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3 12:0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陈泳超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1]是现代传说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在历史流变的探讨而外,又展开了对该传说地理分布的所谓“横的研究”,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后来的传说研究者,常常受其启发沾溉,从各自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进行程度不同的横向研究,有的还能画出直观的地理分布图,如杨利慧博士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2],就提供了一个范例。
尧舜传说的历史演变固然跌宕多姿,而其横向流衍亦颇足观览,至少,对于本书追求的总体性研究来说,对地理分布的考察无疑是必不可少同时也是充满诱惑的节目。本研究当初构想的策略是:先将清代编修的一统志中有关尧舜的传说、遗迹等记录钩沉出来,再将当代政府主持编辑的各地故事集成中的尧舜传说也搜罗备至,两相对照,便可画出一幅相对翔实的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并对两者间的异同尽量加以解释。可惜我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已历十数年,各省、市、地、县也出了不少资料集,但至今尚未出齐,而且没有一家机构有完备的收藏。笔者尽管勉力搜罗了百余则当今口头传承的尧舜故事,但于横向分布的全面性上还差得很远;况且,即便是笔者掌握的主要来自各地集成本的百余则尧舜传说,由于搜集整理者态度与方法的差异,其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十分有限,显然还不是笔者期望得到的对比材料。而失去了对比的一端,另一端是否还有价值?所以笔者一度准备放弃横向研究的企图。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不妨退而求其次,单独将清修一统志中的有关材料作一番考察。这比诸当初极具魅力的构想,自然会显得平淡逊色,但却并非没有意义。尽管古代的官修一统志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民间传说更是颇显淡漠,但其中诸如“山川”、“古迹”、“陵墓”、“祠庙”等栏目中,还是很能见到一些传说的飘渺身影的;更重要的是,从传说地理分布所要求的全面性上说,目前似乎还找不到比古代官修一统志更权威的文献。事实上,就笔者所目见的传说地理分布研究论著而言,还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便是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横的研究”,虽也参考了不少方志典籍,但与当代搜集的口承和书面材料混合考察,其全面性不免要受到研究者自身的限制。就以本章主要依托的《嘉庆重修一统志》[3]为例,其中河南卫辉府域内就有“孟姜女河”,这是顾氏论述中不曾发现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备举。因此,虽说普查一统志的工作有些大海捞针似的事繁功微,而且也另有缺憾,却是无可如何。
本章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唯一依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所有古代官修一统志中,它是最后出的一部,后出转精虽非必然,却也大有可能,况且它确实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两次修撰的基础上又加以修订而成的,所以一般而言,它颇获学界好评。本章的工作步骤是:先将此《一统志》通览一遍,从中钩稽出有关尧舜的所有材料,然后据此填出一张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图(见本章末)。
关于钩稽工作,有一些情况需要加以说明:
1本章所采录的材料,首先必须认定确与尧舜传说有关,有些地名虽大多数情况下与尧舜传说有关,比如“历山”,但该地名出现频率甚高,有时没有任何与尧舜传说发生联系的说明,故弃而不用。
2凡是与尧舜传说有一点关系的材料,本章俱录,不轻易舍去,这在后面关于分布图标注的说明中会有更细致的分说。有些材料在一个地域内被多次提及,亦不避重复,均予记录,以资相互映发。
3.在一些条目下有许多文献援引,凡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均予采录;无关的,则以省略号替之。有时又有与尧舜传说有关的考证文字,大多颇有可观之处,自然照录;有些考证未必见佳,以为一家之言,亦予采用;又有许多考证延续传统经学的思路,以经书为准,求其“真是”,将许多生动的传说斥为虚妄,亦照录之,正可见出“史实”与传说的互动情状。
4.记录下的材料,固然都与尧舜传说有关,但不可由此推断,凡未见记录之地,则必无尧舜传说流传。仍以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例,此《一统志》中所载,固有为顾氏失录者,比如前面示例的卫辉府之“孟姜女河”;反之,如陕西同官县有许多孟姜女故事流传的记录,方志中亦不乏记载,更为顾氏所熟知,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则失载。所以,对于失载现象,笔者始终有所警惕,解决的办法之一是画分布图,因为分布图是高空俯瞰式的姿态,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传说丛聚的面上分布,相对允许忽略某些细部的不够精确。
关于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的标注,也有一些情况须加说明,主要是标注符号的使用说明:
A表示有关尧的传说,包括尧母伊祁氏、尧子丹朱等。
B表示有关舜的传说,包括舜父瞽叟、弟象、舜之二妃、舜子商均等。
AB表示尧舜传说平列并存。
AB)表示以尧的传说为主,舜的传说连类而及。
BA)表示以舜的传说为主,尧的传说连类而及。
C表示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其他传说,主要包括殛鲧传说、高士传说(以巢父、许由、善卷为主)等。
D表示提及尧或舜之名,但与尧舜传说无甚关系者。比如“京师”的“历代帝王庙”,乃国家祀典而已;又比如敦煌的“三危山”,也不过是对先秦古迹记载的一种考证存留罢了。有些情况略微复杂,许多地方有这样的山名传说,说尧时洪水,旁处俱没,此山独存,因名“天柱山”、“浮山”等等。在此类传说中,“尧”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出现,与其传说并无太多关系,故一般列入D类;惟独以“尧山”命名者,因“尧”在其中已有一定的本身意义,故列入A类。
最后,通过这些材料的钩稽,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的直观标注,我们对于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有了比较明晰的印象。从情理上说,对于这一印象的总结,应该列在材料陈列与分布图之后,但为了行文不至过于支离破碎,现将此印象总结提前至此。
大致而言,尧舜传说主要流布于中国传统的汉族聚居区域,广大的边境地区,比如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甚至东三省、四川西部、云贵高原等,因其长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以几乎没有尧舜传说的流传,纵有点缀,也多属D类。而在传统汉族聚居的中原区域内,尧舜传说又可明显分为三个传说丛聚:其一是以山西西南部为核心,波及山西全境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与山西交界之处。这里是传说中的尧舜都城所在地,所以故事很多,影响深远。其二是以山东西南部的曹县、菏泽及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为核心,波及山东中西部、河南东部、河北东南部、江苏与安徽的北部等。此地是传说中舜在民间时的主要活动区域,又有尧崩葬于此的传说,所以尧舜传说的势力也很大。第三个传说丛聚是今河北中部,此地据说是尧母伊祁氏所在地,尧曾生长于此,并在即天子位之前,曾被封唐侯于此。其实,从前面各章中可知,尧即位前的传说很少有故事形态,其流传也相当有限,而此地传播如此之密,是很出乎意外的。以上三个传说丛聚,基本上属于传统中所谓的中原地区,且相对比较靠近,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尧舜传说是广泛流传、相连成片的。这与尧舜传说本身的发生地域及其流传历史,应合无间。在中原以外,尧舜传说另外还有一个流传丛聚,那就是以九疑山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北部在内的整个湘江流域,由此扩展到湖南全境,以及与湖南接界的广东北部今韶关一带和湖北南部沿江地区。显然,这是因为舜崩葬于九疑的传说源远流长,由此带出以二妃溺湘为主的许多相关传说,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尧舜传说,不仅也蔚然可观,而且充满了旖旎哀艳的色彩,与北方的厚重庄严又自不同。此外,因为相传舜的一个支庶曾迁徙到今浙江上虞、余姚一带,所以此处也有较多的舜的传说流传,可以视为尧舜传说的一个亚丛聚。
以下为从《嘉庆重修一统志》中钩稽出的尧舜传说的有关材料,备列如下。
京师
京师一坛庙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市街之西,崇祀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仲月祭……旧止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辽金元明创业诸帝……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诏历代享国之君……俱宜增配,上自伏羲,下迄明代,凡一百六十四帝。
直隶
保定府二山川
尧山在唐县北。《汉书·地理志》:唐县,尧山在南。注,张晏曰: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水经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谓之都香山,即是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无山以应之,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旧志:唐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一曰唐岩山。
望都山在唐县东北。《汉书》张晏注:望都县,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后汉书·郡国志》注:尧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经注》:唐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元和志》:孤山即都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在县东北十八里。
伊祁山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
保定府三古迹
唐县故城在今唐县东北,汉置县,本尧所封国,春秋时北燕之邑也……《汉书·地理志》唐县注,应劭曰:故尧国。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
望都故城……本战国时赵庆都邑。按《史记》,秦始皇七年,将军蒙骜攻龙孤、庆都,即此。汉置望都县,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
尧城在完县西南八里。《水经注》: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始城。又苏水经尧始亭南。旧志:今县西八里有尧城社。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銮舆经此,有御制尧城诗。
甘城在完县西北三里。《水经注》:蒲阴县西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及舜二妃祠。
保定府四陵墓
尧母陵在望都县城内,明嘉靖中修建祠寝。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东南百步许,本朝嘉庆十五年修。
保定府四祠庙
尧母庙在望都县城内东隅,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中天启圣。嘉庆十五年重修。
帝尧庙在望都县北郭,元至元三年建。又有庙在唐县治西,儒学之东,明嘉靖中建。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巍焕如瞻。嘉庆十五年重修。
正定府一山川
箕山在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传以为许由隐此,上有许由冢。
郜河在行唐县南一里许,一作告河。源出县西北两岭口山谷间,曰颍河。南行三十里,径箕山之东,许由村之南,曰洗耳溪……
顺德府一山川
尧山在唐山县西北八里。《金史·地理志》:唐山县有尧山。《明统志》:尧山,相传尧始封于此。
宣务山在唐山县北……《城冢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旧志,在经县北十二里,即尧山之东麓也,亦名巏山。东魏武帝三年,唐邕撰彭乐庙碑曰:惟兹巏,陶唐采封……
顺德府一古迹
柏人故城在唐山县西……《帝王世纪》:柏人城,尧所都也……《元和志》:尧山县西南至邢州八十里,本曰柏人,后魏改人为仁。天宝元年,改为尧山。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旧志,金世宗以父名宗尧,改名唐山。
大名府一古迹
重华台在开州城南。《九域志》:开德府有卫灵公台,亦名重华台。
宣化府二山川
桥山在保安州东南。《魏书》:泰常七年,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
历山在保安州西南。《土地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相近又有阪山,一名阪泉山,皆传讹也。
舜井在保安州西南。《括地志》:怀戎县城中有舜井。《宣镇志》:今有舜池,在州西南七十里舜乡堡。
赵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临城县东二里,近唐山尧都,故名。
赵州直隶州一古迹
象氏废县在隆平县东北二十五里……《赵记》:舜弟象,尝居此。
定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曲阳县南二十里,为太行前麓,相传唐尧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尧山,山侧有玉泉。
定州直隶州一古迹
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相传唐尧尝都此。
盛京
锦州府二古迹
徒河旧城在锦县西北,相传虞舜时已有此城。
江苏
苏州府一山川
尧峰山在吴县西南。宋苏舜钦诗:西南登尧峰,俗云尧所基。即此。县志:横山西南为尧峰,于诸山中最高。
常州府一山川
石井在江阴县大安坊,俗呼为舜井,遇旱不涸。
常州府二古迹
舜城《舆地纪胜》:江阴县有东舜城、西舜城,二乡有舜井。旧志:在县东南七十里,今曰东顺乡、西顺乡。
徐州府二古迹
彭城故城即今府治。《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
海州直隶州山川
羽山在州西北。《尚书·舜典》:殛鲧于羽山。又《禹贡》:徐州,羽畎夏翟。孔安国传:羽山之谷有翟雉,羽中旌旄也。《汉书志》:祝其县。《禹贡》:羽山在南。《隋书志》:朐山县有羽山。《元和志》:在县西北一百里,即舜殛鲧处。《寰宇记》:在县西北九十里。《明统志》:在赣榆县西八十里,又见山东沂州府。
郁林山在州东北海中郁洲……《水经注》: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山上犹有南方草木。《隋书志》:东海县有郁林山,《寰宇记》谓之苍梧山,在东海县东北二里。
羽潭在州西北。《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寰宇记》:在朐山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又《郡国志》:县南钟离昧城南有羽泉,相传为殛鲧之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海州直隶州祠庙
尧庙在州东北。《寰宇记》:在东海县西北三里谢禄山。宋泰始七年,刺史刘崇智立。
安徽
池州府一山川
历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石埭、建德两县接界……《寰宇记》:历山在县东二十里,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
舜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历山相近。
池州府一古迹
尧城在建德县南。《元和志》:至德县尧城在县南四里,舜城在县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寰宇记》:舜井城在建德县南四里,城中有舜井,故名。按《元和志》,尧城在县南,舜城在县北,本为二城,《寰宇记》脱去尧城,而以县南者为舜城,恐误。
尧封书屋在建德县东,宋时建,后废。明柯暹重建。
池州府一祠庙
尧庙在建德县南三里。
庐州府一山川
卧牛山在巢县治后,以形似名,为邑镇山,世传巢、许隐此。
洗耳池在巢县东门外,相传为巢父洗耳处。
庐州府一祠庙
二贤祠在巢县万家山麓,祀巢父、许由。又有二贤祠,在巢县东门外,祀汉文翁、朱邑。
凤阳府一山川
舜耕山在怀远县南七十里,接寿州界,一名顺阁山。
山西
太原府一古迹
晋阳故城即今太原县治,古唐国,相传帝尧始都此,周初灭唐,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
唐城在太原县北。《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都城记》云: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晋水旁,并理故唐城。
太原府一祠庙
帝尧庙在徐沟县西二十里尧城镇,元至正中建。
平阳府一山川
尧山在浮山县东八里,上有帝尧庙。又南尧山,在县东南五里,北尧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上俱有尧祠。北尧山南有石坛三级,名天坛,坛东有龙井。
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为四县之交。
娥英泉在襄陵县西南十里。又丹朱泉,在县西南十五里,俱引流溉田。
平阳府一古迹
平阳故城在临汾县西南。《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春秋晋羊舌氏邑……《汉书·地理志》:河东郡,领平阳县。应劭曰:尧都也……《括地志》:平阳故城,在晋州西南,今平阳城东面是也,尧筑……
唐尧城在岳阳县东北八十里,相传尧时所筑,今有唐城堡。
唐城在翼城县南。《括地志》: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寰宇记》:《都城记》云,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夏后赐氏曰御龙,封其孙于此,至周武王时,唐作乱,成王灭之,5 U/ F# y! |, V2 Z

$ q$ F% q' |* o" d  k
0 [, t3 t8 Z/ ^7 ?! ]: R$ t* q6 w. e, Y5 i3 S
* m% h1 ~( t  U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2:09:02 | 只看该作者

# Z+ q7 Q1 q. X$ H9 t1 s/ k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 d7 d9 l" b8 G' ?9 n 8 R) h! ~! e8 B3 M5 i3 F/ E
陈泳超
9 m& w  W  g! Z4 D  c8 K% @2 L
0 b- S: B) X8 V- W$ N% H7 _+ s
6 S2 l8 ~% Z, i( U; S7 r( i0 s& u1 T. v8 I2 r, Y. T

9 Y0 w" J3 W' R. G
- ^5 V7 z+ d% c+ m' r8 {, r3 w5 c而封其弟太叔虞,更迁唐之子孙于杜。然则唐是叔虞初封之处……
8 U% H& V- e) W% n" m: ~平阳府一陵墓- S1 j# k1 p2 o7 N
尧陵在临汾县东七十里。《城冢记》:俗谓之神林,又曰神临。陵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余步。《通志》:陶唐氏陵旁皆山石,惟此地为平土,深丈余,有金泰和二年碑记。明初访历代帝王陵墓,山东东平州有以尧陵闻者,至今载在祀典,而临汾者阙如。《县志》:明嘉靖间,立守冢道士五,置守冢户十,取陵旁闲田给焉。按《汉书》刘向疏,尧葬济阴,邱垄皆小,葬具甚微。《括地志》: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述征记》:城阳县东有尧冢。宋《皇览》:尧冢在济阳城。《文献通考》:唐尧葬城阳谷林。又《曹州志》有尧陵,《东平州志》有尧陵。诸书多载尧陵在山东,惟《城冢记》载在平阳,而非唐宋前书,难以征信。然尧都平阳,在位七十载而殂落,陵似宜在平阳,今存之。+ ~  H9 l" M7 O/ z) Q9 v' L7 H, \
平阳府一祠庙
5 H; e7 X) d; J, s$ C尧庙在临汾县。《魏书·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诏祀唐尧于平阳。魏《土地记》:平阳县东十里,汾水东原小台,上有神屋石碑。《水经注》:汾水南径平阳故城东,水侧有尧庙,前有碑。《元和志》: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寰宇记》:尧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金史·张浩传》:天眷二年,改平阳尹,缮葺帝尧祠,作击壤遗风亭。《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尧庙于平阳,给田十五顷。新志:在县南八里,明正统间修,合祀舜禹三大圣于此。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发帑重修,颁御书扁额,尧殿曰:光被四表;舜殿曰:濬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雍正七年又修。又洪洞、浮山、太平三县界内,亦并立有庙祠。+ A+ l* M( f" B7 \$ h4 ?5 |
舜庙有三。一在洪洞县英山,一在太平县西一里,一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舜王坪上。; m1 q; I$ f/ ?0 `) L
蒲州府一山川. j" s* _- s  e$ Y" ?' O' ~. _
历山在永济县东南六十里。《后汉书·郡国志》:蒲坂县南二十里有历山。《水经注》: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寰宇记》:三山在河东县南三十里,即舜所耕历山。曾巩《齐州二堂记》:《史记·五帝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卫地。皇甫谧释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邱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邱、负夏,皆在鲁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孟子谓舜东夷之人,则历山应在齐,故其城名历城。图记皆谓《禹贡》所称雷首山,妫水出焉。而此山有九号,历山其一也。予观《虞书》及《五帝纪》,盖舜娶尧之二女乃居妫汭,则耕历山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世之好事者,乃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矣。旧志,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其东为神岭,两水夹注。又有虞原在历山东,相传段干木隐处。按:汉成帝幸河汾,登历观。扬雄上《河东赋》云:登历观而游望兮,喜虞氏之所耕。则以舜所耕之历山,为在河东蒲坂,其说旧矣,然曾巩之辨,最为明晰。蒲坂之历山,未必即舜耕处也。
" l( w. k( W5 q2 w" A. D* V雷首山在永济县南。《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首阳山,一名历山……《水经注》: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
2 w# E; T2 z$ ]# _, c尧山在永济县南。《汉书·地理志》:蒲坂县有尧山。《寰宇记》: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 Q4 O0 c5 ]; _5 ]# Y# w4 o6 k5 g
按:县南三十里有麻谷山,疑即此。《水经注》以雷首山即尧山,与《汉志》异,恐非。& p& e2 R: d6 u) }0 W1 A
五老山在虞乡县西南,一名葱茏山,亦中条之支。《山海经》:葱茏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元和志》:五老山在永乐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J4 |' }+ T: a8 }6 ~# c% j
雷水在永济县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一名雷泽,相传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水经注》:水出雷首山,西南流,亦曰雷水。
! r! S& c& a, ~& a1 N7 l: R按:雷泽本在定陶,好事者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附辨于此。# ?# ?  y9 N! B; j6 Q/ k
妫汭水在永济县南六十里,源出历山,西流入河。《尚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帝王世纪》:妫水在虞城历山西。《水经注》: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径历山下。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出曰汭。《元和志》:妫汭水源出河东县南雷首山。) {0 Y+ K( @' }; M0 y
按:妫汭水异源同归,本为一水,如洛汭、渭汭,不可强分也。安国所训,于义为允。
  }# E$ q1 ^$ r( X* \& Y广孝泉在永济县东南二里,旧名舜井。东西相去四百余步,泉脉相通。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
' `0 c" M( c. K# j& L. a蒲州府一古迹
% [9 [! `; f; E8 z蒲坂故城在府城东南。《帝王世纪》:舜都蒲坂……旧志:今蒲州城外东南隅有虞都故城,与州城相连,周九里一百三十步,即故蒲坂城。/ ]. U0 a  ?8 @! l
陶城在永济县北……《寰宇记》:故陶城在河东县北三十里,史谓舜陶于河滨,即此。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旧志:今为陶邑乡。
. c- Z* z# q3 B4 T, s二妃坛在府治东南。《元和志》:蒲坂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 Z3 z* a: d7 s) S/ K" g0 z4 y) q: r
薰风楼在府治后,唐广明中,王重荣建。旧名克复楼。宋真宗祀后土,幸蒲,尝登此楼。以舜故都,更今名,命陈尧叟为记。
6 |3 g% i% y9 o9 |5 N$ c9 z8 ^蒲州府一陵墓
2 R7 M7 i. I; @1 D! J$ z二妃陵在永济县东南苍陵谷。《寰宇记》:帝舜二妃之陵也,在河东县十里。府志,蒲坂城外有二妃坛,祀娥皇、女英处,今名娥英陵。
, O3 s: Y. s9 g( |% j8 W6 g, u蒲州府一祠庙
! l. G4 z$ \3 [& H% |8 [( J舜祠在永济县。《魏书·孝文纪》:太和二十一年,行幸蒲坂,遣祭虞舜,修尧舜夏禹庙。《水经注》:今蒲坂城中有舜庙。《元和志》:在蒲州治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文献通考》:舜庙,周宇文护所造。《通志》:在蒲州东门外。宋太祖乾德元年,诏河中府舜庙以皋陶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幸河中,谒舜庙,命修饰墙垣,亲作赞纪之,复建庙于舜泉侧。本朝顺治十七年复修。
2 X) ^3 W" `' E) }4 v  y五老仙人祠在虞乡县西十七里,见《元和志》。1 b6 v0 \0 @0 |9 B' G
潞安府一山川, F! f9 |# q# }3 h5 g" p
庆云山在长子县东南,接长治县界。《寰宇记》:上党县有庆云山。《上党记》云:帝尧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因名。新志:在县东南二十里。" ?) D% b' B  b! P# G6 U
潜山在长子县西南十三里,上有尧庙,尧水出焉。
4 U" D: S& s' {8 y) V  i' b1 H尧水在长子县西南十三里,《水经注》: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东北流入漳。
1 J- r5 l# D- d/ W4 B潞安府二祠庙5 ]0 A! k, h6 K* D  x( ?" w
帝尧庙在长子县西南十五里潜山上,岁四月二十八日,有司致祭。《魏书·地形志》:乐阳县有尧庙。! i- O0 W7 `% B+ I8 s
泽州府山川
% o! k1 e0 y. s( V, h丹朱岭在高平县北四十五里,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南有鸦儿沟。按:县志,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此说傅会。《汉书》长子县注,长读长短之长,今俗为长幼之长,非也,足证其妄矣。盖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从而为之说,不可信也。
  G1 p, Y; _8 `7 @9 e丹水在高平县西北四十里……俗名丹河……按:丹水源出丹朱岭无疑。《山海经》: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即今丹水也。丹朱岭即丹林之讹,水出其麓……《水经注》所云丹谷,正丹水所会也。
2 H) n+ B) R6 f9 n9 x, j! h泽州府祠庙
; }; v/ I0 Q' E9 s6 E+ n- A9 @: s, |( X舜庙在沁水县西南九十里历山上。
+ A6 d" d0 L! G8 M+ J& z代州直隶州山川
& F: b0 n6 K6 R' T舜山在州东南十五里,上有舜井……" ]  n( q/ ~- d1 E- C- \+ ]' Q
霍州直隶州山川5 _8 `1 o: k2 Z2 q; G$ p
陶唐谷在州东三十里,有泉飞流如玉,曰玉泉。西流灌田百余顷。《汉书》瓒注:永安唐城,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避暑,旧志,尧尝游此。
0 J+ P0 O+ |4 y1 r霍州直隶州古迹
7 o# n! S- E6 j$ O% w陶城在州东三十一里陶唐谷。! V* i9 Z+ ~0 d1 `' C9 U# H
唐城在州西。《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所谓唐,今河东永安是也。按:臣瓒以为此尧所都,颜师古是其说,诸家皆以为误。' R  f) {2 E$ t- a
解州直隶州山川
2 ^0 c3 l, z% ^7 l箕山在平陆县东北,接夏县界,山形如箕。相传即许由隐处。
1 K3 F& e. E5 Z  K- @+ \9 g清涧在平陆县东六十里箕山西南麓。县志:相传为巢父洗耳处,一名洗耳河,有许由墓。
! l! j1 k% f7 Y# K  J$ F% \! \解州直隶州陵墓, U$ K/ }- B! e, u- N( I
帝舜陵在安邑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南,高三丈,广四十余步,有祠。按:《礼记》舜葬苍梧,《史记》舜葬九疑,元结、司马光皆辨其非。《孟子》明云卒于鸣条,当以为断。. P" E4 q3 r" h9 _# m
解州直隶州祠庙  C, m  U4 y. a: I' R# k
帝舜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 W9 P- I( ~* z, o2 I. g
三圣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辛化里,祀尧舜禹三圣。又安邑县运城西北有三圣庙,即今河东书院。) i* [' `9 ^: R- h. r
绛州直隶州一山川1 g0 N2 P- M4 B
诸冯山在垣曲县东北五十里。
- a+ V6 K  e3 v鼓钟山在垣曲县东北六十里,山有金牛洞。《山海经》: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水经注》:教水径鼓钟山峡。县志讹为瞽冢山,以为瞽瞍葬此,误。, t" ?+ ]/ I: ]: g. {* A% E2 I
教山在绛县东南。一名历山,接垣曲县界。《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垣曲县志》: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相传舜耕处,上有石碌碡数百,下有舜井。
6 l0 ]' @! k# x  l7 W教水在垣曲县东。《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县志,有沇水河,旧名舜清河,在县东半里许,南流入河,伏现不常。
5 b6 C* O) [4 |4 m% m* ]  b" s凝碧泉……又金润泉,在县北四十里鼓钟村,相近有帝乡泉。
5 Q: z. [$ N4 I绛州直隶州一祠庙
6 W& O1 Q) M4 _0 l尧庙在垣曲县北鼓钟镇下堡。0 F  ]6 f3 p" S6 j
舜庙有三。一在闻喜县西北姚村,一在垣曲县北鼓钟镇上堡,一在皋落镇。
3 G4 h) U  U3 S沁州直隶州山川/ {0 g7 b% m7 D$ B# S: S
尧山在州西三十里……按:州志有帝尧庙,今圮,土人叠石为堡,名为尧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 e+ o/ t, d$ ~& q& P# C% q0 s8 M# Y. f
辽州直隶州山川: a( v" O2 `6 T. R4 \) |$ B
箕山在州东。《元和志》:在辽山县东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冢。武德八年改箕州,因此山为名。《寰宇记》:箕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书,人莫能识。! p' ~& b+ L& r+ t
按《史记·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当在今河南登封县,《元和志》误。
1 J0 ^/ x/ }" f6 N% I5 U8 e洗耳泉在州东六十里箕山。$ L! o  Y2 @6 \9 l# z- L
山东
# n: W8 K* n; h# L济南府一山川6 ^9 G$ v) Y  ~; ~# H
庙山在历城县东界。《寰宇记》:在历城县东十里,因舜庙得名。元好问《济南记》作妙山。# A& z4 U: y, c5 Y2 z5 _. l
历山在历城县南五里。郦道元《水经注》:历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寰宇记》:历山在县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于钦《齐乘》:又名千佛山。
5 T0 P% I  W5 v: I小清河源出历城县西……《水经注》: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泉源水涌若轮,俗谓之娥英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其北为大明湖……
3 E+ j  K# F) ~6 D大明湖在历城县西北隅……《明统志》:大明湖,源出舜泉……9 I9 C" d+ L. V5 b9 V* P7 a1 e
金线泉……《齐乘》:历下名泉,有曰金线……曰舜井……
, @6 F, t3 {0 `& R5 u$ {济南府二祠庙
) f+ M, j' ?# ^% ?, s3 W- B舜祠在历城县南门。《水经注》:城南有山,山上有舜祠。本朝乾隆十三年,高宗纯皇帝东巡,有御制谒舜庙诗。$ Z/ H: j4 ~/ `  z+ R9 _  R
娥英庙《水经注》:在历城西南源上。6 d% n) S& B& h. Z( ~9 H
兖州府一山川3 T. X& E( G* N* N- V6 ]7 r
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八里。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邱。《史记·五帝本纪》:舜作什器于寿邱。《元和志》: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在鲁城东门之北。: F! U; E( l4 X- z! q( f9 z1 a" p2 c
许由泉在峄县西北四十里。3 V' P( W, J& E9 s4 G5 V0 D8 Z- v
兖州府二祠庙/ G$ W: v/ A3 q8 _
尧祠在滋阳县东南七里,汉熹平初建。《元和志》:尧祠在瑕邱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唐李白有《鲁郡尧祠诗》,宋李昉有《尧祠碑记》。
) ~+ a5 E! l! t, M; E) O! F' h% U+ q8 K% e东昌府一古迹" y8 O/ ]$ `& z
巢陵城在聊城县东北十五里。县志:相传巢父隐居躬耕处。五代晋开运时,尝迁州治于此,寻圮于河。, Y1 `0 F7 j; X7 L6 \8 u
东昌府一陵墓
) F: U; y' S- D+ t7 H巢父墓在聊城县东南十五里。又河南登封县有巢父冢。按:巢父见皇甫谧《高士传》。《庄子》但言许由,不言巢父。或曰许由夏常居巢,故又号巢父,其人既荒远难稽,则冢墓亦类多傅会,姑存其名以备考。$ C: d( L7 t4 q/ n
青州府一山川
' |/ {5 `' ]! Q箕山在益都县东五十里,亦名山,又名香山……《齐乘》……东郊平原百余里,有香山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径其东,即山也。. p- o% E$ i/ {% Z
尧山在益都县西北八里。《水经注》:《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后人遂以名山。《齐乘》:山去今府城十里。1 [, I. u4 k  k! g  q
义山在临朐县东北五十里,亦名尧山,尧河出此。《汉书·地理志》:剧县有义山……伏琛《齐记》:亦名尧山,水名尧水,地名尧沟。" S' ^0 u" t1 x; v, J: U0 u; G
丹水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为西丹河……《竹书纪年》:尧放丹朱于丹水。《水经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
5 ]! H; P9 R8 |尧水即古蕤水也,源出临朐县东北尧山……又东北流入丹水。《水经注》:尧水出剧县南山,即古义山也,水即蕤水矣。
( r, s! J+ u1 y& y# C! _青州府二古迹
& _( x6 e4 G& h0 @朱虚故城在临朐县东……阚骃曰:以丹朱所游之虚,故名……
2 f, B) M1 [1 x9 N; r5 C5 E" _青州府二祠庙8 r; _2 e3 u+ i4 v6 b0 c
尧庙在府城西北尧山麓,有唐朱诞碑。《水经注》:《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北(此)山。庙在山之左麓。《齐乘》:尧山顶有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年代。
" A; k8 q4 k9 O, t7 i登州府山川4 [9 |( f1 P9 z5 F) X
羽山在蓬莱县东南三十里,之罘水所出。《寰宇记》:即殛鲧处。按:殛鲧于羽山,在东海,今沂州山也。此山偶同名耳。
- F8 S0 H3 @& |9 y  Z- a! L. Y登州府古迹0 M- @; Q- N; O7 B3 \/ N3 S
鲧城《寰宇记》:在蓬莱县南六十里。相传魏将田豫御吴将周贺于此,因筑此城。以近殛鲧之地而名。
; B2 l; I* S% o4 N2 V沂州府一山川. m6 x7 I* E! d! L
羽山在郯城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畎夏翟,即此。郭璞《山海经注》云: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鲧殛处也。上有二泉,会为羽潭。《左传》子产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则此羽山为鲧殛处无疑矣。& A# |- t1 @3 B/ w- ~3 |, k9 T
箕山1在费县东南五十里……又县境有抱犊山……2在莒州北一百里。
, k! ]$ X6 Z7 k& m) B泰安府一山川
- ^/ [# O2 r( }. u. p: `芦泉山在东平州东北二十里。府志: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今改祀濮州……4 d; s0 [' c5 h4 ^; T
泰安府一陵墓
9 |! `- {6 }5 \! U古帝尧陵在东平州东北二十里芦泉山阳,明洪武四年,建庙祭享。按:陵在曹州,此传讹也。3 s- l+ R/ ^8 Z5 Y1 Z' }, v
曹州府一建置沿革
8 Q7 a6 g* Q7 @8 H  q+ O定陶县……唐尧初封于此……
7 F3 ^( m/ s8 N( n$ ~6 k曹州府一山川; K6 E+ N; S. _0 `& s# G, k* i' g
箕山在濮州东五十里,俗讹为许由让位避居处。5 d! ?& A4 W( R/ R* j, v+ {( T: K0 y
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郑元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元和志》: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皆让畔。罗泌《历山考》: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今曹濮间有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
+ }2 _* c- Q: ?' U: w: B陶邱在定陶县西南七里……《汉书·地理志》:陶邱在定陶县西南,有陶邱亭。《水经注》:陶邱亭在陶邱南……" u- b. C2 ]- o2 h7 ]7 K. S# G
柳河在曹县东南二十五里,定陶县西南十里,传为虞舜陶处,有古堤岸。《定陶县志》:旧有舜庙,为河滨寺。
+ d& z7 u2 R6 m雷泽在濮州东南,接雷泽县界。《书·禹贡》:雷夏既泽。《周礼·职方氏》:兖州,其浸庐潍。注:庐潍,当为雷雍字之误也。雷夏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郑元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山海经》: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水经注》:雷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二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元和志》:雷泽县,因雷夏泽为名,在县北郭外。
+ P& k1 l: i2 E# V+ }曹州府一古迹
1 a( S6 x# S& x成阳故城在濮州东南,与曹州接界。《史记》尧游成阳,即此。
/ d5 ~- a2 E) E) U/ S. s0 ^& H偃朱城在濮州东二十五里,本名朱家阜。《括地志》:偃朱故城,在鄄城县西北十五里,即舜避丹朱处。$ p: p" D; W- Z" g& D5 q
尧城在濮州东南三十五里。《括地志》:故尧城,在鄄城县北十五里。《寰宇记》:在鄄城县东北五里。+ j! u: b0 t; M: ]$ M5 k) \; O4 O
诸冯在菏泽县南五十里,相传即舜生处。又舜井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路史》:曹濮间有舜豢龙井。* M; B5 t$ j) `7 M% o
姚墟在濮州南。《孝经援神契》曰:舜生于姚墟。应劭曰:与雷泽相近。《水经注》:雷泽东北有姚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括地志》:在雷泽县东三十里。) ~/ J9 R5 \. z2 h
曹州府一陵墓% q# F; A& Q; E% e$ F
唐尧陵在菏泽县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州接界,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上有庙。《吕氏春秋》:尧葬谷陵。《汉书·地理志》:成阳有尧冢陵台。刘向曰:尧葬济阴邱垅。后汉元和二年,东巡狩,遣使祀尧于成阳灵台。又延光三年,复使使者祀焉。《皇览》云:尧冢在济阴成阳。皇甫谧曰:谷林即成阳也。《水经注》: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陵,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筍,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古柏数株,檀槚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连荫,扶疏里余。自汉迄晋,二千石丞尉多刊石述叙。《元和志》:陵在雷泽县西三里。《文献通考》:曹州东北有尧冢。欧阳修《集古录》载后汉济阴尧母灵台庙,请敕本州致祭,置守陵五户。自金末河决,其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自在曹濮之间,不在东平也。宋神宗时,知濮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灵台庙,请敕本州致祭,置守陵户,俾奉洒扫。诏给守陵立户,则尧陵有确据矣。
' C8 I1 [8 d# v曹州府一祠庙$ Q  a" i) W, F& M
帝尧庙在菏泽县东北六十里故雷泽城西,下即尧陵。旧有汉时四碑,一为永康元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庙碑,一为建宁五年成阳灵台碑,一为熹平四年尧庙碑,一为熹平四年尧母庙碑。
6 `& `; W2 E, {; _' k. \帝舜庙在濮州东北五十里历山上,明万历中建,以春秋上戊日致祭。
" K& V- P0 C5 `1 u3 O河南6 e; X+ h# C0 p2 T$ p5 y* r
开封府二古迹
0 `/ q; S' R9 M( O' h许由台在禹州东。《寰宇记》:许由台在阳翟县东十五里。又巢父台在县东十六里,即巢父饮牛处。旧志:二台在州东颍水上,相去一里。
8 V" w0 B! i% a$ [8 m! V" j陈州府一古迹
2 q+ J: n  ^# B9 f. l6 j( f宛邱故城今淮宁县城,古陈国。《左传》昭公十七年:梓慎曰,陈,太皞之墟。《史记》:武王克殷,求虞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汉志》:淮阳国,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
2 _4 n1 d* [9 K' F归德府二古迹
# K5 ?  c1 \& ]! D5 ]1 G9 [
* n7 p/ B+ \8 o " Z$ x- O/ ]. S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2:09:37 | 只看该作者

  @7 E, D% \) _6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4 z2 s2 W# m9 U( b/ n* {
4 I2 S! y. M- ^/ C, q4 ~6 y, Y陈泳超
7 W+ G5 B8 k, C9 |/ n 0 E5 x  U2 d$ }
  J- K3 U& h$ y* d

, _/ s4 R( F( ]3 |$ V! ` - ]- {0 M9 |3 x, ]$ T" S) S9 n" t
' Y3 Y2 Y: u1 ~( E+ a# b
虞县故城在虞城县西南,古虞国,商均所封。《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是也……
* g) i8 f( r" b+ p$ `# J! x纶城在虞城县东南。《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注:纶,虞邑。《后汉书·郡国志》:虞有纶城,少康邑。《括地志》:故纶城,在虞城县东南三十五里。. H) I  C5 X. P7 d. T+ c6 M& F
归德府二陵墓
$ r+ E+ h& n; s' k2 G商均墓在虞城县西南三里。
# }/ l9 }8 B* }: w2 d彰德府二陵墓
8 y* w. p: U3 A4 |' i3 B, T- x: L6 C古丹朱墓在安阳县东。《元和志》:尧城县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 H2 C- S  z* A彰德府二祠庙" z1 O2 X: y6 x' m. B$ K
尧庙在安阳县东四十里,金承安二年建。《名胜志》:尧庙有古碑刻,金赵秉文作祠记。9 h/ X) u- `8 S" L# ^+ q
卫辉府二祠庙
( x. ^4 n$ J% j( J4 c2 S6 i尧祠在滑县西南五十里。唐宝历中,祷雨有应,白敏中为记。《寰宇记》:尧祠在灵河县西南五十里,汉刘盆子所立。$ M( H$ F; _% \2 g+ o" K
怀庆府一山川
# {9 [: o1 R0 F( l, @/ P! z- g丹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南流入,径府城东北,又南入沁河……
- S0 P3 v4 Z4 m; ~尧池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尧庙前,发源太行麓,汇庙前诸泉,东南流二十余里入于沁。3 v3 f! h- k) A
怀庆府二祠庙* I% O6 j! b3 L" w9 X7 ^
帝尧庙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宋绍圣二年建。
( g' b7 C8 j- ?: U% J; U0 p河南府一山川
* t3 Y# u* Y; I9 G% a+ D; V箕山在登封县东南。《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史记》: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高士传》:箕山亦名许由山,在阳城县南十三里。《水经注》:阳城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明统志》:山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崿岭。
5 L6 Y1 K- v- T9 {. p8 N洗耳河在登封县南,源出箕山下,流入汝州汝水。
, Q+ n3 K4 w/ R9 |6 o' i1 F2 f( Y河南府二古迹
/ ?& v9 b. G" M5 d; f1 T- A阳城故城在登封县东南。《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1 L  {. |# }+ P
河南府三陵墓
0 Y  [: s9 _% @9 A9 C7 b% V4 ]8 C古许由冢在登封县东南箕山上,有庙。旧志:又有巢父冢,在县东四十里。
& q7 N$ ?; X4 q# u河南府三祠庙
# T' v) E/ a: f9 A7 a, J4 Q  n( A$ S帝尧庙在渑池县东尧村。( s9 y: b' ]7 o/ q0 G0 t
南阳府二古迹
) a- R7 K3 n2 w! Q7 j8 c  g- k( A2 z舜城在泌阳县北三十里,亦名舜子城,众山环抱如城,俗讹为舜所居处。
, l' C8 r6 |; g* Q9 L南阳府三陵墓
" N, i, ~9 M; X. F" l8 R古丹朱墓在淅川县西北七里。7 W& Q: _7 J% `& w
许州直隶州一古迹
. B4 B9 Y# x6 u# Q西不羹城在襄城县东南二十里。《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大城陈蔡不羹……旧志:今呼为尧城……
- v7 e0 W+ q+ Y9 L; m9 N/ ^2 |8 l汝州直隶州一山川. E" b4 o# m# ~* k" `- V& h
尧山在鲁山县西十五里,俗谓即水所出之尧山,误。
8 ?) D6 N7 ]; c$ @尧山在伊阳县西南,水所出。《水经注》:尧之末孙夏孔甲时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寰宇记》:尧山俗名大陌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旧志:有天息山,在县西南,沙水所出,即尧山也,以汝水所经,故俗谓天息耳。
- Z$ d0 b" N( [洗耳河在州西门外,源出河南府登封县箕山,西南流入汝,相传许由洗耳于此。( q7 C7 S  o3 @0 K6 y. e5 P2 ~
陕西
$ o% }* k+ V- s2 l! ?西安府一山川5 T4 S9 A) T7 Y( ~' w( V
尧门山在三原县西北三十里。《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山南置石门县。: g1 Q( q" p; _( Z$ q0 d# p- K
按:邠州三水、淳化二县界有石门山,乃秦献公与晋战处,与此山名同地异。胡三省注《通鉴》,引《括地志》此文误。《唐书·地理志》:云阳有尧山,疑即此。
; e. T/ \0 J1 Z' g0 o& }' v汉中府二古迹
. ?( G6 ], Y% X! b+ q- g妫墟在城固县西北。《后汉书·郡国志》:城固县,妫墟在西北。县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甘,名曰双井。相传为舜所居。
6 n" n6 G/ B- S按应劭《汉书》注,妫墟当在今兴安府,又考《水经注》当在洋县东北界,未知孰是。8 U/ M0 H% R0 _& Z5 {8 m  f1 t" v
兴安府二古迹
7 o0 x# ?, e& A妫墟+ V8 _* j9 r) \8 O
即妫汭,亦名姚方,在安康县西北。《世本》:妫墟,在西城县西北,舜之居。旧州志:在州北一里汉江北岸。
. m+ T6 C! }% @6 b( Y7 u兴安府二祠庙& C* q3 u7 k4 O- v; q" w1 j
虞舜庙在安康县城北。《帝王世纪》:西城县有虞舜祠。《水经注》:西城县故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通志》:旧庙废,明隆庆中重建于汉江北岸里许,万历中复加修建,今惟存碑记。' O/ N$ o* g9 I' U5 _( V
同州府一山川
% F, p' c1 J( D尧山在蒲城县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尧山一名浮山,在蒲城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因名。  n/ H& f( @3 X# {7 w# C
商州直隶州山川
! b* K$ w/ c# X5 j+ }) c# T7 {丹水在州南。源出州西北,东南流径商南县南,又东入河南陕州淅川县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 Y3 {" y2 I0 ]1 I5 J
甘肃
! M" Z9 A3 ^/ A9 _& K# G安西直隶州山川! Q4 f' B2 ?+ n/ s
三危山在敦煌县东南,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名。《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水经注》:山在敦煌县南。
+ o3 ^. ^. g* x! v浙江
3 X) o0 X" r2 {7 s! v; w湖州府一山川
- u& M. ^: j9 {+ K尧市山在长兴县西北四十里,上有池广一亩,相传尧洪水时,居民于此成市。唐皎然诗:尧市人稀紫笋多。皮日休诗:来寻尧市山,遂入深深坞。即此。
. I1 T( j4 d  }5 S1 U绍兴府一山川
- g  M9 @4 [* H" O' `6 i历山在余姚县西北六十里。旧经云:越有历山、舜井、象田。以舜之余族,封于余姚,故子孙像舜以名之。又县西北六十里,有姚邱山,即舜余族所封。5 q9 Q  e1 @5 l* i0 I
按:苏鄂《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州,三冀州,四濮州。要当以河中为是。
/ m. P& l! W  ~( I$ C9 I) j' l象田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山势峻险,路多屈曲,俗呼小天台。南有舜井。
, u9 Z& c& O5 Z姚江在余姚县治南,源出太平山及菁山,名菁江,又名舜江……- [! o. }, H. U& X
绍兴府一古迹
3 t3 w4 @8 `7 ^, W% [1 [! [) z余姚故城今余姚县治。《水经注》:余姚县城,是吴将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周处《风土记》: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元和志》:县西去越州一百四十五里。
# K1 F8 \7 M# ^. D上虞故城在今上虞县西北,汉置。《水经注》:县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与虞乐。二说不同,未知孰是。《元和志》:县西去越州九十六里,故城西枕上虞江。府志:旧治在今县西北四十里之百官市,唐长庆二年徙今治。
* a7 T  {) g6 t! v3 A0 K+ i: W  D绍兴府一祠庙
1 Z9 ?" l: [$ L6 I8 A8 ], `* J虞舜庙在会稽县东南百里。又有庙在余姚县历山上。8 I! C' t- Q9 e1 b
金华府一山川
! m4 O' M( Y4 ^4 n' V) b" Y3 s历山在永康县南三十五里,周四十里,圆峰屹立,状如覆釜,亦名釜历山。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因山名与冀州历山同故也。
" G& D. y$ r7 `江西; A6 E8 q/ e% S1 w$ Y# W. T; e% |
南昌府一山川
% t" d7 x. t) X/ z/ a) x: I( X尧山在丰城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尧坛,接临川县界。
# a* D! e, L7 Z3 H# H! @# s8 S饶州府一山川: z$ L& t% l+ p8 |: T- @
尧山在鄱阳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尧九年大水,人居此避水,因以为名。又《鄱阳记》云:州北有尧山,尝以尧为号。又以地饶衍,遂加食为号。
4 O* b, e7 H2 R& ^5 }抚州府一山川
8 i* A2 {# p6 O# ]% f7 P+ ^% q' l' D尧山在临川县西北六十里,接丰城界。旧名免水山,相传尧时洪水,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 o3 \. M5 C  C$ `) p1 k- [
吉安府二祠庙! l5 J1 |' }  f
舜祠在万安县韶山侧。0 D1 i* F$ A4 k
湖北, R3 a6 c8 b: H3 s: ~2 m; B* y
武昌府二祠庙
8 M$ A8 [3 X+ D. x8 M3 I虞帝庙在蒲圻县北龙翔山西。《明统志》:有断碑载二妃事。
: w& o0 [5 |2 }5 S' [+ |德安府山川. a' Z  ]  f' p
天桥山在随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山下有娥皇洞,洞中有泉,为滚河之源。1 h. T/ I! E4 e% E7 K
德安府祠庙! q3 U* l' k  v$ l) M
舜祠在随州北厉山。
) A7 X% n( V6 K! Q襄阳府三祠庙; [3 [8 v( F+ F" {+ N4 e8 N
帝舜庙在均州南。  f1 I# x1 a8 q4 o# q
荆门直隶州山川+ G' h3 C, ^. ^, t5 R3 O/ Y, z
许由山在当阳县东十里,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  \/ q$ X3 _, y2 s
湖南
  K% m7 X  b4 `/ q1 x0 B长沙府一山川
$ t! G( N  A" h# V历山在湘潭县东南百里,相传舜南巡尝经此。/ U/ x: P* M6 \# w" o) N
韶山在湘潭县西八十里,接湘乡县界,山甚深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名胜志》:韶山绵亘百余里,湘潭、宁乡诸水,皆出其麓。
4 Y$ r9 A' R/ E. \5 d黄陵山在湘阴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山下有黄陵亭。《水经注》:湘水北经黄陵亭西。《名胜志》:黄陵山,舜二妃墓在其上。
6 u) ?- k2 b/ c7 F( X尧塘水在湘乡县东北四十里,源出韶山东麓,南流入涟。
+ Q! L# p5 y' s, H6 t, W. `7 A% ~长沙府二陵墓" Z/ p4 }' I" ?9 O2 H
舜二妃墓在湘阴县北。《括地志》:二妃冢在湘阴县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通典》:湘阴县北,地名黄陵即二妃所葬。
6 R& U' X% S0 R- s长沙府二祠庙
+ S# ?( J8 A4 l$ Z' u/ M! d黄陵庙在湘阴县北四十里,唐韩愈有记。《水经注》:大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故名,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中。
% L( z9 S5 P  t, x2 a按:庙尝以六月十四日祭,至今因之。
( x6 E, v; p/ [: c岳州府一山川+ u3 d, g8 e& V
君山在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问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水经注》:……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 ~+ ^: l' Y5 _5 `+ d! n
岳州府二祠庙
& n) }/ V6 y* h; N* B湘妃庙在巴陵县西南君山,祀尧二女。《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王逸注: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帝不返,堕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有黄陵亭。《湘中记》亦云二妃之神。刘表为之立碑。唐韩愈《黄陵庙碑》: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为夫人也。故《九歌》辞谓娥皇为君,谓女英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县志:宋元丰五年,知岳州郑民,以祈祷有应,请诸朝,封湘君为渊德侯。嘉定五年,重建湘君祠于君山,以湘夫人配之。按:湘君、湘夫人,韩愈说最当。宋封渊德侯及以湘妃配,似以湘君为男子,皆不学者之所为也。今厘正仍称湘妃庙。$ ?2 ~6 E/ o( J* g+ B
宝庆府二祠庙$ [8 T. T! q6 d% d: h
帝舜庙在邵阳县北十里,唐张谓有碑。
; N6 X& x1 z+ q7 n衡州府一古迹
% r" h+ N( D" j1 z巾台在衡山县西三里,台径三丈,昔禹南巡,望九疑而祭舜于此。: ?1 k1 z: S1 q/ f: A
衡州府二祠庙
% s# c* [( y! Z' X# z& l帝舜庙在衡阳县西仙上峰,宋建。. W3 r  ^/ q4 y3 S- U
常德府一山川$ X; G! [# R# b6 l9 t6 ?  c4 e; u
善德山在武陵县东南十五里,一名枉山,亦名枉人山……《元和志》:善德山在县东九里,本名枉山。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改名善德。《明统志》:山有白龙井。+ s7 `' S5 d  _: Q/ g
枉水在武陵县南,一名苍溪……东北流径善德山入沅……《方舆胜览》:源出武陵县南苍山,名曰枉渚,善卷所居……: ]  i# F; [9 E; k: Y! y  H
常德府二古迹
0 @1 C& \# C# w4 {2 A重华故城在沅江县东。《通典》:沅江县,梁置重华县,隋废。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O5 R; q3 n3 M- O
善卷坛在武陵县东。《方舆胜览》:善德山有善卷坛,善卷先生所游处也。
( l+ B: d. V2 q3 [" O* |常德府二祠庙
7 F9 W/ F/ I( p0 Q. r善卷祠在武陵县东南善德山上,有古坛并读书台,即今之孤峰顶,宋李焘有记。# O. ^, s. z( O4 f
舜二妃庙在武陵县西。
' v% J; \% n. m  X) ~辰州府一山川" W% G* ^6 W# ?
小酉山在沅陵县西北二十里……《方舆胜览》:小酉山……尧时善卷、唐张果,皆尝隐居于内。
7 \7 L+ j1 C) y" k辰州府二陵墓5 m9 t; Z: \3 [. l. D
古善卷先生墓在辰溪县西南,宋时封茔立祠。《方舆胜览》:在辰溪县西南龙溪观。6 y; Q# ~& P) ?3 {% ?
辰州府二祠庙7 \6 m+ w- w* W
善卷祠在辰溪县西大酉山。
, q4 ^2 M, d  J  I3 [# k永州府一山川
" E1 I6 X! d8 C3 v7 R" D$ B3 u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2:10:14 | 只看该作者

; a* N2 e3 |2 W/ U,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D5 D' Q4 [7 b2 [
, R6 C3 H4 B+ O6 P. s
陈泳超+ j# k; A' a8 G" c+ o5 v! c
元山在道州西半里儒学后,相近为虞山,唐刺史元结立舜庙于此。. \! g8 Z5 ?: R: z
九疑山在宁远县南六十里。《史记》:舜葬于江南九疑。《汉书·地理志》:九疑山在营道县南。文颖曰:其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水经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庙。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括地志》:山在唐兴县东南一百里,唐元结《九疑山图记》:山方二千余里,衡连郴道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南流,注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于洞庭。《方舆胜览》:亦名苍梧山,其山有九峰。一曰朱明峰,其下潇水源;二曰石城峰,其下沱水源;三曰石楼峰,其下巢水源;四曰娥皇峰,其下池(沱)水源;五曰舜源峰,亦名华盖峰,最高,其下瀑水源;六曰女英峰,其下砯水源;七曰箫韶峰,其下漭水源;八曰桂林峰,其下洑水源;九曰梓林峰,其下洄水源。旧志,又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
+ a/ _  G, q; E9 a金字岭在东安县西四十里,其脉自武冈新宁来,层峦叠嶂,高接云表,下有舜庙,又名舜峰。( |, z0 L' o! ~; F- e- W0 w. ?
玉琯岩在宁远县东南。《元和志》:汉景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琯十二。《方舆胜览》:今舜祠后石室是也。旧志:岩下有洞,亦名嘉鱼洞,唐元结名曰无为洞,篆刻存焉。洞在永福寺东十步,上有至元间李峤篆刻。行五里,有南北二径,一径通舜峰,一径通紫虚洞。行二十里有石穴,有元结永泰年题名。
1 L9 N! B: ]& W: H8 d/ C3 A4 b3 I大阳原在道州南,一名斑竹岩。《元和志》:在道州南五十步,多小斑竹。相传舜二妃以手拭泪,染竹成斑。
5 E3 K  }" Q' ?! r" q+ M7 l3 a应水在东安县北……《水经注》:应水出邵陵县历山,东南流径应阳县南,又东南径有鼻墟南,又东南注于湘……- Z, T; j# Z2 @3 E; g, X# P
泠水在宁远县南,一名泠道水,今谓之潇水……《明统志》:有舜源水,在县南六十里,源出舜源峰……又池(沱)水,出娥皇峰,亦名母江。又有父江,源出三分石,盖即《山水志》所谓潇水也。西北流与子母二江合,是为舜溪……又仙政水,源出舜坛侧……
! H+ [/ d% P9 w永州府二古迹
7 g7 h- R$ L) H  i/ I1 g8 S+ d+ K有庳墟在道州北,接东安县界。《孟子》:舜封象于有庳。《水经注》引王隐曰:应阳东五里有鼻墟山,下有象庙。《括地志》谓之鼻亭。唐元和九年,薛伯高刺道州,命撤其屋,墟其地,沉其主于江,柳宗元为之记。' A  a4 D* ^" g7 t- m+ G1 V% ^. i
永州府二陵墓0 J: ]# Y; ?: c1 y! ]* s6 z9 k
帝舜陵在宁远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注:《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望祀虞舜于九疑。《水经注》: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寰宇记》:亦名永陵,自古禁樵采,置守陵户。《方舆胜览》:在女英峰下。本朝屡次遣官致祭。' U' P. ~+ P: n
永州府二祠庙# ~0 _& \, l- `! W. l7 O$ R$ [
帝舜祠有二。一在道州西半里儒学后。《后汉书·郡国志》引《营阳郡记》曰:营浦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县志:唐元结建。一在宁远县东南。《水经注》:九疑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方舆胜览》:祠在舜峰下……明洪武初,迁于箫韶峰下。% H6 P3 k% P8 j2 Z- M7 \
潇湘庙在祁阳县东门内,祀帝舜及湘君、湘夫人。/ w0 u3 o: o$ {. X
皋陶庙有二:一在道州西八里,一在宁远县西江浒上。
7 x) a' t% d. s桂阳直隶州山川" ~& ], _% t: h
舜峰山在临武县西三里,三面壁立,前开一径,以通上下。山顶平衍,可二百亩,上有巨石曰韶石。元末,县无城守,乡民于此垒石保聚。《明统志》:一名千仞山。- Z+ l$ @. B" n) m% G4 R9 G6 i
舜岩在蓝山县西三十里,洞门逼窄,中有石旗石帐石榻。岩下出水,即舜水之源,溯流而入,可径达九疑。
% A; ^: J* q  h/ n* N! r. A8 m桂阳直隶州祠庙
. \, S3 o1 a0 _3 ~- y+ Z$ F: O二妃庙在蓝山县东十五里,祀娥皇、女英。
; A5 g! [/ x9 h' d帝舜庙在蓝山县西四十五里。又临武县舜峰山,亦有舜庙。
3 c2 I5 P& S9 \- @. h四川
( H1 t1 P9 P5 n5 W% E/ k/ C3 X重庆府一山川
2 b& A  [. j% w: U& D3 {& [- {" R方山在江北厅东。《舆地纪胜》:山去巴县四十八里,一名凝脂山,尧时洪水不没,故又名浮山……
8 v2 U. B5 n7 a+ h! x# `$ q保宁府一山川1 U6 C7 g. W4 t8 T% _6 i* K
浮沧山在剑州西北。唐志:阴平县有浮沧山。《舆地纪胜》:在县东十五里,相传尧时洪水,此山独存,因名。
9 |9 @& g& ^  W潼川府一山川) N9 G; t0 g/ m: o' t* v
天柱山在中江县西南。《元和志》:在元武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覆船山。《寰宇记》:覆船山,旧名泊山,高五里。《十道录》云:尧遭洪水,维舟泊此,覆于树下,因名……
$ f8 b0 |9 L7 I# f( ?广东: y2 I: \3 @8 }/ h( L! c
韶州府山川% S1 \* w) A6 S
南山在英德县南。《舆地纪胜》谓之南岩,在州南二里,前枕真水,其背为鸣弦峰。相传虞舜南巡,抚琴于此,因名……* O/ o9 @# L: H0 ]
尧山在英德县西北。《水经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林,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元和志》:尧山在含洭县北四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四面有瀑布泉,倾泻万丈。
4 f$ ?5 B0 h0 _& R( l1 c" i* _5 f  j0 Z皇冈在曲江县北。宋方信孺记:韶之西北有山,连亘如屏障,是为皇冈。虞帝祠奠其麓。有泉出自东崖,甚甘而洁,命匠刻石,名之曰虞泉。府志:皇冈在县北三里。0 a3 u' d4 j5 Q+ s- b
韶石在曲江县北。《水经注》:利水南流经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寰宇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昔舜南游,登石奏韶乐,因名。县志:在城东北六十里。
  Q; o9 v% b( y8 r) W* \  U皇潭在曲江县北皇冈下,西流二里合武水。《寰宇记》:潭侧有舜祠,昔为舜游之处。
4 K9 P: M3 @: M) C7 I) i: _6 Y. Z韶州府古迹$ Q- t# t9 C' Z7 A, Q
韶亭在曲江县东北韶石之东,宋建,余靖有记。又有望韶亭,在县东八十里,宋范端臣有记。又东二十里有尽善亭,苏轼尝登此望韶石赋诗。
  T' e; s0 I. j) Y九成台旧名闻韶台,在府治北城上,宋郡守狄咸建。府志: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与苏伯固北归,狄守延饮台上。伯固谓舜南巡奏乐于此台,宜名九成。轼即席为铭,自书刻石台上。后以元祐党事碑毁台圮。
4 ]* X2 R7 \7 l韶州府祠庙
: |0 h7 R8 h" Z  N* p& R# H虞舜庙在曲江县北七里皇冈,后改为翠华亭,今迁城东旧王府。唐谢楚《虞帝庙碣》:曲江虞帝庙,故老言舜奏乐于邑东盘石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
) G) D) }0 B$ a$ E+ X尧舜二帝庙在英德县西北。《舆地纪胜》:在含洸县北二十五里。又有禹庙,在含洸县东一里。
3 |0 S$ Y' ^# J6 V高州府山川
( M$ B1 `: j- K$ |- D2 \0 C2 q浮山在电白县西北。《寰宇记》:废潘水县有浮山,高七百尺。尧时洪水泛溢,此山独浮,居人得免沉垫……/ B( C. l: [: d  j5 L) ^6 ^2 g+ `
南雄直隶州古迹
" L+ N- l& l- R( _. ~: m鼻墟在始兴县南。王隐《晋书》:大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
6 Y! ?9 g4 |% P& C1 k, E3 T广西
' D+ f' P8 ~+ G% `桂林府一山川3 R" e2 e! l1 C9 M
虞山在临桂县东北五里,一名舜山。左临漓江,右临黄潭。其下有洞。宋绍兴三年,郡守张栻名之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泽湾……
( z+ |) p& Q7 i9 H& B尧山在灵川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灵川县尧山,在府城东北四十四里。旧志:按史传,尧封履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舜之风,遂名为尧山。县志:为县南镇,上有平田数亩,土人名为天子田。有井泉百源,剑江水出此。
2 V/ M; {1 y( S8 F皇潭在临桂县东北,本名舜潭。《寰宇记》:临桂县虞山下有潭,号曰皇潭,言舜南巡游此,因名。
/ ]* C4 Q+ ^) {; a$ M2 Q桂林府二陵墓
' ?' U+ U" s; l- L4 O6 G古双冢在临桂县境。《寰宇记》:临桂县有双妃冢,高十余丈,周回二里,旧传二妃寻舜而卒,葬于此。
( Q! j- t7 h1 R) z7 G桂林府二祠庙
! P' f8 m* a4 v/ c: @% _* c9 W舜庙在临桂县东北。《寰宇记》:在临桂县虞山下,宋淳熙间修。本朝康熙十六年奉敕修,内有御书清慎勤扁。乾隆二十三年修,四十五年重修。9 k. _7 R* w+ [1 ?5 f: Z0 Z
尧庙在灵川县南尧山。宋淳熙间,桂州经略使张栻修,有谒庙文刻石。本朝雍正八年修,嘉庆五年重修。, s1 x) ]+ ]! V0 z" g
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1 {# o+ N! j6 |( {$ |7 a% s
柳州府山川& S. h2 q" o. r' P. T* W! V) Q
圣山在融县北四十里,山势高峻,上有舜祠,故名。
( q  s5 B  t# {平乐府一山川
) I5 ^+ w6 s  U( u) W' H8 \鹅翎山在荔浦县东南六里,岩壑相承,虚明变幻,下有鹅翎岩,宋时尝更为娥英山。0 f5 f! B) s) z# J
梧州府祠庙+ {+ V5 J3 ~8 q# X+ H0 O
虞帝庙在梧州府大云山麓锦鸡岩西,本朝乾隆三十五年重建,春秋致祭。
. K6 C) l) ^. N; r云南6 d  j" h# Y) u1 J
大理府山川6 F& W  q, M3 C% a* ]0 r
三崇山在云龙州西,壁立万仞,高不可登。顶有三峰,一名三峰山。《滇志》:三崇山名三危山,澜沧经其麓,其地有黑水祠,或以为即古三危山也……6 Z% F2 F; }6 A% W$ H

+ S1 T4 Y, d0 ~* }* ^! ~
. H  U+ [/ t- K$ A+ p7 \
1 Q- c$ [- r% D注释:, D' ~5 p4 [; S  U9 i: M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 k9 V, f: S6 {; x$ ?
[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 f/ n2 k2 b7 u2 r, q- k% a
[3]潘锡恩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本。
2 o4 K# Z4 J) c& s6 I& k " o% q& w. Q/ y, {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G* W" j, a  y/ ~6 @4 F- o4 H+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8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