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苍梧舜陵考略(节选) 侯崇义 “苍梧”有人认为在远古是一个不定称,并非专指某地,不是一个专名词。这一说法,是颇有道理的。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苍”字为“草色也”。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段注》中把“苍”引伸为“凡青黑色之称”。我们根据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可以这样设想,“苍梧”就是茫茫一片青深苍翠的森林带,说苍梧在远古并非专指某一固定地区,可能就是根据上述的解释。从说文段注对苍释义的引伸,使我们在探索这一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前人所谓天下苍梧有三说,大概这三个苍梧都是青深苍翠的森林带吧!这三个苍梧分别是:一、洞庭苍梧;二、粤西苍梧;三、东海苍梧。如果再加上《竹书纪年》中的鸣条苍梧,天下苍梧有三的概念不就被突破了?三个苍梧或四个苍梧,都说明苍梧不是一个,这些在古代被称为苍梧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都属于茫茫一片青黑色的丛林带,苍梧好似成了丛林带的泛称。许慎、段玉裁对“苍”字的释义及引伸,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苍梧作为固定地名的形成,见于《战国策·楚策》,“吴起相楚,为楚国变法图强,楚向南开拓疆土,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一苍梧的地理位置,当在今天的岭南。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屈原在《离骚》中,也反映出了楚国洞庭苍梧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湖南的沅江和湘江以南。屈原同样也相信舜死后葬于苍梧九疑山之说,难怪他要渡过沅江、湘江到九疑山去,向舜即重华陈诉楚人遭受的不幸!可以想见,舜死后葬于苍梧九疑山之说,早在战国就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游说楚威王时,谈了一段话:“楚,天下之疆(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这些都说明在战国时代,大家都认为苍梧的地理位置是在长江以南。 《山海经·海内南经》与《孟子》在舜的卒葬问题上保留到今天的资料,在同类型的资料中,可以认为是参考价值较大的,它对舜的卒葬问题的记载,说得较为具体,便于同其他有关资料相互印证。《山海经·海内南经》说的“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丹葬于阴”及《孟子》说的“舜卒于鸣条”,《安邑县志·山川考·舜陵碑文》做了较详尽的阐述: 《安邑县志·山川考》:“鸣条崮,在县(安邑)北三十里,乃中条余支。漫衍于涑水之阴者,东西映带,势若游龙,舜陵在焉。孟子所谓舜卒于鸣条地也。” 《安邑县志·舜陵碑文》:“有虞舜之有天下也,泽被万世,其始封之邑、倦勤之都、升遐之宫、陵园之葬,皆在安邑。自《史记》一误,后世因谬之谈困感千古,兹援古文以考证之。孟子曰‘卒于鸣条’,以宫言也;《檀弓》曰‘舜卒葬苍梧之野’,以陵言也。鸣条,牧宫名,乃禹营之安邑。即夏县之禹王城也。苍梧,古山名,即安邑之南山,曲马村之陵,即苍梧之野也。舜暮年,思居旧邑,禹为营鸣条牧宫以安之,因名之曰安邑。元魏分为北安邑、南安邑,皆禹之旧封。隋唐改安邑曰夏县,以禹城在焉。改安邑曰虞州,以舜陵在焉。故《晋书》曰:‘安邑,舜都。’唐开元(公元八世纪),建舜庙于陵上。夫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已诏道州蠲免近庙佃户,而开元复建庙于此。必知此之为是,彼之为非也。不然何以建庙哉!” 从“舜陵碑文”的叙述,苍梧是古代山名,即山西安邑的南山,安邑是舜的始封地,舜晚年不担任氏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之后,禹在安邑为他营建了鸣条牧宫,让舜在这里安闲地度过他的晚年。牧宫就是禹为舜营建的住所。牧,涵有统治之义,牧宫按这一意引伸,就是统治者居住的宫室。然而舜不是阶级社会中的独裁统治者,不能这样理解,只理解为住所就行了。碑文说,古籍文献中的提到的“苍梧之野”,就是安邑的曲马村,因舜陵在此,被称为“苍梧之野”。 安邑这一地名,在历代曾有过变迁。北魏,把安邑分成南、北两个安邑,北面的叫北安邑,南面的叫南安邑。隋唐两代,把安邑改称夏县。安邑在历史还曾改名为虞州,更名为虞州是因舜卒葬在安邑。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即公元八世纪,在安邑舜陵上为舜建庙,可见在唐代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首,认为舜死后是葬于安邑鸣条苍梧的。 简朴的结论是:本文从《山海经》、《尚书》、《礼记》、《孔子家语》、《国语》、《孟子》、《竹书纪年》、《史记》、《安邑县志》等文献中有关部分相互参证,尽管异说纷纭,然而却在资料的相互矛盾中,找出了头绪,证明舜的卒葬处在今山西安邑的鸣条山上,与岭南苍梧九疑无关。其二是,远古传说中舜卒葬的苍梧,不是战国及秦汉之际的苍梧九疑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川不断在兴废演变,当鸣条苍梧山被湮没之后,把舜的卒葬处附会到岭南苍梧九疑山,时间一久假的就变成“真”的了。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第1期) * p, V' [' x' z! U' J
, l5 l3 R5 q7 C4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