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推动了四川新文化运动
V( S( d9 A) p% x
$ W4 i! V1 F8 [* v4 b. _- h 留法勤工俭学的四川青年,通过给四川各级政府上书,给老前辈和亲友写信,以及给各种报刊撰稿等方式,向四川各地传播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为推动四川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法勤工俭学生分批回国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T/ g5 G- @( L4 L
8 H7 @% i2 D+ t( o' s% F2 s
第五节、抗战中四川的学校内迁& E4 Q9 z7 }2 Y
1 l4 v$ }, F2 @" k# h+ w- u 一、积蓄力量,培养人才的策略( j" u$ A5 s, u' q2 d. m5 T$ G
/ W; O* o- ~- c! Z3 d3 K 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大西北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其时的西部地区文化名人老少咸集,文化团体雨后春笋;新闻事业繁荣活跃,报刊杂志蔚为壮观。高等院校大量内迁,社会科学长足发展,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戏剧电影五彩缤纷。 T2 J( l) | }$ Y1 w
& t: F2 b0 A V) h. u! w& D- p 当时为了积蓄力量,培养人才,以备他日光复河山,不少沦陷区的工厂、学校陆续迁入内地。从沦陷区迁往四川的高校大约15所,比如中央工校,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对四川的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8 b7 _" ]! j" S+ i, n+ f
) K! Y1 H4 E6 f6 p* ]
二、凉山大地上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 \$ e7 C2 [! e9 ^6 u' s 5 d! M' d- d4 H1 H" D" ~0 N
特别是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在西昌建立,使处于奴隶制中的凉山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所高等院校。那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大举进犯,华东、华北相继失陷之际。1939年,北洋工学院教职工在校长李书田博士率领下,辗转数千里,人背马驮,将北洋工学院的部分图书、仪器设备运抵西昌。选定西昌城南5公里处泸山上的七座庙宇暂作校舍,创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并于当年在重庆、成都等地设立考场招生,共计有1350人报考,录取320名新生。学生们跋山涉水来到西昌,于1940年元月29日正式上课。
( a3 V# k3 z/ {7 L8 r% ?! z
/ G* H/ ?; e0 q/ t6 l; D 学校了为适应地方建设急需设置了农林、畜牧、土木工程、矿冶、机械、化工、医学等专业。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全校师生以“积蓄力量,培育人才,抗日救亡,光复河山”为精神鼓舞,教师勤教,学生苦学。3 R) P7 i, u% o& ~& f; ]$ }
$ H) q9 _0 i1 Q" I. F8 \ 康专有一支不同凡响的教师队伍,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200余人,其中早年留学欧、美、日获博士学位者33人。一些著名教授如我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著名学者曾炯、柯召、周宗莲、张朵云、雷孝石、龚几道等亲自任教。他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当时居于国内外科技前沿的知识、理论教给学生,还兴办采矿、冶炼、机工、纺织、制革、造纸、酿造、农产品加工等实体,又创办了农场、蚕种场、林场、园艺场、畜牧场,做为学生实习基地。将产、学、研有机结合,积极参与边陲建设。如当时修乐山至西昌的公路,所需的石灰就是康专化学教授陆宗贤在冕宁开窑烧炼,改良质量降低成本制成供应。学校又派土木工程科学生参加勾通成都至滇缅的乐西公路,西(昌)祥(云南祥云)公路的设计施工,为抗日救亡做出了实际贡献。李书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亲自调查安宁河流域的经济地理状况,写出开发策略,其卓识远见,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 o1 c3 ~# O, ?- X9 l % R( a3 s5 E: s& C
1940年,康专教授常隆庆、刘之祥等人与西康省建设厅合作,深入荒山野岭,跋涉二千余里,在探测中发现沉睡地下几万年的攀枝花铁矿,如今攀钢能够发展成与武钢、鞍钢齐名的重要钢铁基地,康专之功实不可没。
: E$ f: N& a. n' f! q7 ~
& R. k8 `9 g& d% l$ p6 o. E, f 康专还根据地方需要,随时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推广农工牧林业生产技术,有力地推行社会教育的职责,帮助凉山人民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推动了凉山两个文明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