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陈泳超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1]是现代传说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在历史流变的探讨而外,又展开了对该传说地理分布的所谓“横的研究”,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后来的传说研究者,常常受其启发沾溉,从各自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进行程度不同的横向研究,有的还能画出直观的地理分布图,如杨利慧博士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2],就提供了一个范例。 尧舜传说的历史演变固然跌宕多姿,而其横向流衍亦颇足观览,至少,对于本书追求的总体性研究来说,对地理分布的考察无疑是必不可少同时也是充满诱惑的节目。本研究当初构想的策略是:先将清代编修的一统志中有关尧舜的传说、遗迹等记录钩沉出来,再将当代政府主持编辑的各地故事集成中的尧舜传说也搜罗备至,两相对照,便可画出一幅相对翔实的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并对两者间的异同尽量加以解释。可惜我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已历十数年,各省、市、地、县也出了不少资料集,但至今尚未出齐,而且没有一家机构有完备的收藏。笔者尽管勉力搜罗了百余则当今口头传承的尧舜故事,但于横向分布的全面性上还差得很远;况且,即便是笔者掌握的主要来自各地集成本的百余则尧舜传说,由于搜集整理者态度与方法的差异,其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十分有限,显然还不是笔者期望得到的对比材料。而失去了对比的一端,另一端是否还有价值?所以笔者一度准备放弃横向研究的企图。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不妨退而求其次,单独将清修一统志中的有关材料作一番考察。这比诸当初极具魅力的构想,自然会显得平淡逊色,但却并非没有意义。尽管古代的官修一统志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民间传说更是颇显淡漠,但其中诸如“山川”、“古迹”、“陵墓”、“祠庙”等栏目中,还是很能见到一些传说的飘渺身影的;更重要的是,从传说地理分布所要求的全面性上说,目前似乎还找不到比古代官修一统志更权威的文献。事实上,就笔者所目见的传说地理分布研究论著而言,还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便是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横的研究”,虽也参考了不少方志典籍,但与当代搜集的口承和书面材料混合考察,其全面性不免要受到研究者自身的限制。就以本章主要依托的《嘉庆重修一统志》[3]为例,其中河南卫辉府域内就有“孟姜女河”,这是顾氏论述中不曾发现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备举。因此,虽说普查一统志的工作有些大海捞针似的事繁功微,而且也另有缺憾,却是无可如何。 本章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唯一依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所有古代官修一统志中,它是最后出的一部,后出转精虽非必然,却也大有可能,况且它确实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两次修撰的基础上又加以修订而成的,所以一般而言,它颇获学界好评。本章的工作步骤是:先将此《一统志》通览一遍,从中钩稽出有关尧舜的所有材料,然后据此填出一张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图(见本章末)。 关于钩稽工作,有一些情况需要加以说明: 1本章所采录的材料,首先必须认定确与尧舜传说有关,有些地名虽大多数情况下与尧舜传说有关,比如“历山”,但该地名出现频率甚高,有时没有任何与尧舜传说发生联系的说明,故弃而不用。 2凡是与尧舜传说有一点关系的材料,本章俱录,不轻易舍去,这在后面关于分布图标注的说明中会有更细致的分说。有些材料在一个地域内被多次提及,亦不避重复,均予记录,以资相互映发。 3.在一些条目下有许多文献援引,凡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均予采录;无关的,则以省略号替之。有时又有与尧舜传说有关的考证文字,大多颇有可观之处,自然照录;有些考证未必见佳,以为一家之言,亦予采用;又有许多考证延续传统经学的思路,以经书为准,求其“真是”,将许多生动的传说斥为虚妄,亦照录之,正可见出“史实”与传说的互动情状。 4.记录下的材料,固然都与尧舜传说有关,但不可由此推断,凡未见记录之地,则必无尧舜传说流传。仍以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例,此《一统志》中所载,固有为顾氏失录者,比如前面示例的卫辉府之“孟姜女河”;反之,如陕西同官县有许多孟姜女故事流传的记录,方志中亦不乏记载,更为顾氏所熟知,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则失载。所以,对于失载现象,笔者始终有所警惕,解决的办法之一是画分布图,因为分布图是高空俯瞰式的姿态,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传说丛聚的面上分布,相对允许忽略某些细部的不够精确。 关于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的标注,也有一些情况须加说明,主要是标注符号的使用说明: A表示有关尧的传说,包括尧母伊祁氏、尧子丹朱等。 B表示有关舜的传说,包括舜父瞽叟、弟象、舜之二妃、舜子商均等。 AB表示尧舜传说平列并存。 A(B)表示以尧的传说为主,舜的传说连类而及。 B(A)表示以舜的传说为主,尧的传说连类而及。 C表示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其他传说,主要包括殛鲧传说、高士传说(以巢父、许由、善卷为主)等。 D表示提及尧或舜之名,但与尧舜传说无甚关系者。比如“京师”的“历代帝王庙”,乃国家祀典而已;又比如敦煌的“三危山”,也不过是对先秦古迹记载的一种考证存留罢了。有些情况略微复杂,许多地方有这样的山名传说,说尧时洪水,旁处俱没,此山独存,因名“天柱山”、“浮山”等等。在此类传说中,“尧”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出现,与其传说并无太多关系,故一般列入D类;惟独以“尧山”命名者,因“尧”在其中已有一定的本身意义,故列入A类。 最后,通过这些材料的钩稽,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的直观标注,我们对于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有了比较明晰的印象。从情理上说,对于这一印象的总结,应该列在材料陈列与分布图之后,但为了行文不至过于支离破碎,现将此印象总结提前至此。 大致而言,尧舜传说主要流布于中国传统的汉族聚居区域,广大的边境地区,比如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甚至东三省、四川西部、云贵高原等,因其长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以几乎没有尧舜传说的流传,纵有点缀,也多属D类。而在传统汉族聚居的中原区域内,尧舜传说又可明显分为三个传说丛聚:其一是以山西西南部为核心,波及山西全境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与山西交界之处。这里是传说中的尧舜都城所在地,所以故事很多,影响深远。其二是以山东西南部的曹县、菏泽及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为核心,波及山东中西部、河南东部、河北东南部、江苏与安徽的北部等。此地是传说中舜在民间时的主要活动区域,又有尧崩葬于此的传说,所以尧舜传说的势力也很大。第三个传说丛聚是今河北中部,此地据说是尧母伊祁氏所在地,尧曾生长于此,并在即天子位之前,曾被封唐侯于此。其实,从前面各章中可知,尧即位前的传说很少有故事形态,其流传也相当有限,而此地传播如此之密,是很出乎意外的。以上三个传说丛聚,基本上属于传统中所谓的中原地区,且相对比较靠近,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尧舜传说是广泛流传、相连成片的。这与尧舜传说本身的发生地域及其流传历史,应合无间。在中原以外,尧舜传说另外还有一个流传丛聚,那就是以九疑山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北部在内的整个湘江流域,由此扩展到湖南全境,以及与湖南接界的广东北部今韶关一带和湖北南部沿江地区。显然,这是因为舜崩葬于九疑的传说源远流长,由此带出以二妃溺湘为主的许多相关传说,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尧舜传说,不仅也蔚然可观,而且充满了旖旎哀艳的色彩,与北方的厚重庄严又自不同。此外,因为相传舜的一个支庶曾迁徙到今浙江上虞、余姚一带,所以此处也有较多的舜的传说流传,可以视为尧舜传说的一个亚丛聚。 以下为从《嘉庆重修一统志》中钩稽出的尧舜传说的有关材料,备列如下。 京师 京师一坛庙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市街之西,崇祀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仲月祭……旧止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辽金元明创业诸帝……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诏历代享国之君……俱宜增配,上自伏羲,下迄明代,凡一百六十四帝。 直隶 保定府二山川 尧山在唐县北。《汉书·地理志》:唐县,尧山在南。注,张晏曰: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水经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谓之都香山,即是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无山以应之,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旧志:唐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一曰唐岩山。 望都山在唐县东北。《汉书》张晏注:望都县,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后汉书·郡国志》注:尧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经注》:唐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元和志》:孤山即都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在县东北十八里。 伊祁山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 保定府三古迹 唐县故城在今唐县东北,汉置县,本尧所封国,春秋时北燕之邑也……《汉书·地理志》唐县注,应劭曰:故尧国。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 望都故城……本战国时赵庆都邑。按《史记》,秦始皇七年,将军蒙骜攻龙孤、庆都,即此。汉置望都县,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 尧城在完县西南八里。《水经注》: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始城。又苏水经尧始亭南。旧志:今县西八里有尧城社。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銮舆经此,有御制尧城诗。 甘城在完县西北三里。《水经注》:蒲阴县西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及舜二妃祠。 保定府四陵墓 尧母陵在望都县城内,明嘉靖中修建祠寝。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东南百步许,本朝嘉庆十五年修。 保定府四祠庙 尧母庙在望都县城内东隅,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中天启圣。嘉庆十五年重修。 帝尧庙在望都县北郭,元至元三年建。又有庙在唐县治西,儒学之东,明嘉靖中建。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巍焕如瞻。嘉庆十五年重修。 正定府一山川 箕山在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传以为许由隐此,上有许由冢。 郜河在行唐县南一里许,一作告河。源出县西北两岭口山谷间,曰颍河。南行三十里,径箕山之东,许由村之南,曰洗耳溪…… 顺德府一山川 尧山在唐山县西北八里。《金史·地理志》:唐山县有尧山。《明统志》:尧山,相传尧始封于此。 宣务山在唐山县北……《城冢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旧志,在经县北十二里,即尧山之东麓也,亦名巏山。东魏武帝三年,唐邕撰彭乐庙碑曰:惟兹巏,陶唐采封…… 顺德府一古迹 柏人故城在唐山县西……《帝王世纪》:柏人城,尧所都也……《元和志》:尧山县西南至邢州八十里,本曰柏人,后魏改人为仁。天宝元年,改为尧山。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旧志,金世宗以父名宗尧,改名唐山。 大名府一古迹 重华台在开州城南。《九域志》:开德府有卫灵公台,亦名重华台。 宣化府二山川 桥山在保安州东南。《魏书》:泰常七年,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 历山在保安州西南。《土地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相近又有阪山,一名阪泉山,皆传讹也。 舜井在保安州西南。《括地志》:怀戎县城中有舜井。《宣镇志》:今有舜池,在州西南七十里舜乡堡。 赵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临城县东二里,近唐山尧都,故名。 赵州直隶州一古迹 象氏废县在隆平县东北二十五里……《赵记》:舜弟象,尝居此。 定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曲阳县南二十里,为太行前麓,相传唐尧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尧山,山侧有玉泉。 定州直隶州一古迹 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相传唐尧尝都此。 盛京 锦州府二古迹 徒河旧城在锦县西北,相传虞舜时已有此城。 江苏 苏州府一山川 尧峰山在吴县西南。宋苏舜钦诗:西南登尧峰,俗云尧所基。即此。县志:横山西南为尧峰,于诸山中最高。 常州府一山川 石井在江阴县大安坊,俗呼为舜井,遇旱不涸。 常州府二古迹 舜城《舆地纪胜》:江阴县有东舜城、西舜城,二乡有舜井。旧志:在县东南七十里,今曰东顺乡、西顺乡。 徐州府二古迹 彭城故城即今府治。《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 海州直隶州山川 羽山在州西北。《尚书·舜典》:殛鲧于羽山。又《禹贡》:徐州,羽畎夏翟。孔安国传:羽山之谷有翟雉,羽中旌旄也。《汉书志》:祝其县。《禹贡》:羽山在南。《隋书志》:朐山县有羽山。《元和志》:在县西北一百里,即舜殛鲧处。《寰宇记》:在县西北九十里。《明统志》:在赣榆县西八十里,又见山东沂州府。 郁林山在州东北海中郁洲……《水经注》: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山上犹有南方草木。《隋书志》:东海县有郁林山,《寰宇记》谓之苍梧山,在东海县东北二里。 羽潭在州西北。《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寰宇记》:在朐山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又《郡国志》:县南钟离昧城南有羽泉,相传为殛鲧之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海州直隶州祠庙 尧庙在州东北。《寰宇记》:在东海县西北三里谢禄山。宋泰始七年,刺史刘崇智立。 安徽 池州府一山川 历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石埭、建德两县接界……《寰宇记》:历山在县东二十里,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 舜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历山相近。 池州府一古迹 尧城在建德县南。《元和志》:至德县尧城在县南四里,舜城在县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寰宇记》:舜井城在建德县南四里,城中有舜井,故名。按《元和志》,尧城在县南,舜城在县北,本为二城,《寰宇记》脱去尧城,而以县南者为舜城,恐误。 尧封书屋在建德县东,宋时建,后废。明柯暹重建。 池州府一祠庙 尧庙在建德县南三里。 庐州府一山川 卧牛山在巢县治后,以形似名,为邑镇山,世传巢、许隐此。 洗耳池在巢县东门外,相传为巢父洗耳处。 庐州府一祠庙 二贤祠在巢县万家山麓,祀巢父、许由。又有二贤祠,在巢县东门外,祀汉文翁、朱邑。 凤阳府一山川 舜耕山在怀远县南七十里,接寿州界,一名顺阁山。 山西 太原府一古迹 晋阳故城即今太原县治,古唐国,相传帝尧始都此,周初灭唐,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 唐城在太原县北。《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都城记》云: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晋水旁,并理故唐城。 太原府一祠庙 帝尧庙在徐沟县西二十里尧城镇,元至正中建。 平阳府一山川 尧山在浮山县东八里,上有帝尧庙。又南尧山,在县东南五里,北尧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上俱有尧祠。北尧山南有石坛三级,名天坛,坛东有龙井。 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为四县之交。 娥英泉在襄陵县西南十里。又丹朱泉,在县西南十五里,俱引流溉田。 平阳府一古迹 平阳故城在临汾县西南。《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春秋晋羊舌氏邑……《汉书·地理志》:河东郡,领平阳县。应劭曰:尧都也……《括地志》:平阳故城,在晋州西南,今平阳城东面是也,尧筑…… 唐尧城在岳阳县东北八十里,相传尧时所筑,今有唐城堡。 唐城在翼城县南。《括地志》: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寰宇记》:《都城记》云,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夏后赐氏曰御龙,封其孙于此,至周武王时,唐作乱,成王灭之,9 ?3 b; I7 z/ L7 s/ k!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