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tag 标签: 空间

相关日志

分享 浅谈收藏
YZH姚忠华 2015-8-17 23:16
浅谈收藏 我收藏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炫富,而是珍惜现在、珍爱历史、珍爱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我们的锦绣河山,不让它们成为时代的遗憾。"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展现了他作为收藏家的感性与理性,并说出了大多数文玩爱好者的心声。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姑父八十年代在上海曲阳路粮管所副食品商店工作,业余时间就在附近摆摊,收卖各种文玩。我少年时一到假期就到上海帮忙 ,当时目的是摊子上有许多的书籍,在帮忙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文玩耳濡目染,和姑父的言传身教,让我对祖国文化瑰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潜心学习和钻研,工作以后,出差到外地,去的一定是当地的博物馆和古玩市场。 “收藏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涉及到资金、时间等很多问题。”对于古玩收藏者而言面对争议,关键是自己能否看懂,别人言可以听,应该听,但不能都听。我的体会是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要看真品,也不能不去良莠参半的古玩城和地摊,才会对古玩的器形、做工、包浆、浸色、皮壳、神韵等特点有直观感受。在“看”时,总结了三点: 第一个是要看神韵。它们的神韵是非常奇妙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去形容,但东西往那一摆,从它的外形、从它的做工就能表示出一种东西,似乎能和它“对话”。 第二是看做工或刀工。有的需要用放大镜去看,观察孔里的一些残留物是不是人工的。现在还可以用到500倍的电子显微镜,能看到表面的气泡、龟裂这些。 第三看包浆。各种东西都有它们独特的地方,包浆也一样。 收藏的品种,在收藏起步阶段,以假乱真、调包、无意损坏等现象是收藏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是盲目收藏,把什么都看成宝,什么都收,认为古的东西就一定有收藏价值,实际上有的是些假货;有时候东西虽然是古的,但并不具备收藏价值。二是不重视鉴定,抱着撞大运的心态,如此买来真货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三是单纯抱着投资的心态,对收藏知识知之甚少,却认为这是一个投资的领域,就不惜高价买,即使藏品是真的,但由于价太高,也就失去了升值的空间,将来以原价出手都难。   收藏的 规模, 其实我觉得收藏并不是无尽地拥有很多东西,而是你必须通过收藏的过程,了解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艺术创作等。去挖掘它跟你之间的互动,你跟它们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就够了。当然一定会有那个过程,就是从什么都要,到最后你了解自己,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就是选择,再选择,到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留住自己要的东西就好了。我觉得有些小东西,或者是有些家具,一些朋友,我知道他们真的很喜欢,会好好地对待它们,我会给他们使用,交换或者是送他们。其实要不断地更新,一方面这样不会被这些东西拖累,我不想被这些收藏品拖垮我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你可以不断地玩一些新的类型,了解新的东西。   我觉得收藏还是要看缘分,遇见每一类型的东西,总是有一些原因和理由。譬如说有一些东西我收藏不起,例如建筑。铜器、家具、木器类的东西我也蛮喜欢的,我喜欢铜器的沧桑,木头的质感,木头与人的温度、触感。而木头类的藏品就很多了,除了家具以外,还有各种用具、雕刻,这些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东西。     收藏这件事,无论你有多么充沛的资金,都不代表可以在这个市场当中为所欲为。资金和所具有的知识必须完美契合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收藏状态。所以我认为应该从基础的东西开始收,不要一开始就老想收天价珍品。懂多少就玩多少,不要透支自己的知识量,不要有太多虚荣心,否则一定会后悔。 但也有不少收藏的“宝贝”并非真品,历代仿制的东西不少。我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年纪,比较优良的工艺,就一定有它的历史和工艺价值。 不同时期的东西都是真品,但是只不过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比如有藏友拿了一件仿清代的铜盘,如果你说它是清代的,那它就是一件赝品,但是如果你说它是民国时期的,那就是一件很真的,很好的艺术品,即便我们现在的工艺品,它也是真品,毕竟这个铜器它就是铜器,是铜烧制的。”在收藏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人拿了赝品出来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但我们应区别开交易和艺术藏品,并给予艺术收藏品客观的评价。 更何况有些物件未必年代久远,只要自己喜欢,开心就好。 其实收藏的过程,包括你交了什么朋友,他们相对也会给你一些影响或者是互动。 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是一种阅读,收藏是一种财富,收藏是一种幸福。放下浮躁的心态,收藏爱好者应该把目光从藏品的经济价值更多地转向它的文化内涵,享受更多的收藏乐趣,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最大化。事实上,这才是收藏的终极目的。 收藏其实不是只为自己,所有的收藏品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让我们一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守望者而努力! 姚忠华 2015年8月18日 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获得与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斋室灯光下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是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众星捧月般尊敬的荣耀?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收藏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棘刺和陷阱的深渊。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拥千万,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在收藏圈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那些平日傲慢的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大款、经纶满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脚迈进这嘈杂纷乱的“鬼市”地摊、古玩店铺,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权势、骄横,都被这满世界的古董旧货新品赝物所洗涤、融合,变成了地道的“淘宝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样亢奋、激动、懊恼、悔恨不已,亦为几个铜板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在古玩早市地摊,我曾目睹一官员,非常虔诚的请一位藏友为他刚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摊上被行内人称为古瓷“一眼准”,而他的职业,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补鞋匠。我还见过一位著作等身、声名显赭的某名牌大学教授,为一尊北魏小铜佛像的真赝与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轻人争辩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俯首称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铜佛收藏家的观点。我曾应邀去过一位居室不过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墙壁用旧报纸糊着,一张破旧的写字台上放着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旧彩电,可当他拉开一排简陋的木柜厨门,看到柜中整齐地摆放着他以20多年省吃俭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从战国至清代纹饰精美的铜镜时,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和无数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样,我开始只是带着一种对古物朦胧的企盼以及骨子里对传统古代文化的追崇开始了收藏之路。每每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欣赏商周古铜器的凝重雄浑、汉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朴典雅,心中便会由倾情艳羡进而产生一种不安分的躁动;我也要收藏和拥有古物。最初进入收藏时,总是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浮躁、“捡漏”“淘宝”的欲望之中。因一件心仪的古物而牵挂不已,为失去一件宝物的机会懊悔万分。我至今仍然记得,一幅黄秋圆的四尺山水图700元嫌贵放手;一品有一流釉色、器形规整的南宋粉青龙泉炉,要价3000元,却只留下张照片就放弃;一件28厘米的刻划“枢府”款的大碗,内有双鹤缠枝纹饰,釉是一流的鸭蛋青色,只为8000元价偏高,眼睁睁让别人夺得;一面铭有“东王公”的东汉神人车马镜,径20厘米,纹饰精美,钮大缘厚,黑漆古包浆,已经拿下却因卖主要搭卖一个影青碗赌气放弃,这类当断不断而失去机会的例子,在我十几年的收藏生涯中不胜枚举。至于因固执已见而误入“套局”,“捡漏”心切而购得赝品,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当然,也有过恃眼力捡漏的愉悦、凭机缘得“宝”之惊喜。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过程中,感受着收藏者的真正乐趣,从而不断领悟收藏的本质和内在之美。   收藏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且不说收藏对于传播大众文博知识、藏宝于民的积极因素,就以全国几千万收藏队伍对于社会就业、社会稳定乃至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积极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确,民间收藏如同任何社会活动一样,收藏家并非人人皆是谦谦君子,收藏圈并非至纯的净土,也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势利、诈骗、浅薄、浮躁和贪婪、有以牟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我曾亲眼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终因愚昧无知,将百万家私打了水漂;我也看过一位古玩铺店主,以百余元捡得一件石涛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给了广东商人,当知道此幅石涛之真迹被转手卖了30万时,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我亦见过一位退休老干部以平生积蓄购得一块汉玉赝品,从此一病不起;一位老捡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颠狂失态乃至当场中风倒地。我以为,这都是偏离了收藏的本义,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一件古物,无论其保存完整亦或残缺破碎,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都会给我们传递远古先人的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因而令人心灵怦动。而古物表现美的特征,最吸引着我们的往往是那种恬澹、自然、古朴。一切古物都可以从中泛射出朴拙自然之美,人们在把玩、欣赏和摩挲之中,与远古先人进行着跨越时光的交流、对话,从而领略一种无尽的遐思和陶醉。我的案几上摆放着几片汉代瓦当,普通、灰色、胎质粗松、略有残缺,但瓦当上的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总令我感到惊讶不已。《三辅黄图》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远古匠人正是带着一种宗教般的笃信虔诚,一种与天地神灵所交流而发生的灵性与激情,一种似与神性附体才具有的想像智慧,将深厚广大的精神力量注入这小小的瓦当图,留给我们的却是远古先人的自然力量体现的直观。我始终认为,浮躁是收藏之大忌。一个真正的收藏鉴赏家,审视古物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态是极为平和的。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大收藏家、文博专家平均寿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岁。这恐怕是得益于他们与世无争的超脱心态、甘心恬淡、栖志浮云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鉴赏中那种常人很难领略的审美情趣,心灵愉悦的原因吧。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款,他可能凭借财力短时间获得别人要许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间拍得几件罕世珍宝。这当然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必然出现也无可厚非的一种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但这种收藏,却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之愉悦和美感。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收藏,与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收藏,其对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别的。   任何一件古物,都是具有灵性的。鉴赏古物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之进行超越时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以极其虔诚的心态,观赏一尊我非常喜爱的北魏佛像。佛像很小,半残,灰石质,高18厘米,但被塑造得宽额长耳,面容安详,气质脱凡,尤其是那双充满智慧、坚定而又安然从容、超脱、深静入定的眼神,会令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在这尊神像面前,也能体会到为何人类对佛的敬畏之情。我想,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土,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是天地互融、神人合一的期盼和象征。在佛的金刚之躯,更多地融入了人类成熟的智慧,使之以空为旨,包容万物。蕴涵大千。在这尊佛像面前,我开始对收藏、对物欲乃至人生开始全新的思考,渐悟出佛心自明永恒、向善向美的超脱与释然。我终于发现,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我凝视着这尊半残的佛,面对这沉穆无言的古物,我突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审视石佛呢?还是石佛在审视我?我确切地相信,其实这尊无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已经默默地审视了无数我等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我大彻大悟,感到了一种拥有和被拥有的错位,感受到一种出自内心的虔诚的羞愧。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么地渺小,脆弱和无奈的短暂生灵!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对“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目前艺术品收藏热引发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思考,为何会出现全民收藏热这种现象?近年来的全民收藏热使得艺术品收藏市场持续升温,收藏从一种个人爱好,生活兴趣,演变成了市场化的投资渠道。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如潮般的艺术品收藏呢。 不同时期的东西都是真品,但是只不过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 许多年代久远的艺术品历经时代变迁而流失,留下的宝贵古代文化遗产非常稀少,非常珍贵。“艺术价值是无限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艺术演绎着高度浓缩的生活。很多藏品其实是当时的民风文化的一种写照,是文化的符号,是能够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工艺和人类智慧的载体。它的价值远远高于物质本身。 “如今生活节奏很快,收藏可以调节人的生活节奏,使生活丰富多彩,沉浸和恬淡。收藏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着急,要把握三点:一、好的心态,二、敏锐的目光,三、自己的喜好。坚决反对为了收藏,为了攀比,为了炫耀而收藏。”自己收藏的心得。自己的收藏经历过程很艰辛,同时又很幸福,认为收藏应该是作为一种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潜心学习和钻研,并且不要盲目的无选择的去收藏,更不要受市场价格左右,并不是说贵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价格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关毅提醒广大收藏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收藏门类,摆正收藏心态,理性面对收藏市场。  原标题:“收藏是历史责任,教育需先行”   “谢志峰新著《文物收藏与鉴赏》广州首发暨向图书馆博物馆赠书仪式”日前在东方文德艺术品交易中心举行。谢志峰,1988年以来任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是中国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作家、学者、书画家。其以收藏文物之富、品位之高、系列之全、著作之丰而独树一帜。谢志峰认为,“收藏”是一种历史责任, 文物意识 的教育需先行。他坚持“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开放、奉献”的文物收藏理念,倡导“藏宝于民,国宝归国”。    著书立说   把文物收藏诠释为文化收藏   由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广东衡益拍卖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拍卖行业协会、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协办的“谢志峰新著《文物收藏与鉴赏》广州首发暨向图书馆博物馆赠书仪式”7月31日在东方文德艺术品交易中心举行。据了解,谢志峰新著《文物收藏与鉴赏》一书,收录了《中国文物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佐证》、《文物收藏与文物鉴定学》等谢志峰近10年来的重要演讲稿,是谢志峰文物收藏的总结,是一本有助于唤醒民众文物意识与保护文物责任心的非常难得的佳作。   谢志峰,系我国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作家、学者、书画家。其以收藏文物之富、品味之高、系列之全、著作之丰而独树一帜。据了解,谢志峰的文物收藏,共有九大专项、十八个系列:第一个专项是书画,其中又包括手卷、册页、挂幅、对联、扇面书画、明清女书画家作品、古今羊城八景书画、客籍名家书画等。第二是陶瓷专项,其中又有汉、唐陶瓷,明清官窑瓷器以及紫砂壶专项等。第三是青铜兵器专项。四是中华名砚专项,其中又分为历代陶瓷砚及端溪名砚专题。五是文房清玩专项。六是中华名石专项。七是华夏玉文化专项。八是佛教造像艺术专项。九是古玩杂项专项。开创了一条多元的文物收藏之路。   与此同时,数十年来,谢志峰还十分注重把文物收藏诠释为文化收藏,著书立说。例如,基于书画藏品,谢志峰已先后出版了九本专著。他强调在文物著作中体现“以物见史,以物论史”的唯物史观,这在他30年来的二十多部专著中得到最佳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谢志峰不仅是文物收藏大家,而且也是捐献文物的大家。他在1982年提出“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主张,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于1985年—2012年间,先后将家藏文物分十二批捐献给国家。    岭南“节香楼”   被美誉为“一代名楼”   “文物收藏,要讲道德,心系国家、民族,提倡藏宝于民,国宝归国。”谢志峰认为,能够真正称得上文物收藏鉴赏家的,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他们均把珍贵的文物重宝留给国家,留给后世;二是他们都有著作流传后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   “何为收藏家,怎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文物收藏家?这里,我想引用我国著名作家邓逸梅先生对收藏家的认识,来表明我的看法。邓逸梅先生曾说:集藏与收藏有别,收藏得有资金,有鉴赏眼光,藏品要丰富,积成体系,有自身的著录。所以海内外,称得上收藏家的寥寥无几。我,只能称为集藏。”谢志峰认为,从古至今,真正的文物收藏家极为少数:“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收藏历史,近千年来能称为‘家’者亦只有五百多位。例如,清代大收藏家、过云楼主人顾文彬,收藏泰斗张伯驹,香港知名文物收藏鉴赏家杨铨,出身天津文物集藏世家的张叔诚等。这些文物收藏界的老前辈,为保护文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文物收藏界的典范。”   尽管谢志峰非常谦虚地将自己收藏事业定义为“集藏”,但他在收藏界的口碑与地位却是得到公认的。我国文物鉴定泰斗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谢志峰:“谢志峰先生的文物收藏,主要是他能将文物演绎成文化,升华为文化收藏,著书立说,传承中华文化。”1994年11月15日,启功先生参加谢志峰的节香楼15周年雅集时,更在众人见证下,新笔题词《一代名楼》。据悉,为节香楼题词《一代名楼》的还有岭南画派泰斗关山月老师,当代陶瓷鉴定泰斗、故宫博物院专家耿宝昌先生等。有当代唐伯虎之称的海派著名书画家、文物收藏鉴赏家唐云先生亦曾在许多场合中多次赞称:“历代文物收藏家,其书斋能称得上一代名楼的,清代江南有‘过云楼’,当代岭南有‘节香楼’。”    与谢老谈收藏   “收藏”是历史责任 教育先行   信息时报:谢老师,众所周知,您的收藏品非常丰富,系列非常齐全。作为收藏大家的您,请给予我们一些收藏建议。   谢志峰:对于“收藏”这个课题,让我感受至深是的一种历史责任感。文物概念与文物意识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把文物意识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内容,大众没有文物意识,也就没有保护文物的责任感。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物,创造了华夏的文明。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战乱兵燹的破坏,侵略者的掠夺,以及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对地下文物及地面不可移动的文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烧、砸、抢了大批文物,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据专家的不完全计算,目前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为国内现存流动文物的两倍。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文物意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号召全国破“四旧”,到处抄家,见到古建筑、古艺术品就砸,使我国文物遭到空前的悲剧性的大破坏,可以说是一场浩劫。1997年,我到新疆开会结束后,沿着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探胜了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看到许多珍贵的石窟佛像,不是断臂,就是断腿,甚至断头,深感心痛。所以我一直呼唤加强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希望这种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收藏市场 恢复理性 步入正轨   信息时报:谢老师,您认为,目前,我们的古玩工艺品市场和拍卖市场,已开始逐渐恢复理性的平静,古玩市场亦逐步走上成熟?   谢志峰: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厦门、西安等地的古玩市场发展已具规模,管理上已步入正轨,形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领头的局面。拍卖行业以北京为龙头,上海、广州紧跟其后,特别是书画拍卖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势头。广东的拍卖行业协会因势利导,文物管理部门亦加强了监管,逐步做到制度化,为探索拍卖行业的立法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我认为,不管是古玩工艺品市场,还是艺术品拍卖市场,都要把诚信看成是市场的生命,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综观我国的收藏群体,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气候的大体有六类人群:第一类是既有眼力,又有经济实力的收藏者,这一类人为数寥若晨星,他们以收藏现代书画为主,兼收陶瓷杂项,开始学会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走向成熟。第二类既是经营者又是收藏者,这一群体以画廊经营者为主,他们经常活跃在拍卖市场,既卖又买,在仓库里也存点好货。第三类是地摊寻宝一族,这一人群为数众多,成为社会上各路骗子的猎物。第四类是自欺欺人者,他们明知买的是假古董,却摆出大收藏家的架势,实际上是企图送礼钓鱼、沽名钓誉。第五类是以官员为主的收藏者,他们收藏的古玩、书画丰富,但假的多,真的少。第六类是真玩家,这类人群主要是白领阶层、律师、中医生、教师以及一些入了门道的媒体人,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悟性,同时也有余钱,多看少买,该出手时就出手,注重积累。这一人群必将成为中国古玩、书画收藏界的主流,也是中国收藏界的未来。可以断言,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到21世纪30年代的时候,在第一类和第六类收藏人群中,必然会出现新一代的收藏鉴赏大家。 虽然我们今天的收藏市场极度兴盛,我们的媒体一直在渲染文物的升值空间,但是文物是沧桑流变的,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有一件文物。 每一件收藏品都有生命,它们的生命是伴随着收藏者的生命的。 收藏其实不是只为自己,所有的收藏品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因此说,目前我们的收藏市场还是不够成熟,收藏生态不够健康。应该让文物市场做到文物流通,鉴赏各环节都比较健康,才能使我们的收藏生态很健康。 古玩收藏是一门学问,成熟的的收藏家也有自己的“经验藏家六字经”。   一曰“爱”。“爱”即“喜爱”。作为藏家首先要喜爱收藏,痴迷收藏。没有喜爱就不会“入境”,没有痴迷就会永远徘徊在收藏大门之外。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   二曰“考”。 “考”即“ 研究 ”,要学会“研究”藏品。“研究”不分深浅,也不分类别,藏家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才能逐渐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增加自己的收藏“技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淘金”水平。   三曰“专”。“专”即“专一”。个人精力、财力等总是有限。面对庞大复杂的大千世界,藏家若想有所建树的话,必须学会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而且“术业有专攻”,如果不管是胡萝卜还是白菜一通收藏,不仅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还会大大削弱藏家的收藏兴趣,影响收藏水平的提高。   四曰“辨”。“辨”即“甄别”。藏家通过对手中藏品的研究、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练就一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吹尽黄沙始到金”的真本事。   五曰“利”。“利”即“利益”。成熟的藏家,应该在收藏的过程中,充分看到或估测到藏品的升值空间和趋势。   六曰“传”。 “传”即“弘扬和传播”。收藏的最终目的还是文明的保护和传承。 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更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人一改过去吃饭喝酒、打牌赌博的坏习惯,闲暇之余邀些朋友喝茶品茗。在享受茶文化之道的同时,谈谈收藏,看看各自的书画、陶瓷等藏品,并相互.钻评藏品之文化内涵,真是其乐融融。多年的收藏经历使我认识到,收藏之道有很多。有一个伟人说:世界原来是没有路的,人走多了就成了路。那么,对于每一个热爱收藏的人士来说,你的收藏之路开始是没有的,需要你去走,走多了,就会找到自己收藏的道路,每一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喜爱,收藏的道路也是有千千万万条。每一个人的家境状况也不完全一样,也许还会千差万别。所以,我认为每个人在从事收藏时务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个切合自己收藏的大概性的总体规划。比如收藏所需资金的使用控制幅度。最终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前提,来量力而行进行收藏活动。善于在旧货市场淘宝旧货市场能够捡到漏.但需要有眼力,更需要勤往市场上去跑。多少年来,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大量制作和仿冒艺术品,尤其是名人名作,这些唯利是图分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所以,现在膺品越来越多.大量充斥市场,一走眼就得花钱交学费、买教训。如果是陶瓷,可以从瓷胎、釉彩、纹饰、器型、落款等方而人手辨别真伪。 。 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物,创造了华夏的文明。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战乱兵燹的破坏,侵略者的掠夺,以及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对地下文物及地面不可移动的文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烧、砸、抢了大批文物,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从事收藏时,要求必须是你自己最喜欢的最熟悉的领域与专长。做到循序渐进,不要冒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收藏风险就会很低,收藏成就就会非常可观。当一件又一收藏的藏品的身世历史被你慢慢解读时,你会真正体会到收藏的无限欢乐与幸福。或许是一种无法以金钱来衡量与估价。 他坚持“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开放、奉献”的文物收藏理念,倡导“藏宝于民,国宝归国”。文物收藏,要讲道德,心系国家、民族,提倡藏宝于民,国宝归国。”谢志峰认为,能够真正称得上文物收藏鉴赏家的,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他们均把珍贵的文物重宝留给国家,留给后世;二是他们都有著作流传后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热烈欢迎我哥姚湖金加入姚网!
热度 1 姚孝中 2013-9-14 11:37
热烈欢迎我哥姚湖金加入姚网! 姚湖金的个人空间 http://www.yaogens.com/portal/?258447
个人分类: 日志|1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3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