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 16:0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
孙作云
民国二十九年的冬天,我的《蚩尤考》的油印本(后在《中和》第二卷,第四、五两期刊出)印好之后,分赠师友求教,当时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的《蚩尤考》的主要论证,大体上是没有错误的,尤其是论鲧、禹为蚩尤之后,给夏的开国史找出一条线索,更为发前人之所未发;但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假说鲧、禹是蚩尤之后,可是蚩尤为黄帝所灭,鲧、禹为尧、舜时人,从黄帝到尧舜当中还有很长的距离,在时间上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这位朋友的批评真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当时对他说:“老兄的疑难甚是,惟我以为黄帝即尧,黄帝与尧初非二人。现在尚无许多证据,一俟证据凑齐之后,我再写一篇小文章,请您批评。”这便是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和原因。
第一,我们先看看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我们把《黄帝本纪》和《尧本纪》拿来一比,就知道这两篇文章应该合而为一;换句话说,黄帝即尧。最是一大特点的,就是《黄帝本纪》前半很详细,后半很疏略;《尧本纪》前半是空空如也,后半却堆积着一大摊事实。《黄帝本纪》开头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次照例赞美了几句之后,就接着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再后,便说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又采用了一些方士、封禅家的俗说(《封禅书》更说黄帝乘龙登天),略事敷衍之后便算完了。可见黄帝一生的大事就是和蚩尤打了一仗,除此以外,在《黄帝本纪》里便没有多少事实。我们再看看《尧本纪》是如何呢?关于尧的先世,《大戴礼》和《史记》一点也没有记载,只是说: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以下就整套地把《尚书·尧典》里所记载的尧的事迹,及尧舜禅让之事全部抄入《纪》里。其实前头所写的几句赞美词,用在哪一个“大圣人”的身上都行,不管古代和现代。我们很大胆地可以把《黄帝本纪》的前半和《尧本纪》的后半连在一起,使两篇文章成为一篇文章,使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这样,在文章上说,前后绝无隔阂之处;在事迹上说,也绝无矛盾冲突。单凭这一点,已经使我们可以意识到黄帝与尧为一人了。
第二,还是一个皮相的证据,就是黄帝号有熊,我说有熊就是黄帝之族以熊为族徽(详《蚩尤考》);而尧名放勋,放勋或许就是有熊的误字。关于放勋的解释,《尚书·伪孔传》曰:
勋,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
其实这种解释是十分牵强的。并且除了《伪孔传》以外,《孟子·万章篇》、《大戴礼·五帝德》、《帝系姓》及《史记》各注家,对于这个名称也从来没有解释。我以为古书上“有”字通作“攸”,攸、放形近,勋、熊形、音并近,把这四个字错成一块儿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看黄帝号有熊在《白虎通·号谧篇》上错成“黄自然”,卢文弨校本以“自然”为“有熊”之讹,其说甚确。“有熊”可以错成“自然”,由“有熊”错成“放勋”也是可能的。
第三,中国的大圣人是孔子,孔子博闻强识,为万世师表。像他这样有学问的人对于在历史上如黄帝这样重要的人物,不会不知道的。然而在《论语》中却只说到尧: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可见他如何的推崇备至!《论语》书末还有一篇《尧曰篇》,仿佛是《尚书·尧典》的缩影,后人多有疑之者,以为非《论语》所原有。然而孔子删书,断自尧始,可见《尧曰篇》也许是《论语》的原文。总之,孔子只言尧、舜,而绝不言黄帝,因此儒家也只言尧舜,而不言黄帝。但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赞》里却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前面说百家言黄帝,后面忽然说到孔子答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之事,而五帝之中则有黄帝,其次序即太史公《五帝本纪》之所本,可见孔子并不是不知道黄帝的,不过在《论语》上称作尧,在旁的书上称作黄帝罢了。后代儒家,更因百家言黄帝为立异起见,所以只称述尧、舜,其实他们所说的尧,就是百姓所说的黄帝。
第四,太史公作《尧纪》全用《尚书·尧典》之语,而《尚书》中还有一篇穆王时代的作品《吕刑》,《吕刑》是中国第一篇成文法典。它追寻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说是三苗之君为治服其民而设的: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皇帝衷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使重、黎绝地天通。
有了蚩尤的记载,就应该说黄帝,然而《尚书》中并没有明显的黄帝的记载。我以为《吕刑》中所说的“皇帝”即是黄帝。《国语·楚语》曰:“黄帝使重、黎司祭天地之职”,而《吕刑》说皇帝使重、黎绝地天通。在此以外,《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声音篇》曰:“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是为皇帝。”汉《武梁祠祥瑞图》称“皇帝时西南夷贡巨畅”,而《宋书·符瑞志》引此文作“黄帝时西南夷贡巨鬯”。然则,如此说来,《吕刑》所言皇帝遏绝苗民,实即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之事。但《伪孔传》说:“皇帝,帝尧也。”可见黄帝即尧。
第五,《史记·黄帝本纪》里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可是《史记·颛顼纪》的记事,尤为空洞之至: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婵。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大戴礼·五帝德》同)
像这样一篇蜻蜒点水式的记事,除了使我们赞叹作者的文学天才以外,实在没有旁的话说。北京大学同学宿白君对于颛顼曾有一篇详细的考证,据他说颛顼即舜。如此说来,黄帝死了以后继位的是舜,而《尚书》说舜受尧禅,那么,黄帝不是尧还是谁呢?并且《庄子·盗跖篇》说:“尧不慈,舜不孝。”《吕氏春秋·当务篇》曰:“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我们要问为什么尧有不慈之名呢?我想许是因为尧老之后不传位给他的儿子丹朱而传位给他的女婿舜,所以在后代有“不慈”之名。我们再看看黄帝不也是不传位于其子,而传位给颛顼么?
第六,我在《飞廉考》中说黄帝打蚩尤时于近亲部落六兽之师以外,得应龙为内应,又得力牧神皇之助,遂杀蚩尤于涿鹿之野。我说力牧神皇即风后力牧,亦即太昊或舜。原来,黄帝打蚩尤时得了东方民族大酋长舜的帮助,所以才把他的女儿嫁给舜;而他的太太方雷氏,疑即飞廉氏,也是风姓(凤族)的女儿。大概古时熊族和凤族曾一时互婚,即为图腾社会中的外婚制。恰巧《汉书·地理志》为我们遗留下一点宝贵的记载:
右扶风陈仓有黄帝孙舜妻盲冢祠。
云按:盲乃肓字之讹。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曰:“肓,娥皇名。”舜妻娥皇为黄帝女(或孙女),那么黄帝更非尧莫属了。
舜妻二女为黄帝之女,所以二女又称为“有娀氏之女”,有娀氏即戎,黄帝为西戎,所以他的女儿叫有娀。有娀的记载见于《诗经·商颂》: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而《天问》曰:“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即以简狄为有娀佚女。此说又见于《吕氏春秋·殷初篇》,刘向《列女传》等书。我们从尧(=帝喾=帝高辛)妻曰有娀,更可以间接证明黄帝为尧。
第八,《史记·历书·索隐》引《世本》曰:
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六律而著调历。
汉初六家历中有《黄帝历》,《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历谱》中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是黄帝有历。但《尚书·尧典》中言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掌天象,四时,祭祀,民事之职。《世本》说黄帝使羲和、常仪()占日月,而《尧典》说尧命羲和掌历象日月星辰,可见黄帝即尧。
又考羲和、常羲原为女子之名,本舜妻。《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郭璞《注》曰:“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
又《大荒西经》曰: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即是帝舜,那么帝俊妻的羲和、常羲即是舜妻娥皇、女英。羲和即是娥皇(羲从我声),常羲亦即常娥。因为羲和、常羲为日月之母,故娥皇、女英皆有光明的传说(详拙著《九歌湘神考》)。我们再一看黄帝的女儿如何呢?史书中从来不言黄帝有女儿,但《山海经·大荒北经》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会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此青衣之女名魃者据说能止雨,故今天旱谓之“旱魃为虐”。止雨为阳,那么止雨的黄帝女魃,和“是主日月”的尧女羲和、常羲不就是一回事么?我们从这里一方面而证明黄帝即尧,一方面证明女魃也就是羲和、常羲。至于为什么叫着“魃”,我想许是“祓”字的假借,原来古代求雨止雨的时候,多用女子来祓祭的。惟此事非本文所应详,兹不赘。
第九,《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按此夔,即《尧典》(今本在《舜典》)虞廷二十二臣中掌乐之夔。《典》曰: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苑·君道篇》曰:“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畴,夔为乐正……尧为君,而九子为臣。”)
黄帝得夔以其皮为鼓,与虞廷中掌乐的夔,在我看来是一个人。并且黄帝的夔,一足,而乐正夔亦一足,见《吕氏春秋·察传篇》、《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论衡·书虚篇》等书。可见《山海经》黄帝所得之夔,即尧臣乐正夔。夔为尧臣,又为黄帝所得,可见黄帝即尧。
第十,我在《蚩尤考》中说熊族战胜蛇族以后,每年有一种纪念形式,在这种式典中,有图腾跳舞,即以革为球,像蚩尤之头而蹴之,此即后代蹴鞠之戏之所始。蹴鞠为舞,与此伴奏者为《咸池》之乐,咸即戡、戬、钱、斫,池即蚩、即蛇,“咸池乐”即“斫蛇乐”。而尧乐亦曰《咸池》。《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郑玄《注》曰:“《大咸》、《咸池》,尧乐也。”疏引《春秋·元命苑》同。《楚辞·远游篇》:“张《咸池》奏承云兮”,王逸注曰:“《咸池》,尧乐也。”一方面《咸池》是黄帝之乐,一方面《咸池》又是尧乐,可见黄帝即尧。
十一,拙著《泰山之礼俗》的研究说“封禅”和“禅让”为一事,封禅是祭祖,后来是祭上帝,禅让是酋长选贤,是政治,古人乃乘着祭泰山之便而举王位禅让,其实二者初为一事。但是我们要知道禅让是尧和舜禅让的,儒家言尧、舜,称述尧、舜,就因为尧、舜有禅让这一“着儿”,所以觉得了不得!可是方士只知道黄帝封禅,升仙不死。《封禅书》上所载黄帝封禅不死,皆是这些齐国方士神仙家的议论:
是时(武帝元光二年),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
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仿)黄帝以上接神仙入,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总之,方士的嘴里,一说到封禅就说到黄帝。封禅既与禅让为一事,封禅为黄帝事,而禅让为尧事,则黄帝自非尧莫属。方士言“封禅”,儒生言“禅让”,犹之乎方士言黄帝,儒生言尧、舜,其实二者是一事,同为泰山传说中之一半也。
十二,末了,再举两条轻松的证据:《汉书·艺文志》道家内有《黄帝铭》六篇:其中之一曰《巾几铭》:
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竞竞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马骕《绎史》卷五引)
而《淮南子·人间训》中《尧戒》曰:“战战栗粟,日慎一日,人莫迹于山,而迹于垤。”
一则曰黄帝,一则曰尧,可见黄帝即是尧。
十三,古书中有径以黄帝为尧,以尧为黄帝者。陆贾《新语》下《思务篇》:
尧舜(宋翔凤校本一本无“舜”字)承蚩尤之央,而思钦明之道;君子见恶于外,则知变于内矣。
这里最应注意的是个“承”字,尧与蚩尤既可相承,则尧很可能地即是黄帝。(《新语》中无一语及黄帝,犹足见汉初儒者之师说,严守不爽)
《后汉书·张衡传》曰:
“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
夫黄帝胜蚩尤,然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纪》语),此应曰“蚩尤败,然后黄帝受命”,而诗谶则云尧受命,可见尧就是黄帝。北齐时代邢多等《造象记》曰:
堂尧至圣,尚致阪泉之师。
谁都知道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即蚩尤,详《蚩尤考》),而此处曰堂()尧,可见黄帝决为尧无疑。
十四,还有黄帝为什么叫着“黄帝”呢?司马贞《索隐》曰:“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考此事出自《吕氏春秋·应同篇》: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史记·封禅书》亦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见。”可见黄帝之得名与黄土有关。五行家谓黄帝为土德(见《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书),以黄帝为中央之帝,其神后土。又黄帝之名又曰轩黄,黄神,黄灵(参看梁王绳《汉书人表考》),处处不离黄字,意皆与黄土有关。而尧的名字亦蒙土而言,《说文》:
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古文尧。
按尧字所从之垚,《说文》谓为土高貌。徐锴《说文系传》曰:“累土故高也。”尧从垚得名,垚训土高,则尧之初旨当亦为土高。小篆尧字从三土,从兀,兀即人;古文从二土,二人,像二人在土下。三土二土,一人二人,形本不拘,字义则一。我以为尧字像人在土下,即是西北民族住在黄土层里的实相。亦即《诗经·大雅·绵》所谓:“陶复陶穴。”因为他们是西北高原的民族,住在黄土层里,所以尧训土高,在英文上可以翻作“High-Lander”。而黄帝的名字叫着“黄”,传说上说他得土德。后来尧因为变成高世的帝王,所以后人解释尧名的人,只说尧为高,而不说“土高”了。《白虎通·号篇》曰:“尧犹峣峣也,至高之貌。”《风俗通·皇朔篇》曰:“尧者,高也,饶也。”我们从尧为土高,黄帝土德,更可以证明黄帝即尧。
十五,《淮南子·本经训》曰: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我在《蚩尤考》中证明猰为蚩尤,《山海经·海内西经》言窫窳为皇帝所梏,其言曰: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云接:贰负即应龙,或鲧)杀窫窳,黄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通行本“帝”上无“黄”字,此据李善注张协《七命》引补。)
《淮南子》说尧杀猰,而《山海经》言黄帝梏之,猰为蚩尤,又为黄帝所杀,可见黄帝与尧是一非二。
十六,最后,还得回到本问题来。就是黄帝和蚩尤打仗,黄帝战胜以后,忽然在历史上没有下文了,我们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才知道并不是没有下文,实在是史官们把他的下文按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把人弄糊涂了。在五行说盛行的时候,学者们又故意地凑了五个名字来作五帝,犹之乎他们把图章的三个字都改成五个字一样,其捉襟见肘之苦,自不可免。大体地说起来,儒家言尧,百家言黄帝,而尤其是道家言黄帝,这其间的参悟,只是学派不同,学说不同罢了。因为黄帝即尧,尧禅舜,所以蚩尤之子鲧(即《山海经》上的“应龙”,亦古书上所说的“共工”)仕尧而为尧治水,九载无绩,被殛羽山。蚩尤的孙子禹,继父之业,率底厥成,以亡国奴隶而推翻了舜的统治,取而代之,是为三代之夏;在时间上既不隔阂,在事迹上也不矛盾。所以我们从这一点更可以坚强地证明黄帝即尧。又蚩尤的后人叫着“三苗”,鲧即是三苗的酋长,而古书说尧伐三苗。黄帝伐蚩尤,尧伐三苗,其实都是一事,而《尚书·吕刑》伪孔传曰:
蚩尤,黄帝所灭;三苗,帝尧所诛,言异世而同恶。
其实二事为一事,黄帝亦即帝尧,并不是异世同恶啊!
《史记·五帝本纪》是研究中国上古史第一篇必读的书,然而这一篇文章却着实不易懂。《五帝本纪》之后就是《夏本纪》,夏有史可证,孔子屡言之,所以其存在绝对不容怀疑。假若把《史记·五帝本记》读懂了,就是等于把中国夏以前的历史弄清楚了。这种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自从王国维先生比较了《史记》和《山海经》诸书的记载,知道帝喾即是帝舜,亦即《山海经》的帝俊,五帝之中少了一帝了。我的朋友宿白君说颛顼亦即帝舜,于是乎五帝之中只剩了三帝。经我的研究,黄帝与尧为一,则五帝之中只有二帝,即黄帝()与舜(帝颛顼,帝喾)。黄帝是西方的大酋长,舜是东方的大酋长,太古史中只有东西两大民族的事迹。在这以前还有中原以蛇为图腾的蚩尤,原为中原的大酋长,其势力远驾黄帝、舜而上之,不过因为他被人杀了,所以他的历史被人削去不提;幸而他的孙子禹复国中兴,开三代之夏。此即上古史,特别是夏以前史的轮廓也。
我们从黄帝为土德,尧名为土高,猜想黄帝原是西北高原的民族。现在再从别一方面证明黄帝居西北。
《庄子·至乐篇》曰:“昆仑之虚,黄帝所休。”
同书《天地篇》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穆天子传》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高诱注:“阮隃、山名,北曰阴。”按《风俗通·声音篇》、《汉书·律历志》、《晋书·律历志》,并作昆伦,或昆仑。阮从元声,与昆音近,隃字与形近,故昆仑误作阮隃。
《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郭璞注曰:“天帝都之是在下者也。”引《穆天子传》,知此帝之下都,即黄帝升天后之下都也。
以上所引材料,皆言黄帝居昆仑。昆仑据吾师唐立庵(兰)先生的考证,云即甘肃、青海一带的祁连山。唐先生举出九条证据,其中最简单而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说昆仑与祁连为一声之转。其结论曰:
秦以前所谓昆仑,就是祁连山和他附近的各山,是毫无疑义的。(见《昆仑所在考》,载在《国学季刊》第六卷,第二号)
那么黄帝最初的故居大概在现今祁连山脉一带。不过那时候是游牧社会,人民逐水草而居,等到黄帝从西方东下,迁到河南的境界,便和原住在此处的蛇族大酋长蚩尤打了一仗。这位“旅人”(易林称之为旅人)先是战不胜,后来联合西北以野兽为图腾的近亲部落,好容易才把蚩尤打败。因为在战争时,得力牧神皇()助之于东,所以把他的女儿祓,就是羲和、常羲,或娥皇、女英嫁给舜,而且把天下也让给舜了。
知黄帝原居西北又可从神话中得到证明。《山海经·西山经》曰:“峚(郭注:音密)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后稷神所冯,因名云),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以灌丹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谓玉华也),而投之钟山之阳(以为玉种)。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说玉理也),润泽而有光,五色发作(言符彩互映也),以和柔刚(言玉协九德也)。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玉所以祈祭者,言能动天地,感鬼神),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峚山去昆仑山不远,而经言黄帝在此山“是食是飨”,是黄帝以玉为食,以玉为辟邪物。古书多言昆仑山出璆琳瑯等美玉,汉武帝还根据“玉”以定昆仑山的地望。又《穆天子传》:“穆王在群玉之山,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可见昆仑一带原是出玉的“老坑”。《太平寰宇记》引《十三州记》曰:“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亦是汉遮虏障也。”所谓玉石障大概就是现在的玉石山,是嘉峪山的别名,在祁连山西北,或许就是《穆天子传》的群玉之山。又日本小川琢治博士《穆天子传考》,据匈、俄二国学者调查所得,亦谓祁连山一带产玉甚多,西与和阗产玉地相接。黄帝为什么有食玉的传说,就是因为黄帝原居昆仑,而昆仑山本为产玉之名地,即今祁连山一带山岳也。
因为黄帝居西方,本为昆仑山一带的大酋长,所以中外学者更据此推衍说黄帝是巴比伦巴克族(Bak)的酋长,其后率其族迁居中原。此说发自法人拉克伯里氏(Terrien de Lacouperie),氏撰《中国古代文明西源论》(Wester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atation1894)曰:
奈亨台(Nakhuute)者,即近世“Nai Hwang ti”;与爱雷米特(Elamlte)历史所称之Kudur Nakhnnte相同,于底格里士河边有战功,当纪元前二二八二年,率巴克(Bak)民族东徙,从土尔其斯坦,经喀什噶尔(Kashgar),沿塔里木河(Tarym)达于昆仑山脉之东方。……此东徙之酋长,以中国古史证之,即黄帝也。”又曰:“莎公(Saigon)者,于当日民众未知文字,为记事实,用火焰形之符号,是即中国所谓神农也。……巴克(Bak)者,本当时命其首府及都邑之名,而西方亚细亚一民族,用以为其自呼之称号。……此民族其后有东徙者,是即中国所谓百姓也。昆仑(Kuenlun)者即‘花国’,(Flowery Land),以其地之丰饶,示后世子孙之永不能忘。既达东方,以此自名其国,是即中国所谓中华也。……(蒋智由先生《中国人种考》节译)
牵强附会,无庸辨证。惟此说发表后,风靡一时,日本人白河次郎、国府种德两先生合著之《支那文明史》(一八九九年)亦宗其说。在中国则有蒋智由之《中国人种考》,刘师培之《思祖国篇》、《华夏篇》、《国土原始篇》,丁谦氏之《中国人种从来考》、《〈穆天子传〉地理考证》,章太炎《检论·序种姓》,黄节《种源篇》,皆附和此说。黄节更谓巴克即盘古之转音,丁谦谓盘古为最初迁来之祖,章太炎谓“加尔特亚盖古所谓葛天”(见《序种姓》),以中国语的阴阳对转等音理施之于异域殊方之语,诚为千虑之一失。在我们看来,黄帝仍是土货,不是舶来品,那些獝怪更喜之说敌不过历史上事实的记载。黄帝本和周人一族,他的故居应在甘肃、青海一带,其后乃由甘入陕,更东迁中原。本文以此作结,更以此理由而投之《中央亚细亚》季刊。
(《中央亚细亚》1943年第2期)
: t2 {. T3 |& N% |' H+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家修谱找姚网
18年姚网,用专业的修谱技术,为每一支姚氏修出传世好家谱。

查看 »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10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