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1792|回复: 2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城市名稱來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0 15:37: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些资料均来自个人知识储备,实践以及百度百科和其它网络资源,因为时间,人力的限制,只是整理了省级及地级地区的名称来。而由于只是名称的来源,因此,地区的历史沿革并未详细列举,且个别地名因实在找不到出处,个别有源臆测成分,忘诸君批评指教。6 D" e2 I9 Y1 p* V
名称顺序如下:) ~$ i+ x! |& `7 d  f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西藏,新疆,云南,浙江,香港,澳门,台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135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推荐
发表于 2013-12-30 09:27:33 | 只看该作者
极珍贵的学习资料,收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3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1156824942
! q+ [" t3 n1 r
/ P- M* e! M. n5 Y) O0 Y7 u- f+ f# O" l' \
    北平3 B0 t0 b/ {% u: \
1369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改名北京。2 i( t* Z- t2 A& t2 D2 k
上海
4 z0 K+ S7 t1 p上海之称始于宋代,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部分,设上海县,均隶于松江府。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39:07 | 只看该作者
天津; _3 `3 }0 e) u3 H2 C0 Z
在永乐公历1404年12月23日,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C( o+ t0 H5 V5 E/ M
重庆
6 Y( X" l% @. `%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39:56 | 只看该作者
四川
$ q8 \; E& x( f川峡四路,今名”四川“的源头,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包括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共计四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设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开宝六年 (973年),又设峡西路,治梁州(兴元府,陕西汉中);太平兴国六年 (981年),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设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咸平四年(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故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庆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尤其宋后期,成都已经取代扬州,成为宋代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元置四川行省,并将自古与巴蜀一体的兴元府(梁州,今陕西汉中)划入陕西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为四川省。
( I, I* P; s$ J! q7 q+ J" ?资阳——建县始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位于资水(沱江)之北而得名资阳。
1 Z8 e3 m7 S- S- g0 x: ^/ \成都——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0:48 | 只看该作者
自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贡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 ~8 V- Q$ L0 V# O: r( m
攀枝花——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城市名因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树(后毁于火灾)而得名。1 K, c) J: q2 l
泸州——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段玉裁说:“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以马湖江即泸水,故曰‘泸州’也。”马湖江概指今三峡至金沙江一段长江河道,别称泸水。泸州建置于江阳,从此相沿成名。. p. g, T" N& S/ x
6 s3 s9 u2 b- f6 N: v7 E
德阳——说起德阳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广为流传: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而据史料考证,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德阳之名最终扎根此地,未再变迁。
7 D( h$ _8 R0 C0 u绵阳——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取“绵山南面之城”意。. u6 m  F8 |/ ~
广元——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并将“川陕行中书省”由咸阳迁至广元。此名沿用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2:01 | 只看该作者
遂宁——“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遂宁郡,取“平息战乱,达到安宁”之意,故名遂宁。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6 c- q. `3 w0 s
内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在汉安故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更名内江县)。
* }& t" A+ f3 S2 v8 a" U8 k& ?乐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乐山集锦(20张))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6 c2 u- q: D: ]2 B: `南充——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国为南充国、西充国。南充国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县东部、蓬安县及高坪区北部。城邑在南部县柳驿乡境内。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合并安汉、巴西两县为一县,因地处充国之南,故定名南充县。
- W2 }+ q: b1 e/ J& G1 n眉山——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青州为眉州,后历代几番更改,大业二年(606)复改嘉州为眉州,后撤州建眉山郡。据《元和郡县志》卷32眉州:“因峨眉山为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2:52 | 只看该作者
宜宾——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压进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宁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口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 L6 s- F1 s0 \3 s, j广安——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于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广安一名,遂由此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顺庆府升为顺庆路,置广安府。( S$ m' k- \) [* ?6 `
达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4 X. n5 M7 F$ @7 c
雅安——雍正七年雅州升府,抚民同知驻靖西关地,在哲孟雄之北,为亚东出入要路。有商埠。以其地增置雅安县。这就是雅安最早的雅安二字合并为一的名称直到现在。
& d* F  G( W: q" k0 t0 f0 z巴中——春秋时为巴子国地,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国务院2000年6月14日批准设立地级巴中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3:40 | 只看该作者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1987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S; M& O* }' O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语为“洁白美丽”。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达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黄教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名。1955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0 k# j4 g* X+ l3 m6 K5 j
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境内大小凉山而得名。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5:33 | 只看该作者
安徽
- _) s. P0 B; R3 X& x# L: s+ z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有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9 O8 A! y7 N& t* v  B
合肥——《史记》记载,“合肥”来源于淝水,淝水古名叫施水,在合肥附近有支径汇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施合于肥”之说,故名叫“合肥”。
( l- a" E% E7 `2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含“平安吉庆”之意)。* f$ ~- |- j) e- m# j3 [* \
芜湖——芜湖故址名鸠兹,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 v# N0 u) W) j0 o: \+ |
蚌埠——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 y3 M) M* L! X. h+ A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淮南”这个地名。大概夏商时期,淮南现在的市境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 E" C$ }# O8 ^6 J& }马鞍山——市郊有山形似马鞍故名。0 |2 V1 T* T' Z: a- [# |  C) y
淮北——因位于淮水之北故名,旧称濉溪市。1971年4月,更为淮北市。3 J* m( U# x2 T0 H" L& X
铜陵——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明一统志》说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地理志》也说:“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因此,铜陵设市,初名铜官山市,直接延用铜官山矿务局名。铜官山矿务局名源于境内主山,位于市中心区东南的铜官山。由铜官山市先后易名铜陵特区、铜陵市则又以县为名。铜陵县则由铜官转义而来。“陵”,指山岗,是综合了本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地形的特征而命名的。1956年依矿建市。
( y* M5 h) N- e7 d1 y. k: ]黄山——黄山市原名徽州地区, 1949年设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黄山市,设立黄山市 。1 y3 j( x& J1 I4 Q  X8 I  ]1 }, x- W
阜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隶颍州,界连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忧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设立知府一员。附廓添设知县一员,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恭候钦定佳名。”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县赐名“阜阳县”。 6 }) M9 y6 E1 `2 V- G
宿州——宿州市、宿城市均源于唐宿州,民国以后的宿县。宿名缘于古宿国,1992年11月20日,撤销宿州市、宿县,组建宿州市,为现在的宿州市。% S! o3 S! q; k
六安市——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4 z- [9 A; V) ~
亳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畿,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改称兖州为亳州,州治所仍设于小黄,“亳州”之名,始见于此。亳州从此成了南亳的后身。; _+ P6 d3 r" k
巢湖——因巢湖本名漅湖,巢音读如漅。唐代建巢州、置巢县,人们弃繁从简,湖名漅、政名巢、邑名漅,三者合一,以巢通用,遂以政名“巢”音而读为cháo(潮),并以“巢湖”取代“漅湖”而通用于世。“巢湖”作为巢湖的正名始用自三国时期。古今学者向以诸葛亮《后出师表》“四越巢湖不成”为首见,时为蜀建兴六年(228年)。汉末名士刘晔《致鲁肃书》,说庐江人郑宝“巢湖拥众万余”而成一方豪杰。此信写于建安四年(199年)冬之前,早出19年来,还是应当计较的。到了晋代,“巢湖”就开始广泛应用于时文、牍籍,南北朝之后正式进入史书。* k  t! R: D7 @% w8 o) Q
池州——指池口河,其源有五,汇于秋浦河,绕城西过镇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处为鱼贵口,今称池口。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唐置池州,由来于此。0 M9 j. i7 d* b) _1 j% A6 ^# W4 C
滁州——隋开皇年(583年)南谯州更名滁州。州名缘于涂水(滁河)。
; O, a7 d' ?3 y4 G; M/ |& z宣城:宣城最早的地名,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叫“爰陵”(名由失考)。秦统一后,置郡、县制,定名“爰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爰陵名“宛陵”。以县治位于宛溪河滨,陵阳山麓,取山水首字命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宛陵名“宣城”。宣城原是西汉初期的一个县名,治于当时的宛陵西60华里(即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古名“宣邑”。《韩诗传》:“宣者,显也。”“邑”为县城的通称。古代的江南地区开发较晚,春秋战国时期的弋江镇,由于交通之利,先后成为吴、越、楚诸侯国的名邑而显扬于江南,故名“宣邑”。西汉初设县于此,定名“宣城”,属丹阳郡领辖。当时的丹阳郡治设在宛陵。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历史的发展,宛陵逐渐成为显扬于江南的名邑,而弋江镇的“宣邑”之称已名不符实。因此,隋开皇九年改南豫州为宣州(州治设在宛陵),同时将治于弋江镇的宣城县撤销,并于宛陵县境,将宛陵正式改名为宣城。从此,宣城县的建置和名称,历经1400余年未作变更。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10 15:46:35 | 只看该作者
福建
6 a3 I5 Z! Z% s- J# x1 N1 X- _* z1 o" L* _, F2 Y  B1 r
“福建”这一称呼源自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1 h  B! g! w1 q6 X0 h福州——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冶城始,福州地区相继有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3 {, d$ N# j, W" }! h+ A+ P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朝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设于绥安故地)、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设在今云霄县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0 N( Y0 ]5 P6 D+ b2 x! @- `
泉州——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0 \% B9 V6 F" e
厦门——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 K2 U( [: T  P1 C& f, B+ D# ]3 {龙岩——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新罗县,迄今为止已有1363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城东翠屏山麓名胜“龙岩洞”中有一青一黄两条龙纹而改名为龙岩县。7 J7 l# t  G2 F" G; }
三明——1956年由三元、明溪二县合并设三明县,取二县首字为名,今市命从县名。# m8 d6 ^2 C& W  Z, Y
宁德——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城为县,从宁川,感德各取一字定名为宁德。
# f2 d0 o. ]8 N9 w; o5 |, |南平——东汉末年,闽北爆发了闽越的后裔也就是山越民的叛乱,后来,南方叛乱被平定了。为了加强管理,并且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就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建立“南平县”。
3 c8 L1 }1 Q; D3 l4 j9 M8 x) U莆田——统名胜志•福建兴化府志胜》卷4:“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8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