就消除了争夺中央最高权力的可能,巩固了唐玄宗一朝王权的统治。

姚崇还整顿吏治,对唐中宗时任用的“斜封官”(中宗时卖官,用斜封文书形式下达任职命令,因此当时称为斜封官),姚崇一概免除他们的职务。他重用清廉的人为官。由于姚崇的整顿,当时吏治比较清明。此外,他还主张减免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姚崇还推荐宋璟为相,当时并称“姚宋”,由于二人为相,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姚崇在他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洁,治世有方,为统治者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公元720年,唐玄宗授予他最高荣誉官衔三公,姚崇坚决辞退。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9:15:40 | 只看该作者

/ H6 Z8 t5 l, d% W' F; ?+ Z6 W
姚 合:
(公元779~846年),姚崇曾孙;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著名唐朝诗人。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住任武功尉。

姚合虽任武职,而喜文章,尤善作诗。在任期间,赋有五言律诗《武功县居诗》、《迎春》共四十二首,对武功人文、地理、风物、土情等各方面都作了讴歌,誉称姚武功,后升为秘书监。

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诗派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宋朝祥符八年(公元1015),知县张及深慕姚武功为人,刻县居诗于石,置县署中。到治平间(公元1064—1067),知县王颐因姚武功县居诗年久剥蚀,乃更以五体书重刻于石,并作了后记。

姚 麟:(生卒年待考),五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宋朝都指挥使。

节度建雄、定武两地军政,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声盖一时。

姚 燧:(公元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著名元朝学者。

姚燧三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有《文集》五十卷,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内有词曲两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

姚燧以散文见称。宋濂撰《元史》说他的文辞,闳肆豪刚,“有西汉风”。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称颂备至。

姚燧的散文含有较强的是非感。他在《送姚嗣辉序》中,说知识分子怀才未必得用,而《归来堂记》说他的朋友雷损之,为官三十年,“位止一令”。他“尝激之使委印而去”。

一年后,雷损之果然辞官归家,郊陶渊明归田园居,姚燧题雷损之的住宅曰《归来堂》,并写了一篇记,篇末说:“园宜以归来名,君试诵其辞,将不待人之劝激,自穷日力而归矣。”对当时官场有所不满,代人鸣不平。他在《序江汉先生事实》中说:“王师循地汉上,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其斩刈首□,动以十亿计。”写出了元兵屠杀百姓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铭、诏诰等应用文,文学趣味较少。但文章结构谨严,叙事简要,文笔常有变化,气势流畅,格高调古,颇为耐读。如《序牡丹》说洛阳、西安、燕京、郑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种繁多,株茎高低不同,花朵单复互异,其花大者广径八寸,有所谓千叶状元红者,尤为名贵。文字生动活泼。他的《书米元晖画山水》等简当古朴,的确改变了宋末轻浮纤弱的文风。

姚燧的诗,有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苇叹》、《江溆渔舟图》、《发舟青神县》等,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累,身受饥寒,赋予无限的同情。

姚燧的词,不如他的诗能够反映人民的苦难。他的〔江梅引〕《谢王子勉提刑送江梅》中写道:"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有点牢骚。此外他还写散曲,有一首〔阳春曲〕说"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感慨甚深。

姚燧生长于元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宦海浮沉,尝尽了政治风波中的滋味,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不平现实。姚燧散曲中还有一些思妇词相当动人,如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中写:"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万难。"对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感情,描绘得十分真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7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