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莹:(公元1785~1853年),姚鼐之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 姚莹从小好学,对书无所不窥,往往“博证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议论闳伟”,其“文章善持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进士,次年招入粤督百龄幕府,当时海寇骚扰,日事招讨,因而得知海上事。 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龙溪知县,无论贫富,秉公断狱,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春,调任台湾知县。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任噶玛兰通判。在任期间,他多方规划,建造城垣衙署,改筑仰山书院,大力鼓励人民开垦,兴利除弊,积极促进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的民族团结友好,对开发噶玛兰作了积极贡献,因而“深得士民心”,政声震一时。后来,因龙溪别案,受害革职,“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农历3月至京都,与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汤鹏等相交游,讲究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时政利病。 清道光十二~十四年间(公元1832~1834年),任江苏武进、元和知县。当时,道光帝诏谕朝廷内外大臣举荐人才,姚莹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器重,力荐朝廷,皆认为“可大用”。林则徐推荐姚莹的评语,尤为恳切。他说: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任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于是,升为高邮州知州,未赴任便调署淮南盐监掣同知。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入都引见,道光帝“察其才,具明白谙练”,于次年授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 台湾镇总兵达洪阿“性过刚,同官鲜与合”,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姚莹至台,彼此“亦有龃龉”,历经两年,姚莹待之以诚,达洪阿深为佩服。某日登门谢过,他对姚莹说:“武人不学,为君姑容久矣,自后诸事悉听君,死生福祸愿与共之”。于是,结成兄弟之交,相互团结合作,以后他们在鸦片战争期间领导台湾军民抗英,屡次取得重大胜利。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农历闰4月,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加重罪名,重治吸食,姚莹认为“非此不能力去沉疴,振启聋瞆”,并会同台镇出告示严申禁烟,命营弁严加查拿,“有买卖鸦片者分别搜拿封毁”,“初犯者刑,再犯者死”,于是各地烟馆,纷纷关闭,一时鸦片几绝。林则徐赴粤查禁海口事件后,姚莹对英国军事侵略保持警惕,认为“夷情狡谲,绝其贸易,有事用兵,此亦事势之必然者。” 姚莹会商总兵达洪阿,对守卫台湾,采取“以守为攻,诱敌入境”策略,保固藩篱,“不御敌于港门之外”而“诱之登岸以取胜”。认真训练水师,严格选择将帅,积极修整炮台船只,添置轮船弹药,加强沿海巡逻、稽查,严防鸦片走私和偷渡。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农历6月,英舰闯入台湾鹿耳门外马鬃洋面挑衅,姚莹即令水师出击,英舰狼狈向西南大详逃窜。七月,他向闽浙总督邓廷桢提出募壮勇、练水勇、雇快船等七条防英急务。并且,亲自巡视南北各路海口,勘察水域深浅,查明船只炮位配备,进而制定台湾十七口设防图。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农历6月,英舰第二次进犯台湾,未能得逞。同年农历8月,英 舰“纳尔布达”号驶入鸡笼(基隆),攻打二沙湾炮台,参将邱镇功发射八千斤巨炮,轰断其桅捍,英舰退出口外,冲礁击碎,英军纷纷落水,死者无数,有的凫水上岸,有的抢搭舢板逃生,官兵与壮勇结合,分头追击,击毙和俘虏英军一百六十六人,缴获新式大炮十门。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姚莹积极组织民力,即发谕示数百道,由各地耆壮,申约连庄,添练壮勇,“家自为守,人自为兵”,乡勇从原一万三千余人增至四万七千余人;并且,揭露英军野蛮逞凶罪状,遍加晓谕,“使人皆切齿,共奋同仇”,又颁发告示,实行信赏必罚,“如兵民奋勇破夷,凡所获夷船银货,悉与出力兵民充赏”,于是,“台湾擐甲之士,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农历9月,英军攻陷定海后,借口索还上次战俘,于十三日凌晨,再到鸡笼窥伺,进攻二沙湾、三沙湾,受到当地军民还击,英舰见我人众山险,不敢仰攻,午时逃驶出口。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农历2月,英舰三只,进犯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姚莹不与其海上交锋,采取“计诱搁浅,设伏歼擒”战术,密示巡检高春如等,募渔民周梓伪装奸细,把敌舰“安因”号引入土地公港,触礁搁浅,即令该处伏兵奋力攻击,打死打伤英军六十人,汉奸五人,缴获大小铜铁炮十三门,鸟枪二十支,短刀二十七把。后来,英军勾结草鸟船,侵扰台湾,又遭失败。同年农历7月,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朝政府与英军头目璞鼎查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英双方交换战俘。农历9月,璞鼎查在厦门发表文告,进行讹诈,诬蔑姚莹、达洪阿“冒功”,“枉杀”其“纳尔布达”号和“安因”号“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耆英勾结穆彰阿危词恫吓,相继弹劾,充当侵略者帮凶,加罪姚、达,声称“该夷之欲求伸冤,尚非无端启衅”,“不值因此一端,致抚局又形决裂”⒂。 清道光皇帝在璞鼎查威胁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农历1月,派新任闽浙总督怡良赴台传旨查办。姚莹据理驳斥璞鼎查“遭风难民”谎言,他说:“如系商船,为何开炮攻我炮台?所有取获大小炮位多门,及夷人战甲、内地营中炮械尚在可证”;并且指出,“该夷捏称遭风商船,以饰其来台挫衄之耻”⒄。怡良不顾事实,强迫姚、达供认英船系遭风破碎,“实无兵勇接仗之事”。台湾士民不肯为英方作证,而且,“千百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呈申诉者,凡数十起”,尤其“精兵千万,攘臂呶呼,其势汹汹”,充分显示台湾军民反对封建统治者投降媚外的爱国精神。但是,这时清朝政府已决定对侵略者投降,同年农历3月,姚莹和达洪阿还是被加以“欺饰冒功”罪名,遭革职查办,并从台湾押解,经福州,送京都。农历8月,入刑部狱。刑部逮讯时,“台谏交章论救”,而粤督耆英却致书京都某大臣,声称:“不杀台湾镇道,我辈无立足之地”。但,在舆论压力下,清朝政府不得不放他出狱。农历10月,被贬谪川、藏。 姚莹怀着爱国义愤,抨击“和局”。“时至今日,海外诸夷,侵凌中国甚矣。沿海数省,既遭蹂躏,大将数出,失地丧师,卒以千万取和。至今海疆大吏,受其侮辱,而不敢较”,而“忠义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日夕愤恨,思殄灭丑虏,捍我王疆,以正人心,以清污秽。”回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⒇,而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对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皎然者矣。”一因而,要有效抵抗侵略,就必须首先了解外情。 其实,远在清嘉庆年间,姚莹就开始“购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二;在台湾抗英斗争中,他重视仿求英舰“坚大”、“灵捷”要领,主张督造“巨舰”,仿铸“夷炮”;而鸦片战争后,他更加注意时事与世界大势,热心搜购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籍,并纵论时事,指陈得失,积极寻求抵抗外国侵略之策。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他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他说:“莹为此书,盖惜前人之误,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三。该书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咸丰皇帝即位后,因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他与林则徐同时被重新起用,授湖北盐法道,未行,擢为广西、湖南按察使,曾在广西参与向荣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后办粮台,尾追太平军至湖南,病死军中。 姚莹崇尚程朱理学。但他“耽性理,兼怀济世”,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也有一些有关实际政事的著述,陆以□说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 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他论文继承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者外,包括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又“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如《通论》、《再复座师赵笛楼先生书》等,于论政议事之中,渗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愤深忧,激昂豪宕,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他的文章也时有琐碎、粗糙之病,缺乏剪裁与锤炼。 姚莹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谣变序》),以"风之过箫"(《后湘诗集自叙》)自喻己诗。他的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姚莹的《康輶纪行》系考察西藏后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他们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没人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 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著作有《中复堂全集》。 姚瑩做過蓬州知府[現蓬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