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2 19:33: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封丘姚姓 于 2018-8-22 19:38 编辑 ( _, V5 }1 g! A, ^
- p0 o; K8 Q/ ^# S历史的记忆(五)----黄河滩区消失的村庄:李庄镇贯台村! g- Z( p$ m9 ]4 ~0 [6 V5 w: o
“北京、上海、哈尔滨、贯台!……”
I) m0 E/ V# u* G5 e: z滔滔黄河,孕育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原大地,养育着无数个民风淳朴的古老村庄;一首童谣,传唱了数百年,记述着一个古老村庄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屹立于黄河岸边、中原大地六百余年古老村庄的繁华与沧桑! 贯台村,是一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沿黄古老村庄,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35公里处黄河北岸,在封丘县东南部、兰考县西北部、开封县东北部的交界处,李庄镇政府的东南面,东与兰考县坝头村、南与开封县王庄村隔河相望,东接张曹村,东南与南曹村相伴,南邻黄河。: Z: J! S. I# h# s& |, d6 j/ q+ O
2 B6 y1 G9 e8 q: @5 c贯台村自明朝初期洪武初年王姓“三槐堂”一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建村起,至清乾隆年间,又有邵姓、杨姓、马姓、渠姓等姓氏先后迁至贯台村;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铜瓦厢险工决口后,在铜瓦厢险工附近各村居住的靳姓、梁姓、卜姓、潘姓、张姓、陶姓、卢姓、苏姓、曹姓、王姓、李姓、杨姓、郭姓共计十三个姓氏难民迁入贯台村中部及东南部;民国十九年(1930年),黄河涨水淹没郭王庄,郭王庄原有部分居民王姓、梁姓、韩姓、司姓、杨姓、薛姓等整体搬迁至贯台村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再加上其他姓氏外来投亲以及难民落户,组成了现在的贯台村。
* |+ ], j9 ?' I" n4 W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共计有张、王、李、赵、靳、梁、邵,卜、马、韩、薛、朱、杨、曹,杨、侯、陈、苏、高、渠、苗,郭、刘、杜、卢、雷、石、姚,宗、孙、武、秦、许,潘、陶、吴、司三十七个姓氏的移民及一户苏姓回民(1958年迁竹岗村)或因避灾、或因逃难、或因投亲等各种原因,迁居、落户于贯台村。后因居家外迁、后世无男丁等原因,现尚有王、邵、靳、梁、卜、张、潘、韩、赵、陶、司、李、郭、刘、朱、杨、曹、吴、苏、杜、雷、石、闫、高、侯、苗、卢、马、薛、渠、姚三十一姓,其中铜瓦厢险工各村难民迁移到贯台村的姓氏有十三个,人口将近2000人,无论姓氏还是人口,铜瓦厢险工难民后世都占全村的五分之二。贯台村姓氏繁多,居全镇二十二个村庄之首。/ P( V# s; _" I* |
自明初建村起至清咸丰初年,贯台村隶属于兰阳县。清咸丰五年铜瓦厢险工决口后至民国初期,贯台村归兰阳县(兰封县)、陈留县、祥符县(开封县)三县同时交叉管辖,也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三县管一村之地。在村南半部,县界有时仅一路之隔或者一墙之隔,在村南大王爷庙周围附近是一个三县都不管的地段,曾有“跺一脚,骂三县”之说。因三县赋税不统一,有轻有重,村民为避赋税,时有搬家。/ R- o* \& Y- s2 X#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