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考略(节选) 陈 新 伯益是距今4000多年前虞夏时期的一位著名氏族部落联盟领袖,在历史上曾立下了不朽功勋,与尧、舜、禹、皋陶一样是彪炳千秋的古代英雄。 《列女传》云伯益“生五岁而佐禹”显然有些夸张。《鬻子》云:“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因而疑伯益“五岁”当系“十五岁”之误。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伯益在尧时即被举用为官:“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据《尚书·舜典》记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就根据推荐又让伯益作“虞”官,负责掌管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据《五帝本纪》及《夏本纪》记载,舜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在帝位三十九年而崩。三年之丧后,禹践天子位。禹在位十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这样算来,伯益仅在舜帝时就为官三十九年,舜崩后包括三年之丧又实际伴禹任政十三年。“禹崩,传位与益。益服三年”,禹崩后又有三年之丧,伯益又实际执政三年。除去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舜以来合计为政共五十五年。 伯益在掌管山林时,天下已是“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而山丘之上草木繁茂,鸟兽虫蛇肆虐伤人,因而大禹在与伯益治水时“行山梁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即把稻粮和新杀的鸟兽肉送给百姓。《孟子·滕文公上》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大概由于伯益从其先祖就以鸟为图腾,又因伯益掌管山林和佐禹治水之时,屡屡和鸟兽打交道,熟悉了鸟兽习性,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了调驯鸟兽的科学知识。 伯益佐大禹治水凡十三年,栉风沐雨,苦辛万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史载伯益是“井”的发明者。《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吕氏春秋·勿躬》也说“伯益作井”。井的发明就像耒耜的发明一样,是开启四千年农业王国文明大门的锁钥,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重大。井水对农田的灌溉和上古人们从游牧到定居的饮食起居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伯益不仅是一位实干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伯益的治“国”思想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尚书·大禹谟》载有舜、禹和伯益的一段对话,兹抄录如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弗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众所周知,传说中的舜是一个出身微贱而且圣明的部落联盟首领,四千多年后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但伯益作为舜的臣下,话中对舜不但没有溢美之词,而且旨在规谏,切中要害。他建议舜要以尧为榜样,治理天下要深谋远虑、罔失法度,不要放纵游玩、过分享乐;用人要用贤去奸,思虑宽广,处事要心系百姓、顺从民愿;只要坚持实行,不怠不荒,就会一呼百应,天下大治。伯益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治“国”思想是值得后世敬佩的。 《大禹谟》还记载了伯益以德政降服三苗的故事。舜时三苗不尊循教令,舜着禹前往讨伐。三旬过后,三苗仍然不服。益辅佐禹并建议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伯益的意思是说,只有德才能感动老天,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服。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规律。当初,舜帝在历山耕作,来往田间,每天对着天空大声号啕哭泣,对于父亲和继母宁可自己背着不孝的罪名,招来邪恶的名声。舜恭敬地事奉父亲瞽叟,有事见他时,一副恭敬畏惧的样子,瞽叟也确实和顺了些。至诚能感动神灵,何况这个三苗呢!于是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回军队。舜帝广施文明德治,舞干羽于两阶,七十天后三苗归服。 (《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7 F' d1 | k3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