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7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一下桐城姚及姚鼐、姚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30 20:3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自桐城网 作者:痛快
3 `! n+ b7 J0 W5 v) V  F  r' w! @. k
桐城姚家的先祖自浙江余姚迁入,先居在麻溪,后世姚之兰迁居县城,但仍称“麻溪姚家”。传至姚鼐这一代时,姚家已在县城定居300余年了。此后自明朝时,姚家人文蔚起,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 L3 M) [# T2 ]8 v4 u
$ z" g& i1 n- k  t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弟子称他为惜抱先生,清桐城人。其先世由余姚迁入麻溪,十世即定居县城,但定居县城以后,他们仍自称为“麻溪姚”。传至姚鼐这一辈时,姚家在县城已定居300余年。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曾祖父姚士基做过湖北罗田知县;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父姚淑,终身未仕。* u# K. G3 U7 w# `: {# Z" p
, B" C6 c& k' X- f, _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清中叶时安徽省桐城县城人.姚莹是姚鼐的侄孙。
6 H* Z/ l! T9 }7 [$ P* R0 _
! i  x  B% ~- H1 D  v1 q! N清朝以来,桐城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
1 U7 u- G8 u8 i7 u2 d: |7 S( `2 @. s6 q4 \
1785年11月8日,姚莹诞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的这样一个名门世家之中,兄弟排行居三.先世的声名显赫,虽然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留下深刻的影响,但到他出世时,家境已趋没落.他祖父姚斟元,秀才出身,并未发达,终生在外教书或当幕僚(就是今天所说的秘书).他父亲姚骙,虽自幼读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只好继续教书为业.3 c( `& v0 |  Z2 V! Z( `
% Y# L( G6 ]& f$ }5 |$ T
姚莹家自祖父辈分居,所承祖产本来有限,祖父两代又无什么作为,家境自然一天不如一天.姚莹生时,家中尚有仆妇四人供差役;到他七岁时,便不得不将旧宅售出,租房居住,父辈再行分居;到他九岁时,连最后保留的一名女仆也只好裁减,家务都由他母亲操作;他十岁时,正赶上夏天发大水,屋内水深三尺,他母亲拖带孩子借浮板于水才幸免于不死,断炊之苦,更不在话下.
3 y) `8 h' V  C, l9 S8 Q' m1 E7 L
所幸他母亲张氏也出身桐城名门,为清初大学士名臣张英的曾孙女,虽也家道衰落,但自幼知书明理,志当贤妻良母,特别注重教育后辈成人,家境再艰难,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向上,即令为此而典衣卖物也在所不惜.姚莹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每晚必亲自检查他兄弟的课业,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即使老师原谅他们,她也都丝毫不放过.有时,姚莹兄弟没有机会读书时,张氏便亲任教师,不让孩子学业荒废.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爱母慈.
( w0 b( b  \* v& |9 {" X: @' R/ |2 a' ]. D# N0 d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母的督教,深刻激励着幼小的姚莹,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早年的生活坎坷,也使他对中下层社会的实际,具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养成了他后来为官时关心民间疾苦的宗旨与作风.同时也造就了他刚正不阿,实心实意办事,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0 i$ h/ Q0 T8 r, P: W$ l6 Q- \
9 V) Y' }! f7 p7 K
21岁那年,姚莹赴安庆参加府学考试(当时桐城县属安庆府).因为盘费有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势力眼,对待姚莹十分不好.姚莹不堪羞辱,一气之下,便拔脚回家,待另作经济准备,再参加下期考试.科举时代,应试是读书人的关键时刻.姚莹竟宁可放弃,而不受窝囊气.从这里不难看到他个性的一个侧面.% }! O8 B! ^7 ]1 _* X' S

0 B; e, A/ H$ M" e4 F他回家后,正逢叔祖姚鼐在家,见他提前回来,十分奇怪,便问他何故如此.姚莹只好实说.叔祖闻言,既赞许这个侄孙的志气,又不忍他失去这次考试的机会,便拿出银两资助姚莹赶去应试.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补为府学附生,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他父亲,成了秀才.回家后娶妻方氏,也是桐城名门之后.隔年,也就是1807年秋,姚莹又去南京应\"丁卯科\"江南乡试,考中第十八名,成为举人.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他祖父.时年23岁.
; U3 C/ R- o# B2 j) c% o+ ?
& R  R* X. V/ V  E2 g次年春天,又到北京参加\"戊辰科\"会试,考中第三十二名,成为贡士.继经殿试,考中三甲第十名,成为进士.在科举道路上,追上了他叔祖和曾祖.3 n) m6 P# _$ {+ k% F5 z4 s

; R6 m1 F$ ^6 w3 U9 S" `; R4 Z喜报到家,知者无不称赞姚家继起有人,贤母心血没有白费.依当时制度,考取三甲的进士,即可等待有官位时授官.由于官位有限,一时难于轮上,久留北京,又开销甚大,非家境所允许,姚莹只好于当年秋请假回家省亲,及早结束了有生以来的首次北游.$ a, r" P  `& n& v* w$ B
, `  C( }2 R1 n3 t, _' a( G6 T
无论是去南京参加乡试,还是去北京参加会试,都使姚莹开阔了心胸与视野,并因同年(同科考中者称同年),师生(主考官为考中者的座师,分科试官为考中者的房师,考中者则为座师,房师的门生),同乡(同省者为大同乡,同府,同县者为小同乡),世谊(上辈有交往,后辈继之,为世谊)等关系,结识了许多新交,有的成为姚莹的终生知友,有的是令他终身不忘的知遇.在这些交往中,姚莹的器识与才能,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他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官场与知识界由此知道桐城姚家有个后起之秀姚莹.9 x/ h: u: L/ X; Y7 ?
1 I8 y6 B& d# R$ T  Z) F& b1 R+ k
考中进士,在当时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那只不过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在姚莹看来,距离实现他的抱负与理想甚远,并没有什么值得风光之处.他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呢 姚莹后来在《复李观察书》中,自称:\"自束发读书,则有志慕古,以为人生天地间,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乃为此生不虚.\"这便是先儒极力倡导和知者推重姚莹的所谓\"志在经世\",即以治理世事,利国济民为职志., j1 k. ^+ P6 q$ }  N" R3 q  }

# H$ R' U: S- S" m: ~! f$ I当时的风气是:一些人只为求作官而读书,因而对于官定的经义和\"八股文\"程式,用尽功夫,认为除此而外,再无学问,作官便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另一些人虽不为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所限,但受了清初\"文字狱\"的影响而脱离现实,不问时事,一意考究古书,古物,古事,古义,竭其专深,号为\"朴学\".姚莹正逢\"八股\"泛滥,\"朴学\"盛行,读书人奉为时髦的时代.当此之际,而\"志在经世\",便是难得的\"越俗\".由此出发,虽因科举考试而不能不留心于官定经义和\"八股文\"程式,但他却不为所囿,更博览群书,求其大义,着眼于有用,不斤斤于细琐,凡涉及治国安民的知识与学问,无不悉心讲求,反之,则不费精力去钻牛角尖.秉承家学,掌握
% j5 [" A0 [6 J+ x要领;关心时局,不为空谈.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正确和坚实的第一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20:35:12 | 只看该作者
史书曰:乾隆皇帝弄了一帮人,写“四库全书”,编委有著名学者戴震、
& o' o/ Y+ F5 V/ k' U姚鼐等。史书差矣,那戴震、姚鼐有何名气?/ i. A& }' b3 m( z# D8 T

8 x; \; v/ n5 o" ~戴震(1723-1777)虽有著述,其实是个文盲。戴震于1775年殿试落榜,但因. {) k' x# q2 t6 j5 r$ |+ _
编书有功,被皇帝授予“进士”称号,进入翰林院。
! `! F' q1 O' a5 I0 H5 h1 o8 J; K# ~( R
许多参与“四库全书”的编委都是白丁,成书后才拿个文凭,混个职称。
2 u* ^3 j/ u. S8 i, w只有两个倒霉蛋,那就是姚鼐(1731-1815)和任大椿,没有得到提升。, e! h2 ]/ {) r1 Q# i% c

. h2 G( V" P; n; Z0 V姚鼐是个受气包,纪晓岚和戴震都不喜欢他。他也呈上了不少帖子,都
% Q: _3 e# S' T$ s, X4 W没人理睬。没办法,他那套宋文朱理,没啥创见。) d. }: {1 @5 G* a& h# \6 r
& A7 p  `5 d2 V
姚鼐一生气,就回了安徽老家,在桐城办学。
2 n0 U: c, Y/ ~8 G* [, C  e姚鼐征集好文成集,条件是,非桐城不取。上等文章,自然是方苞、刘大
$ \4 W% ~% N6 G2 M魁((1698-1779)和姚某本人莫属。戴名世那小子的文章不错,恕不包括在内。# ~! j$ i3 o: W( u
姚鼐宣称,桐城精英,掌握了唐宋散文秘方。精英者,桐城老张家,老方
6 M9 q8 t, A" D6 Q$ K: ?家和老姚家,出才子,出大官,在清廷势力很大。( v9 v( @% m0 A0 z1 J, n
例如张英,在老家是个穷光蛋,只有良田千亩。他在京城也不富裕,顶多. u" ^& g* G9 Y5 [
只有一个四合院。那四合院岂是一般百姓住得?康熙特批,赐第西安门,
3 `8 a7 y9 m5 z5 `在南书房当值。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就体面多了。
6 r/ @8 J: S* l$ K: D2 f* h姚鼐其实是老北京。他祖爷爷姚文然(1621-1678)是晚朝翰林,顺治皇帝当政时,
( S1 p! Z: Q9 a+ n0 @) v- Q在刑部为官。
0 j8 S& L1 w$ A( y6 C/ N大学士刘统勋看到张姚两家官儿太多,实在不象话,向皇上弹了一本。
; ?7 l6 |% z4 i) G  C1 y
3 s- y8 ^" Y' d明清学派众多。史学家咬文嚼字,考证连篇,说不出个所以然。
+ K. @: x' K8 Z& O& O
, C7 s% g7 x6 q: P中国的人口,从汉朝的几千万,到乾隆嘉靖时,已达到三亿。秦始皇时万人的
1 H9 z% _5 [5 v, H/ v郡县,那时已成了几十万人口的重镇。明清的文化普及,只是读书认字,考古
- B- `& ]- z, U, I八股,没有谁能够显示出才华。人多了,官并没有增加。那时的人,也没弄二( x" n9 s7 ^( C3 m
十多个副科级,副处级,思想僵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人能在一乡称雄,- b) Q. M" o/ U6 _9 i2 b
就算很了不起了。
7 _+ l1 Z) V! H" q/ Q3 \0 |明清学派,只是儒子百家,不包括农民百姓。& [2 `) N( ~1 Z' a. R

5 T- ?2 |, l, n; k% \8 {3 F! m7 F$ M' f历史好象没有退化。0 ]% T, ?: F6 h
7 [* |3 w* Q3 H0 j: P7 B+ G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找个北京北海的文坛霸主也不容易了。8 K2 V) g$ z" O  a6 e
+ ], a/ T' D) w
当然,有人想当精英霸主也容易,景山有棵歪脖子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4 03: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