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教授。1986年至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Wi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 o3 z F1 o% {
4 S' P$ t+ q# G% Z3 f
3 e5 w# V: D3 c课堂上的姚期智先生神采奕奕。 , M7 [# j4 v4 T8 w
2004年9月的一天,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胜誉像往常一样与导师姚期智碰面交流近期研究进展。姚期智突然对他说:“我要回中国了,permanently(永远地)。” 张胜誉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些讶异,但随即感到释然。单纯从研究角度讲,的确没有一个地方比普林斯顿更舒服。他回国,应该是要去做一件大事。”
3 @& |+ ^, e l" Q( _ \+ Y& N此后不久,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全职教授。57岁的他放弃美国的一切,在清华园,重启人生全新的探索。
, x1 ]' T5 o# [* x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的“软件科学实验班”(后更名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被称为“姚班”)在清华成立,并先后招收大一、大二两班学生。次年3月,姚期智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掷地有声地写到:“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9 [% ~$ f6 G( v十年间,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迈向世界学术舞台,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挑战,怀揣坚定的科研梦想,勇攀计算机科学领域学术高峰。
# t1 X$ n) F- ]- ]* {十年间,由姚期智领导的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信息科学与多个学科在这里交叉互动,成果叠出,以开疆辟土的恢弘气势填补了国内计算机科学在该领域的空白地带,为世界学术界瞩目。 1 Y8 N: j. W; f9 Z2 d6 P
“在清华十年所取得的结果,让我感到很欣慰。如果给自己打分的话,我想应该是——A+!” 总结清华十年,姚期智欣然微笑。 $ K/ f5 O/ H$ v. d5 x7 P- \$ W
没想到,他亲自指导我论文
* U# B& x% q; }8 q; d( N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校内二次招生。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没有国界,没有教材,没有拘束,甚至没有台上台下、课上课下的分明界限。需要上的课并不算多,但每门课都极具挑战。 X' U; L: k1 c8 s1 {8 D
![]()
讲到会心之处,姚期智先生与同学们都非常开心。
) F9 j: l3 ]) d+ s. E, X/ v姚期智此前半生走过了世界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当他决定在清华培养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时,心中那幅世界一流大学课堂的画面自然而然地浮现。 ; P! j# ~& s) h# u0 l! l0 B4 S
姚期智主讲的“计算机应用数学”是一门面向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每年开课,他都会极为认真地梳理教学思路,每一节都精心策划。这门课一讲就是8年,直至逐渐找到合适的年轻教师才把接力棒传下去。期间他还担任“计算机入门”、“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信息”等多门课的任课教师。 9 G& x3 h3 E* {' _( h( f. d ^* a
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曾在本科低年级聆听过姚期智的课,并在短短的一两个学期内,受其影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2 N- O' N5 R9 G$ L d王君行,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0级本科生,在姚期智及其夫人储枫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本科二年级就发表了第一篇全英文学术论文。而论文的灵感,正源自姚期智课上的一次“随意发挥”。 ( Y, x" X. r7 S
当时,姚期智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并将这一著名问题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问题相联系,希望同学们提出解决方案。
4 P$ m" G" A2 E: C, B这些本科一年级同学们“毫不示弱”,像往常一样自发组成小组展开讨论。一小节课后,姚期智请几个认为已找到答案的小组进行演示。有趣的是,每当一组演示时,其他小组就会直接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台上台下讨论得十分热烈。 9 h1 u2 h* l7 ^1 Y7 {
当姚期智看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步步向正确结果靠近时,他起身准备宣布标准的解决方法。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君行站了起来,打断他说:“我还有一个方案!”
; N! O) z2 _( ?& t王君行走上讲台,起笔写了四五行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算法。不像刚才大家七嘴八舌的“互挑毛病”,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姚期智后来回忆说,当王君行写出他的算法时,大家都觉得可能是错的,因为太简单了。但几分钟后,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位一年级学生真的解决了一个困扰学术界30年的问题。
8 F$ }2 m$ t8 o4 t: T+ L) U课后,姚期智给王君行发了一封邮件,鼓励他把课上的算法进一步深入整理成论文。此后数月,姚期智夫人储枫教授自愿协助他修改论文,并就投稿期刊提出建议。2011年,王君行读大二,他将这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上。
1 W8 l T* q# \ d' Y/ I( j0 Z3 J从此,王君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科研之路。三年后,他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本科阶段获得ACM计算经济学国际学术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的人。如今,被姚期智亲切地称为“聪明的小鬼”的他,已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 |- n2 l, ?% e在姚期智眼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最优秀的学生已超过他在国外见过的最好的本科生,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对学术研究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姚期智的课堂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却真正凝结了他自己多年来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b3 \3 Q- U- b6 @1 d
为了把握课程难度,让学生逐渐从高中式的学习思维过渡到研究思维,姚期智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兼具思考性和深度的问题,学期还未过半,课程难度就几乎与普林斯顿、斯坦福本科四年级的课堂难度相当了。 4 \/ Y4 {' m. e% M8 l
在姚期智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令人愉快的平等关系。他向同学们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欢迎同学们向他发起挑战。每当有学生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时,他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投入本科生教学最好的馈赠。 8 ~+ w' D0 U; C# k9 _
首届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楼天城至今还记得自己曾在课上向姚期智提问,姚期智认为他的问题不够明确清晰,叮嘱他多想几天后再问。没想到没过两天,姚期智就主动找到了他……
9 z. G% ]4 h/ X% c9 p0 X0 `9 ]说起姚期智,楼天城、王君行就像在谈一位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在他们眼里,姚期智毫无“大师架子”,交往中甚至比普通师生间还要亲切,没有隔阂。
/ F x* K" @# J% R' f在清华流传着许多有关姚期智给本科生上课的故事,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一次,姚期智在课堂上“悬赏”出题,25分钟内解出者请吃“必胜客”。令他惊喜的是,9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正确解答。鉴于人数众多,姚期智信守承诺,叫来外卖奖励了每位答对的学生。而与大师零距离的相处,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备感自豪的一件事情。 " t0 `' @# L4 K
听课、讲课都是挑战 ( a/ B, N* K0 Z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课内容不多,但听起来解渴。”施天麟大一时选修了姚期智的课,这让平时上其他课觉得“吃不饱”的他,毅然决定转到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8 j+ i$ V) ?2 Q( m: l1 E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同学们需要上的课程并不多,但把总学分“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提高了每门课的难度。有时一次课堂作业就需花费二三十个小时完成,而且还有可能找不到理想答案。这给予了许多像施天麟一样喜欢科研探索的学生充足的“挑战感”,也激励他们把有限时间投入到对知识深层的理解中,进而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而不是局限于只了解书本上的知识。 4 w$ W9 E: u( z9 N/ _& u( F* _& ^
![]()
姚期智先生为清华学子作学术讲座。
; v8 e* V9 n" Y2 k: W, P/ J3 U+ s和施天麟一样,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范浩强对课上“不断升级”的难度记忆犹新。他们虽然只是本科低年级学生,却不像一般计算机系学生从基础编码学起,而是被“假设”已经掌握了这些基础内容,课程更加偏重深层次的理论计算的分析和架构。这些被学生们戏称为“虐心”的课程却也让他们欲罢不能,听起来十分“过瘾”。 ' H& o& e+ S) [4 T ?
范浩强把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听课比喻为“盖大楼”。“原本预想听完一门课,自己的思维会从‘一层’升至‘五层’,这已经很刺激了,但没有想到,老师直接从‘六层’讲起!” - B( S- N7 m, u. ^/ Q/ N3 \
这种高强度的授课方式,给课上、课下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开始很多同学不适应,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做得到!这种“重新发现自我”的惊喜和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潜力,很多同学甚至不满足于课上所学,主动联系老师找选题、做研究。 $ v" u7 o; ?1 P) K
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范浩强注意到,大家在意的不是纯粹的考试和高分,羡慕的不是满分“学霸”,而是心中怀揣的那个高远的科研梦想——立志要做出世界最顶尖的科研成果。 & h7 |: r1 |+ C. J
范浩强的观察也恰恰印证了姚期智创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时的初衷。 0 I7 {8 c$ k- ? q7 ?/ |
“清华有许多很好的学生。有一些是中国典型的好学生,每科都力争第一,但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我希望清华的环境能让大家没有那么多压力,而是能感受到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世界最顶尖的年轻人,不管他们将来是做学问还是去创业。”姚期智说。 + o' U' F. P/ V) b
与这群听课听得过瘾的学生一样,对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许多教师来说,讲课也成为一种挑战,被学生的问题“挂”在黑板上更是家常便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2级班主任徐葳有次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本以为难度很高、无懈可击,可没想到,刚刚落笔就有同学起立:“老师,您写的这个程序少了一个‘点’!”
9 m8 p0 K5 h7 R3 ~刚从伯克利加州大学回国的徐葳对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自由而紧张的课堂氛围感受强烈。“他们比国外大学的学生思维还要活跃,他们更勇于质疑和挑战,我们经常在课上讨论教案外的内容,这种互动比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课堂上的生师互动还要精彩。”徐葳说。
+ G% O+ y: v) W+ q4 Q6 G+ R' x“姚班”梦、清华梦、中国梦 b" k1 B1 F4 y
2004年姚期智回国之初,原本计划尽快构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良好机制,打造一支好的研究团队。但随后在清华的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抓起的想法。
, x9 H$ N6 D m( u+ X8 t7 N4 K+ C到底什么才是精英教育?姚期智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生活经历,认为国内传统教育比较重视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学习,要想真正有所突破,清华还需要创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这个班级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媲美,不仅国际化而且富有挑战性。姚期智的想法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对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魄力也更加坚定了姚期智从根处解决问题、在本科生中开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决心和信心。
' C+ h$ N6 M( `0 n! [# M6 ^此后,57岁的姚期智在人生最为成熟丰美的黄金时节,开始了新一轮的开垦与奋斗。 1 b& `& I: ] k, C _# k
在姚期智的主导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逐步确立并完善,姚期智亲自主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1)(2)”成为国内首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正是他最精通的计算机算法设计和复杂性领域。 ' W f% p8 A( v, U7 u
十年来,姚期智带领着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重构计算机本科课程新体系,以领先而敏锐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注重理论基础,全面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又突出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
+ X7 V6 X* A6 w* Y在姚期智的邀请下,图灵奖、奈望林纳奖、哥德尔奖获得者等顶尖学者、大师相继走进清华的课堂,他们精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深湛的哲理,以及演算和推导过程中像棋坛高手般走出的奇招、怪招,常常引得同学们屏息关注,热烈讨论。
( [: F" Y2 S U9 N2 }' ]2013年,施天麟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流学习,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平时上课学习的方式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学“无缝衔接”。“国外的学生非常热衷于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很多国内去的同学往往会比较羞涩,不过我们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同学却不存在这个问题。”施天麟性格偏内向,但他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却非常享受和同学们思想交锋的过程。清华学堂的讨论间,成为施天麟和同学们相约看书、交流的好地方。 # R4 }2 i" m8 B: B1 c) Y
像施天麟这样赴世界一流大学交流的同学,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中为数不少。据悉,截至2014年12 月,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走出去参与联合培养、出席国际会议和出访交流的学生已近450人次,此外还有 20余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等学校的学生来访,和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提高。 * o0 X. e U Y
这种国际化的、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在姚期智看来,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条件。“清华的学生要有自信心,他们可以和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一样,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姚期智说,“本科阶段只是一个人研究生涯的开始,要让学生们在本科期间就有充分的自信,他们才能把眼光放得高远,才能在将来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使我们的大学更加欣欣向荣,更好地为民族和国家作出贡献。” % q$ C" `9 g: S
姚期智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从不缺乏本科生接触科研的机会,“首次接触”可以从一门课开始,或是一个已知的项目。姚期智把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形象地比喻为“超级百货商场”,老师们的研究工作是“商品”,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选购”。在姚期智看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对本科生来说至关重要。
$ C' w4 H! i2 [' U截至2014年12月,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本科期间共发表论文 110 篇,其中以学生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共84 篇。这样可喜的成绩让姚期智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哪怕是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也很少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更少有学生会有完整的科研经验,但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发表过文章,其中一些成果甚至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水准。
# F+ [3 U1 q+ [5 e7 n7 f2010年8月,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行国际评估,以图灵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为首的评估专家组对清华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给予了极大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2014年,清华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h/ Z9 m9 c3 a
“除了潜心育人,便是科学研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原书记杨士强教授这样评价姚期智在清华的工作,“十年来,姚先生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清华的本科生教育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一直把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使命放在心间,把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领先学术制高点的责任记挂心头。这是一种静水深流的爱国主义,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发扬。” 6 G0 b' w) V* w4 [; G4 ]9 s0 L3 L
除了教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1级本科生闫宇说,他对一次班会记忆尤深,那就是姚期智和同学们分享他的“姚班梦”;2010级本科生、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吴佳俊说,姚期智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始终有一个Big Picture(宏伟的蓝图)”;2012级本科生李竺霖说,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了一个坚定的理想——成为一名像姚期智那样的科学家时,她感到既惊讶又骄傲!也许对于所有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学生而言,一份真诚的赤子之心,超越小我的大我,实现梦想的勇气,直面人生挑战的信念才是姚期智带给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并将陪伴和激励他们一生。 $ W. e4 }8 L3 U+ B6 x$ v
8 B# d5 M9 p5 n' h
- m; l7 \! h; [3 H; q7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