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i% z( H: ~% B' ?0 Z$ f$ {
. ?2 y! `, ~1 f江苏姚剑华著,《姚家桥》,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318千字)
+ ~, d1 g1 Y' z T6 T1 y
8 q# Z. W+ v- S7 ?) _' j& m4 C9 F8 E* `/ B+ v: C
镇江新区姚桥镇姚剑华著的《姚家桥》,可以当为“润东姚氏”的族谱。此书详细介绍了姚剑华的丹徒姚家桥润东姚氏,始迁祖仁二公,公元1368年由安徽休宁迁至江苏丹徒姚家桥。公元1368岁在戊申,时元至正28年或明洪武元年。2008年,姚剑华再赴休宁,最终在休宁小贺村找到资料证实了姚家桥“润东姚氏”与休宁“小贺姚氏”同出一宗。
+ T* K5 n; q4 i# R
《金山》杂志原主编、同乡唐金波的评价:“年过六旬,初中毕业,花5年时间,游历多省,行程万里,搜集了大量资料,最近出版了30多万字的文史书籍《姚家桥》。他就是镇江新区姚桥镇人姚剑华。” 唐金波在题为《一个人的执著》序中说,“如果不读姚家桥,我自以为对古镇对姚氏家族十分了解。读了《姚家桥》,我才顿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深邃精辟,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姚家桥街巷中行色匆匆的过客。…… 历史在书中复活、璀璨的古镇文化在书中熠熠生辉。这是我读《姚家桥》的收获,也是《姚家桥》价值所在吧!” m* n& O; v* q6 ?! G" O" j! \. Z8 q
$ e) U) Q& L- f 2011年姚剑华著和出版了《姚家桥》 大江之滨,圌山脚下,600年前迁来了一个姓氏,这就是徽商姚家,然后就有了古镇“姚家桥”。 姚家桥是美丽的,姚家桥是富庶的,走进姚家桥便知晓她的真实,江南水乡的神韵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沿江一带竹树相间、碧绿透青,微风起处百亩芦荡如水作波。堤岸之内,池、塘连接,种荷养菱。若是夏日,满塘碧玉般的菱角争相生长,像是要溢出塘外。触目处尽是粉红艳色的荷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在水清叶绿之处。几头耕牛耕耘在田间,一抹平整的水田灌上了江水,在粼粼微波中游弋着小鱼小虾,几只田蛙蹬伏在田埂上咕咕地鸣叫。 从600年前开始崛起,经历了数十代人的努力拼搏,姚家桥才得以拥有数百年的繁华。自明朝中期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姚家桥集市极尽鼎盛辉煌。明朝山水客顾起元游历南**庙时曾赞其盛况说:“其,百货聚焉,市魁驵侩,千百嘈赞其中”。如此繁华气氛在姚家桥是每墟必见,绝无夸张。清雍正年间邑人姚嘉清曾著文描述姚家桥集市墟日的情景说:“每逢墟日,五更便闻车轴声自四方来,曙光初显,数街竟摆市矣。继,人由稀而稠、物以简而博,至早炊罢,则人如潮涌、物似山堆,街市处熙攘无绪、噪声哄然……至午,人如潮退、物随人流,因一集三空也”。这堆积如山的商品货物竟在数个时辰内销售一空,可以想见那个时代的姚家桥集市商品吞吐量有多大了。 对于古镇姚家桥的追忆,令人有种心碎的流连。而在诸多忆念中最难以释怀的该是横贯集镇里许的水街。江南水乡的典雅众人皆知,而姚家桥在这里是借着流水扮足了派头。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姚家桥竟有九条环绕通达的河流,以姚家港为主流的流水横穿东西,贯连南北,而姚家桥则是一座建立在水网上的集镇。环绕四周的流水为姚家桥引来了商机,因此镇上就建起了水街。水街沿着姚家港由东而西驻水而筑。从河边水中垒起石基,于石基上竖起几排木桩,以横木相连,上铺木板,形成平面,然后在木板上搭建木楼,这木楼朝河处开窗设门,布置店堂。向岸处就与建筑在街道上的房屋相接相连。这就是水街上的河房。一边是街面齐整的东、西街,一边是波光粼粼的姚家港,水街河房挟裹其间。 集镇上白天的繁忙才刚结束,水街上的店铺商号便相继亮起了夜灯,红灯绿照下的港湾里,桨声船影在四周迷蒙的夜色中如海市蜃楼一般迷幻诱人。夜航的船在水中缓缓滑行,荡起的水波如同起皱的绿绸,河房商铺窗棂间洒下的光影,如是在绿绸上染上淡红的色彩,在水波荡漾中忽远忽近很是飘逸。茶馆的夜市正在开张,茶客们聚拢在一起听着说书人谈古论今,小舟上船家的一声吆喝,临水河房里伙计的几声回应,这就是水街夜市。 …… 鸟瞰姚家桥的历史绝不能看得清楚明白,只有贴近姚家桥、融入姚家桥,才能体察得到她那坚韧绵长的精神,才能嗅到她那经久不衰的芳香。若有闲暇时间,可在老镇旧街上寻觅,或能见得到几将湮没的古桥,残缺不全半埋在灰土中的街石,东零西碎的破旧街楼,一幢连接着一幢的古墙门,这些遗留于世的历史实物,让你不由去猜度她所蕴藏着的内涵。猜想她所经历悠久时光的辉煌和衰败,即时想得再多、想得再远也无碍,因为600年的历史足以让人去思索,让人去畅想。随着近年来的大拆迁,古镇即将彻底逝去。但是有关她的历史却是会永久存留在如箭光阴的轨迹上,不可磨灭。 ——姚剑华 2011年
0 N1 _1 V/ r$ Z: X3 @' Q唐金波,《一个人的执著》(2012-01-07 ) ——序《姚家桥》
' {' I8 Q6 c0 w' |# h% U* m; T: f- F 几乎是一口气,阅读了姚剑华编著的《姚家桥》这部书稿,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q5 T3 d- \6 U/ V. k+ L
真的难以置信,这厚厚几十万字的书稿,竟出自姚剑华之手。
+ z- a0 r3 e8 [$ T* \: p& A 关于姚剑华写书的想法,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听说过。 [' z7 `" `; T2 M5 { i5 s z- E6 m8 d
有着600余年历史记载的姚家桥,是镇江东乡一座古镇,因其地处丹徒、丹阳、扬中三县交汇处,也是一座交通、商贸重镇。瑞山脚下的西英唐村是我的故乡,我父亲曾在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学徒,1948年底返乡后就到姚家桥开了间杂货铺谋生。我的童年随祖母在故乡度过,8岁那年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读初中,姚家桥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父母终老之地。姚剑华是小学时低我一届的校友,他是在儒里中学读的初中,后来参军入伍。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在镇江日报负责专刊副刊工作时,还曾以《当风暴袭来时》、《风暴过后是晴天》为题,分别采访报道过他创办福利厂造福乡井、担任镇建管站长开拓工作的事迹。( h' _ d( l# ]5 j: I, B8 S
' K' f7 B% }# D8 D, D# I: s( [. | 那年清明时节,我回姚家桥扫墓,碰到姚剑华便邀他到老宅品茗。D9 M1 t' H5 g+ Q8 Z 叙谈间,免不了回忆熟人往事,古镇兴衰。剑华感慨今人终日忙碌于生计或发财,至于姚氏祖宗、姚家桥来历、古镇的璀璨文化......皆若东江边的沙滩般,被时光之潮流渐次浸隐卷没,鲜有人知。他说,不信你站在街头,问问如我等年岁者,看看有几位还能报得出其祖辈姓名来;你再随便找几位姚氏族人,看看有谁能说出姚家桥的始祖来自何方!他认为这是遗憾更是悲哀,表示退休后要写本有关的书来。* |; f: u1 h5 {7 N
本以为只是饭余茶后说说而已,没料到剑华却是认真的。
+ z0 b; L. ]/ R* i, N 他循着几页姚氏残谱所提供的茎脉,开始着手资料准备、信息收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迁润东始祖仁二公为航标,向上追溯姚崇后裔的履痕,向下搜寻族人的足迹,安徽、江西、陕西、北京等地无不留下他的踪影。两上陕西,三探小贺,历经艰难,矢志不渝。好几万元的费用,都是他省衣节食,从全家依赖生存的每月千余元工资中硬挤出来的。
# B9 H1 h3 c8 U0 f) g 2007年底,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姚家桥》也进入写作阶段。8 J2 a' U- u! ^7 V2 j( s! o; h& q
四世同堂,家务自然繁琐,妻子身体孱弱,除了年幼的孙儿需人看护外,年高八旬老年痴呆的父亲时常走失,还要他顶风雨踏霜雪四乡找寻......只有深夜,等全家人都睡了,姚剑华才能坐在灯下,铺开稿纸提笔,创作进程十分缓慢。
- @( A6 C1 v. L7 S( a6 t 2008年夏天,姚剑华的父亲去世。忙完父亲后事,他将家务重担朝妻子姚庆福肩上一撂,自己在镇江金山脚下寻得朋友的一间旧屋,独自一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潜心沉入创作之中。还是“文革”期间在部队制止武斗中,从屋顶坠落留下的后遗症,令他长年失眠,以致时常头痛欲裂,有时通宵达旦也仅能写下千余字而已,毫无例外地曾生出过气绥。是姚氏祖宗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开创精神支撑着他,真个是呕心吐胆。1 b& Z5 {$ l P9 D+ g& g! N
其间,河流改道、街巷变迁、古宅荒废,有文物价值的砖雕石刻门楣窗棂不断流失,为了留存历史记忆,他掏钱请镇上照相馆的师傅拍摄了大量珍贵资料图片;为了再现姚家桥昔日风貌,他用真诚打动了江苏大学美术系的学子,义务绘制了古镇示意图;老报人、资深编辑徐舒先生被其执著感动,热情提供了珍藏资料,还帮着打探相关姚氏族人的联系方式......
* w, \3 Y% Y7 v 《姚家桥》这部书稿写在多种规格不同质量的纸张上,有水渍还有蚊虫的血迹,读来仿佛字里行间,闪现出作者春夏秋冬笔耕不辍的身影。# O6 y* N0 q: L( C) J" E
如果不读《姚家桥》,我自以为对古镇对姚氏家族十分了解。读了《姚家桥》,我才顿悟“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深邃,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在姚家桥街巷中行色匆匆的过客。而《姚家桥》犹如一位慈祥沧桑、才华横溢的时光老人,领着我轻轻推开了一扇扇时间之窗,缓缓步入一幢幢高宅深院,悄然舒展一卷卷尘封的历史秘闻。梁国公、社四公、辛七公,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姚氏先祖栩栩如生、荡气回肠,白狐、蛇怪、水龙神、水泊人家,一则则民间传说扑朔迷离、凄婉美丽,更夫、跛八、羊倌、东街闲汉、救生三老,一个个小镇人物纯朴善良、机敏神勇,石鼓、门楼、砖雕、照壁墙、幽深古宅,一幅幅图片引人遐思、浮想联翩......历史在书中复活、璀璨的古镇文化在书中熠熠生辉。
) y v6 @3 i" g5 w; ~# L9 L: @ 这是我读《姚家桥》的收获,也是《姚家桥》价值所在吧!* I4 p1 P4 e* m, ~
; X8 x& R8 o3 F- G" E& t 是为序。
; P! N+ d4 N- V r: [7 q- s2 a |4 y* @ ——唐金波 辛卯年春节于镇江 # `# G* C( l* ?+ x" s
% [/ e* @& R!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