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文长 于 2010-8-28 10:22 编辑
/ J9 S) }( e8 W* U* D, `8 ?9 j3 h% e
沙河系字派①诗 富公至于景,希泽②鼎③明清。
, P7 ^0 R2 [" Z5 e: M4 w9 B, ^3 e 文运天之赐(cì)④,树德家必兴。
8 Y4 m/ `. Z; ^0 R k 守成培尔本,多学继以馨(xīn)⑤。
0 s: Y" B$ _) a! @7 q 拔萃(cuì)⑥光前代,超群启世钦⑦。 # q: H* L* \! F0 L; v
美集⑧开祥庆⑨,善术⑩有奇英。
6 Z. u% x5 f k+ ~8 _, F1 M 卓11立丰功显,大彰12伟业新。 4 U, h" G' X+ K* u
道中13绍先进14,治正15习愈纯。
; x- P6 D4 v5 h( f5 k* w 克赞16朝廷化17,宗传永震声。
+ E- D, I3 |& U+ ]# s h 注释:
( t+ m4 N3 b4 }' H①字派:它是子孙蕃衍发展的阶梯,依次排序是区分老幼尊卑不可逾越的依据。此诗由姚景仪初稿,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景仪公是为自己支谱写的,写的是前6句和末2句,而且第一句是“玉春科玉景”,清明会觉得应作为应为整个沙河系写,便改第二个“玉”为“于”,因为“玉春科”都可以算字派,而“玉”算字派,“于”当“到”字讲,不是字派,但可以带过这一辈。那是在丁卯(清嘉庆十二年,即公元1807年)。第二次景仪公把第一句改为“富公至于景”,除“景”外都不是字派,而是带过从富公到“景”字派的六代。又插入中间8句,清明会通过,那是在乙酉年清明(清道光五年,即公元1825年)。沙河系入川有意识统一字派是从景字辈开始,字派用完之后,可以又从头开始,也可以再编。 9 c& A' A4 [9 V
②希泽:景字辈前未有意识统一字派,长房在统一字派之前,已用“增、凤”,因此不再改动。 }) m3 f% R5 g8 W5 U
③鼎:鼎盛。
" o' q; H3 |/ ~; u5 o④赐:原为通假字“锡”,读作“cì”。赠送,赏赐。 . _6 N$ K6 E2 J
⑤馨:读“xīn”,散布长远的香味。这里是指好名声。 8 a$ H3 f! l4 s& P, y
⑥拔萃(cuì):超出聚集在一起的人。
1 X( @+ |& Q: [0 b5 m3 j$ j" r⑦世钦:世君,皇帝。 9 t: ^8 l" w3 \9 S1 Y
⑧美集:把美好的品德集中起来。
7 E5 l5 E! w, V⑨祥庆:吉祥,喜庆。 ! O5 x7 T" w" Y8 r$ ~
⑩善术:把好的方法变为自己的技术。 * e7 U3 Y; x: T" U- K) U
11卓:高而直。这里是卓越、显赫的意思。
1 F3 V# I9 c# N3 ^6 C8 u12彰:张扬。
5 D/ N, r( H6 q- E4 g13道中:即中道,中庸之道。 " N! V, P; p ^' Y) I* j
14绍先进:绍,继续,继承;先进,前辈中的楷模。
. g- d6 g( U. z& \* r4 X15治正:治学的方法正确。 : ?, L) A9 `% E3 ~
16克赞:克制(自己),帮助(朝廷)。
( j4 j3 h% F) ]+ J17化:教化,用教育感化人。
- z; R1 o" M. j D* K翻译:富公句:从姚富公一代一代地传到景字辈,希望得到皇上的恩泽鼎盛于明君治理的清朝。 " ^9 J+ y; ^- x) U+ v3 K( C" z
文运句:文学方面的命运,上天是会赏赐的,只要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家庭就必然会兴盛起来。 ' q& V4 o) E7 B) q: i( H: Y
守成句:守住已经成功的事业,就能培植好你的根本,再多学一些知识,好的名声就会不断地传开。
* ^, q. m% N7 M2 l* g拔萃句:能出类拔萃,就能光耀祖辈,能超过众人,就能启发、打动皇帝。 / `0 O& D9 m9 P. H! \+ N. y8 u
美集句:能把所有的美好的品德集中一身,你就能开出吉祥,喜庆的前程;能把别人的好方法变为自己的技术,你就会有奇才、英才的美称。 % _0 ?2 p, N! o6 j
卓立句:立下卓越显赫的丰功,就会大大地张扬你的新的伟业。
; a0 i1 [* n2 b+ ^0 s6 D" H道中句:采用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就能继承前辈中的楷模,治学的方法正确,学到的知识就更加纯粹。 9 Q5 R. \) F2 w
克赞句:克制自己,帮助朝庭进行教育感化,宗族就会永远流传上去,并且声名大震。 4 I" _0 n4 ^5 h, O8 a+ s
简评:这道诗旨在教育族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要有好的品德,要学习知识、技术;在“齐家”方面,要打好基础,守住已经成功的事业;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要为国立功,要帮助朝庭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