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道台府宅轶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5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07: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道台府宅轶闻9 b0 R. S6 N7 G0 m
7 L* B8 Z$ I) [% `% G
位于太原县城南街路西朱家巷顶端,坐北面南的道台府是市级挂牌的历史民居,也是城内唯一遗存的官宦之宅院,俗称“姚公馆”他是清末雁门道,浙江吴兴人姚氏府第及公馆。清末时姚氏在太原县城西南购得土地6亩约合四千平米,这是他卸任后在这里大兴土木新建豪宅,至于为什么选在这里建筑,人们不得而知。现在宅院一千余平方米,虽有部分房屋坍塌,但从存留着的匾额看,大门额“如见大宾”。二门额“非礼弗履”,二门后四个柱头上分别刻着的“光前裕后”中间留仙人指路的木雕,里院书额“博文约礼”,从匾文的字里行间看,一定是文人雅士、豪门富户大户人家所居。. s4 Q/ j  x3 S$ O$ w
一、十八桶银5 {# ~0 x! {- P6 P! F( `. m
传说,姚公馆内藏埋着十八桶银子,至今留在院内无人刨得。姚氏做官至道台。清乾隆年间,道员一律正四品。据史料载:道台,各省有巡道、守道之分,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巡道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清末姚道台携家眷随从,带领山东人刘氏,山西阳高人杨氏,北京施氏来太原县定居。并在主宅院西侧建私医施今墨宅院,人称施公馆,至今框架完整保存。东西则建有刘氏、杨氏宅院相互与主院连接,后花园仍有点滴痕迹,基本上被居民全部改变。老人们这样讲:姚公馆在建设到收尾时的一天,在六位壮汉的护送下,由六辆马车拉着十八桶银子停入院内,车马连夜返走,而壮汉却在二十天之后才离去。据说此银深埋地下,这么多银子日后一直未见有人拿走。
: k8 g8 ^3 S3 \' K, `多少年来,很多人都试图淘宝和乘机进行一些小型的挖掘,但其结果是劳而无果,枉废力气。姚公馆深埋着十八桶银至今是个迷,也为后人留下了这个不解之谜。. I) j# ~" p* x* n/ A) N2 m
二、名医公馆
( A4 X4 o2 X3 L# O“施公馆”虽没有主人的气派、威严,也是一座完整的三合小院。据传,施今墨医术精湛,知识渊博,在社会知名度很高,主要专职服务于姚道台。为上门求医者、邻居、好友,把脉开方。施氏曾与县城北街崔志关系甚好。在日军侵华时施氏便返回到北京,建国初供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崔志的大儿子患气管炎较为严重,专去北京协和医院求助施今墨先生,住院治疗达四十六天,痊愈后返回,还带回医治气管炎的偏方,流传于城内。
# h7 {) ~" n! |+ _$ M1 v) Y" X. D三、一切怪病。
" ^+ d. b# W9 l: V姚道台在太原县建起宅院,一切应有尽有,安度晚年。他广集好友,与地方先贤、名士、乡绅多有接触,石昆、王墉、胡瀛、李逢甲交往甚好。他感到自己年长,便将建好的绣楼送给年轻的南街乡绅李逢甲,愿日后能有千金小姐所用。可李逢甲连生八子,绣楼也没有配上用场。
* `; K1 R; A; M# ~& y本来姚道台颐养天年享受美好时光,而不料祸从天降。突发的怪病来不及治疗,二年里便失了三个子孩子、二个大人的悲剧。传说叫窝儿病,好好的人都在瞬间死亡,人们都很恐惧都不敢接近他。如此的打击让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面对白发人送走一个个黑发人,这只能愿老天的不公。他在绝望中挣扎,周边的邻居自觉地慢慢前来帮忙,予以安慰,但他从来未亏对每一位前来帮忙的所有人。. L2 h! `- k! [% m
四、纸扎员外  E6 G, E# Q, f" y: g% F
南关孟氏开设一家纸扎店,姚道台为死者的尊重,选中孟氏专做纸扎。由于工期,孟氏还雇拥临近的裱糊高手参与制作,纸扎种类越做越多,花样越变越美,尽量去讨得主人的满意。这时道台已从不平衡的心态中走出,作了一辈子金钱奴才的他,看着一个个死去的亲人,看着一座座纸扎做的殿堂亡灵,谁又能去为他解决心中的哭丧呢?他把大把的银子花在厚葬亡灵上。他感到也该安排后事了,请来了设计工匠为自己建造符合理想的地府;那该去安息的地方。孟氏又花了近一年时间才完成了老人的心愿。自此,孟氏在太原县城也因此有了“纸扎员外”的别称。$ Y8 k# x- ^( h0 L0 E
五、败子回头/ u; U- S: ~! i0 ~
姚道台一切都没有想到,问心无愧却老来曲折,命运在无奈之下,他看着懒惰的儿子,也应交代后事了。他想落叶归根还得靠儿子把他死后运回老家。于是他选择了在院中垒堵高墙,墙内存放银子,出丧时拆墙可知银子以备儿子后用,至于深埋的那十八桶银子,定会有法交代儿子。可姚道台临终前竟一声不吭地走了。儿子照父亲的都去做了,可没有去拆掉院中的墙,偏是从墙体中挖了一个窟窿,把父亲灵柩穿了出去。而后变卖了所有家产,赶着马车,装着父亲灵柩离开了太原县城。
1 ^( g  R# ^  l6 e4 @据说,儿子回到老家没有一点能依赖和指望能力了,便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要生活的好就得学会勤奋吃苦。后来在江南经营起买卖,生意还作的挺红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儿孙满堂的富户。7 h4 o! W/ h8 l
六、南街姚氏6 G4 Z! n# t* L. n) j' Z" v
据南街八十八岁的攸连冬与九十岁的崔礼讲叙,姚氏属太原县城的早姓大户人家,明代就在这里生活。南大街中段路东便有一处三进院落,保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楼儿上还挂着傅山先生写的匾额,上书”稍可轩”三字。据说明万历辛丑(1601年)进士姚镛,老年得子,傅山闻知致贺。喻意为老来得喜,也会光宗耀祖,可乘坐于轩,做大夫以上的大官。
. |6 K9 B2 V/ U, @清末姚道台曾与南街姚重来、姚丁亥交往甚密,并在经济得到过姚道台的资助。当时姚氏只为姚道台在人气上和劳力上的帮忙,显示出同一家亲吧。  \7 r, ?" n  U2 O- `- X
现今姚氏后辈仍珍藏着清乾隆以来的姚氏宗祠谱系,对太原县姓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佐证,愿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内对姓氏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以延续姓氏文化在历史脉络中的作用。(资料提供:姚明德)
5 J' H, r9 l1 s/ f" A! y& o, G0 K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3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