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15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姚汉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9 16:0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汉源(1913- ) 山东巨野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任清华大学助教,重庆大学助教,四川大学讲师。1949年任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教授兼水利科主任。1953~1963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1963年起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兼副院长。1982年起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982~1990年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1987年退休后至1992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1990年后任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 5 _# r4 d9 N5 ]7 w. S
  姚汉源自幼酷爱历史,苦读史书。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研究过程中,深感我国水利史大有专门研究之必要。他自幼生长在鲁西水灾频繁之区,从小耳闻目睹水灾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使其很早便决心投身水利史研究,以借古鉴今。自60年代初,即开始培养水利史研究生,这在我国尚属首创。至80年代末,先后培养研究生14人。1982年他发起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
& t+ }: l4 K, ?: J  他年已近九旬,犹笔耕不辍。曾先后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的撰写,约50余万字。其他专著有《中国水利史纲要》(50万字,1987年出版),获当年国家图书一等奖。《京杭运河史》(120万字,1998年出版)。译著《喷灌》(50余万字,美国C•H•佩尔主编,第四版)。已成稿尚未出版的专著有《左传地释》(70万字左右)。并发表各类论文共61篇,《泥沙利用》之一、之二、之三,见解独到,为多年研究心得之作。此外,他还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审阅了国内几乎所有有关水利史的专著及许许多多论文,如《长江水利史略》、《黄河水利史述要》、《中国水利史稿(上、下册)》、《太湖水利史》、《珠江水利简史》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6:14:20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
0 ^5 S9 z0 t3 e/ E, q巨野清祖后裔,二十一世,源字辈,生于1913年,,1937年毕业于清华土木工程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1961年开中国水利史学科先河,始育水利史研究生,是中国的水利史学的创始人。
- X& ^3 ^2 i  w: [+ [7 E8 l 专家简介2 F6 N- x- @! ^: a8 }# c: l9 [

+ B' O5 T; `$ q0 r/ o9 d1944年转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任讲师。
8 i& L# [# t* }1945年8月任公路总局设计科技士。曾在金陵大学兼课。' O6 K; J' v$ ?6 ?' o4 L8 E6 q
1949年赴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任副教授,解放后担任了农专教授兼农田水利科主任。# ^- o; V/ J2 Q# w
1953年全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教授兼副教务长。此期间用近十年时间整理出了约60万字的《中国水利技术史讲义》。
8 c. M8 [% g+ S. A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之一》的论文,引起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7 q: d. H; A/ l; a
1963年冬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务长,1965年任副院长、校党委委员,主管教学。  Y: g$ _# M1 z! O8 _2 y) |' w3 o
从1962年到1966年期间共培养了3 名水利史专业的研究生,又写成了五六万字的数篇泥沙利用论文。  g& i, k* E- T
1973-1975年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出版了约50多万字的美国C.H.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 _; Q& X5 Y" D1 }; j
1979年调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至1987年74岁时退休。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38:04 | 只看该作者
笔志水是 情钟汗青
6 F* Y. F4 Q" l2 p/ D
. s2 d$ _- Y& F9 c! s6 b! O7 }; b) q" X/ J1 `7 S
——对话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姚汉源" {' n' D0 d/ N0 z5 `) M
姚汉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年逾九十,壮心不已。躬身治史,心神俱予。先后主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水利史部分的编撰,更有《中国水利史纲要》、《京杭运河史》、《黄河水利史研究》等著作,洋洋泛数百万言;主持审阅国内水利史文论著作种种如《中国水利史稿》、《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水利史略》等。1961年开中国水利史学科先河,始育水利史研究生。至今,桃李满天下。
" n& F( g9 r* f/ c8 d8 i
) @' Z; ]1 Y8 k) M: b- ]
6 x2 W* T' t' h3 z3 D' T发起中国水利史学3 K, D4 B8 X9 _$ m! ?' X1 F
+ O0 B8 v1 D3 [8 v" _) s" E
“国外没有水利史这门学科”,姚老满脸自豪,“讲水利史最有资格的是中国人,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水利史没有断过。”7 H" x9 I% \# N

6 Z6 g! Y5 A* u+ G  P姚老生于山东黄河边一个农民家庭,幼年黄河家乡黄河、洙水连年水灾,在他脑海里有深刻印象,所以少时就有志于治水。加之幼学嗜史,犹好“四书”。少年之“志”加史学之“情”造就了他的一生。当时大学没有单独设置的水利专业,多列入土木工程系科之中。所以,姚老在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系。入学后,其“史学情结”痴心不改,毕业的前一年,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水利史研究论文,就是关于黄河史的研究——《黄河旧账翻检》。文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3 f: {! \1 w4 T$ T3 k/ e( F/ S

% Y' f6 j  u& P5 j$ z* Z. z20世纪60年代初,姚汉源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教务长。学校厉行“双肩挑”,要求教授职称的行政干部勤于治学。结合当年的积淀和志向,姚汉源“水利史”学科于此发端。1961年,姚汉源招收了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水利史”研究生。80年代初,姚老和许多同道一起,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
" e2 n2 K. }) i5 C/ f3 g7 B
3 A$ `# {8 ]9 n0 B- b姚老说:“做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都需要把历史考虑进去。三峡工程的建设人员一定要有几个懂水利史的人,因为三峡浸透着千年的历史。例如,白鹤梁就是水利史的一个见证,是水位长期的上千年的记录。研究水利史对现在水利工作开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b& Z* O: D' R  ]

( j' [; [- p* F' f- e姚老“壮年”时( 70 岁左右)正是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水利通史和《中国水利史稿》编写出版的时期,作为审稿人,他为各个水利通史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最高成就,可以说集中体现在 1987 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史纲要》当中,他在《自序》中称,“往往详他书所忽略,略他书所能详者”,“补缺拾漏”,“为百花园内添一小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与传统的中国历史时期划分方式不同,姚老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水利史的历史时期划分问题,受到水利老人张含英的赞叹。
* q2 A, x4 K$ ]& T' z7 b
+ g8 h- t& ^7 E. I* C情系黄河
. M2 Y$ y2 ^0 l: Q
) o. t% d) H5 e黄河水利的发展是中国水利史的主脉,从古至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历代水患的主源,从幼时的印象,渐长成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姚老对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贯穿其水利史研究的始终。从其最早的《黄河旧账翻检》开始,到60—80年代其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泥沙利用的系列文章:《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等,前后共30多篇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文章,从放淤、水运、水利工程等各方面对历代黄河水利史进行研究,希以此有助于解决黄河的水利问题。这些近50万字的研究内容,在2003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资助,以《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名称出版。了却一生的黄河情、家国情。  i# U( y3 A) `

1 u0 h2 d' F* I! [期盼京杭运河的复兴
9 q; f1 T4 e& V1 v) m: H" ?
. R% G7 W1 q, f. {姚老曾经在 1999 年出版了一本书——《京杭运河史》。书中系统而详细地叙述了京杭运河从兴建到发展直至衰败的过程。姚老在自序中写道:水运对于一个国家的形成、历史的影响、文化的造就等意义深广。 ; m/ B0 h* z# e. ?9 a. v
京杭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州以北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近 2500 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 1747 公里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千百年来,京杭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融合以及对外开放乃至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计划将借助古老的京杭运河部分通道作为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3 i. N) U3 a! u( Q. _姚老说,京杭运河的伟大功绩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政治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团结、更巩固。还有它在发展历史带来的水运方面工程和管理经验也值得后世借鉴。
, u6 M/ X  ]8 t; \/ w# r  W' r& b姚老特别强调:中国人自己历来就称之“京杭运河”,加一个“大”,既舶来品也。尤其现在有人组织“申遗”,首先要搞清名称。
1 L8 J" n- x% s8 b9 S  `# ]1 m: h0 f; m+ X. M8 Z
耆耄之年的“它山水利”情怀
3 X9 Y9 G' G" t2 P5 I( A( i  G* {( P/ [3 ^- v) b: z/ E
年过九旬了,姚汉源还在筹划一本涉及《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的新书。“老一代人都退休了,年轻一代不知道‘它山堰'是什么。”谈起自己探索经年的课题,姚老颇感慨。 ; l* |9 x$ [) D1 i/ Z
它山堰始建于唐代,位于浙江鄞县鄞江镇西首,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88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可贵之处在于成书于宋代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详细记载了它山堰及浙东水利情况。《备览》分上下两卷,共两万字左右,民国期间曾经作为《水利珍本丛书》出版过,但年代已久,近于荒散,而且其中错讹很多。但水利史界非常重视该书,上世纪 80~90 年代,姚老对《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注释,更正了其中许多错误,累计撰写评介和注释约 7 万字的内容。 3 Z/ ^& k7 u& K- P
姚老认为《备览》一书可看作开我国水利志先河之作。他说:“书名‘备览'不名‘志',但从内容看,有总论、堰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渠首防淤、修缮历史、改进方案,附记有关工程、祠庙、作者主持的工程及祠祀、艺文等,已经具有了志的体例。”
+ t' x& o. w" c4 w7 K+ J# y“如能重印,则是一项对中国水利史研究,以及对浙东水利史、它山堰都很有意义的好事。 ” 姚老切望一酬心愿。他希望自己的心血结晶能连同原著早日出版,传之后世。
. I0 P% V6 S: J' E- Q9 d采访结束后,姚老送给记者一本《黄河水利史研究》,书中写道:“历史研究的意义是总结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45: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前会长、名誉会长 姚汉源
/ F% I0 O& @2 F( q0 m( r' Q
5 u  K% L% v' B/ @. ]! o4 z8 z
0 z, u  G* u5 J. G  中国几千年来亿万人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滋长,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成就?有没有远大前程?只有过去的历史能说明,只有历史能振奋他们现在的精神,鼓舞他们继续前进。6 p+ M  W: z- b* e
/ A2 [5 x4 ]1 K0 y' D. m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3500多里的运河又何尝不是?数千里的黄河堤防、千里的海塘、几亿亩的水田又何尝不是?
7 S9 E, I. t+ F. E* e# L! a. [) {: _8 g9 y! s3 g0 V3 \, s
  看到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都江堰,技术上以简单驭复杂,谁能不叹先民的巧夺天工?13世纪郭守敬提出海拔概念,谁能不说他先进?我们过去千百年是这样,近代百年落后只能算是病态。我们有信心赶上前去,政治经济是如此,科学技术是如此,水利技术也决不例外!
& s/ i3 g; t' n+ D3 d
. j( \3 v+ R1 B8 v6 z  水利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中国4000多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水利正是农业的命脉;近代的能源用水、水运交通等等,水利也占无比重要的地位。由此,以工农业的发展与水利的关系和相互促进的规律,不能不探寻历史。这些关系和规律是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1 l' `4 b  t8 i* W" d
2 C( e: ]) e8 p1 \6 D1 o* ~
  水利是有地区性的,特别是规划性问题,不能照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当然也有时代性,不能照抄旧的。水利得失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地区的划分和发展的布局,它的得失既需了解现实条件,也要求诸历史经验。
* R5 G& S* k! C- F7 W! w* t# o7 a$ z; L9 m* M7 l' I$ G
  中国北方多沙河流,自古以来的灌溉工程都是汉代人所说的“且溉且粪”,就是淤灌,不但用水也用泥沙。西方水利技术是从清水湖河的治理、发展而获得的经验,只注意用水,视淤沙为害。英国人在埃及所兴水利,忽略了利用尼罗河的洪淤,已带来了不小问题。其实水沙既可以为害,也可以为利,问题是要除其害,兴其利。技术上的困难,是要研究解决的目标,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更不能转移我们的战略目标。这一类战略目标往往是受历史经验的启发而定出来的。9 s  J. s, Q4 q( K  W1 F

2 y' @8 \: L/ Z+ z# `9 h9 R  科技的发展一般是推陈出新,是逐步深入发展,不是完全更新。由发展提高再成为质变。以新代旧,旧有的技术成果应当研究改进提高,不应完全扬弃。有的扬弃了是损失,有的更是扬弃不了。
% V4 I3 ^' e  }1 K6 a( t$ d
  R1 D  X2 d' [5 D$ V; D+ d: g$ p  古代水利技术至少有一部分是活的,能继续发挥作用,如治黄防洪的某些技术、古老都江堰的布置等。还有不少技术虽可以用新的代替,但传统办法仍有其长处。如能研究提高,综合新旧之长,亦未尝不好。如都江堰渠首分水鱼嘴,古代有好几种形式,都可代替闸、坝,简易耐久,省工省料。这种建筑物就值得研究一下。
: R" |# o. D2 f
' l( o) L: {! h8 \" V. S  水利事业作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固然应当找出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将来的建设,但它作为科技的一个部门,也应当找出规律。它的发展既和其他科技有共同规律,又自有其独特规律。这些规律都要从历史上找。共同规律也可作为科技发展规律的一个例证;独特规律可以为制定水利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计划提供依据。9 P1 a; A) i' k- K7 [, S; K
) j  H) C; V& c+ H" y
  所以,水利事业作为经济一部分的发展规律和水利技术作为科技一部分的发展规律,都要从水利史研究中寻求。我们目前研究得不多,特别是前者研究更少,但都是必有的课题,目的都是通过总结过去,指导或印证现实,推测将来。- z. D6 m3 n. S3 b  q6 V

) G  B  i; x9 Y5 H2 y% U7 u# \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47:48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水利史综述类0 \% P& O9 @, u, J, F/ I+ x
2005年6月16日
$ Q* o1 Y# G$ H; }, v* |- |' M, [4 t" O7 E" `9 ]
  1.《中国水利史纲要》。1987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约50余万字),获当年国家出版书籍一等奖。
8 \8 Y7 w0 c7 o6 v2 D4 i3 }
+ m; ?  W, x6 _, b  2.水利史研究综述----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干事会报告。1983年2月稿,在1987年5月《水利史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作为附录发表(计10400字)。
# G3 R( n# E" g( Q' \) g( T" L0 \: n$ |3 ], X$ i! ]4 ^* U
  3.中国历代水利简介。1981年成稿,未正式发表(计49000字)。
- {3 Y( S- r' P, s% m, l/ d5 ^+ a+ [9 T  ~# e
  4.从历史上看中国水利的特征。于1985年《水利学报》第5期发表(计10994字)。
: Q4 H( |' P  ]1 [7 c/ \1 {; Z/ D" D
  5. 从中国历史看水利事业与社会发展。1988年12月初稿。参加中科院地学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讨会(单行本)(计10800字)。
& m* P( }3 w  @
: f7 C& _: E7 k- _: C& |& S& C  6.关于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几点体会。1985年6月成稿,向日本代表团略介(单行本)(计24842字)。
& T& u6 y9 p" }/ Y# z4 L7 X: t  F- z$ q1 P9 r/ j- `
  7.从水利史看水利志。1989年初稿,分别于《山西水利》和《水利史志专刊》(1989年第1期)发表(计10656字)。
$ w1 O; I0 r0 [: ^. r: ~& R3 ]8 ]; @3 I9 g; a  \
  8.八十感言——在祝寿会上的发言。1993年2月初稿,于1994年12月在《水利史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纪念八十寿辰中发表(计3612字)。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49:15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区域流域或专题水利史研究类
& g- q( b7 c% U$ ?; t. ~- ^
' C0 K" _. W. B( q2005年6月16日 , D' C4 Y5 Y& y8 w
. L: M7 W6 i6 R+ j) R! p0 f  p" F. v
  1.华北水利史简介。1993年11月在《华北地区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发表(计14010字)。3 ?6 N& Z7 s0 E5 v* A9 Y

6 G: f3 k6 n/ Q# }- i  2.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1982年2月初稿,1987年10月发表于《黄河水利史论丛》(计12000字)。- m6 \0 H5 K- x- @

0 Y, R# R$ [6 P! _  3.《水经注》中的鸿沟水道。1984年7月发表于《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计22695字)。
( J4 P6 S. _2 O2 A* w9 c
- c9 a  W, S) q: o  4.《水经注》中之汴渠引黄水口——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推测。1982年月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22695字)。
8 u1 a* \) q3 d0 \/ _$ ]; Z8 K2 S% H2 J; ]( g2 S
  5.黄河三门峡以下峡谷段两岸的堆台。原文为一通信。1982年发表于《人民黄河》第4期。
# {2 ~' v6 c( R' z5 V; ]9 V; b2 T9 i$ ~  J( F
  6.内蒙古河套唐代水利试绎。1988年9月初稿。1989年12月发表于《河套水利史论文集》(计19700字)。1 `. W6 M( m8 `7 s

; q- v( D. x3 z7 M9 M  7.金代的黄河下游。1986年4月成稿,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计24480字)。* m2 f% |4 `: r
" H) \2 {/ d, O: [  M
  8.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1983年9月初稿。1985年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2集》(计19600字)。
6 P5 @  P- P; z  ]8 x
/ d; ]5 s% C. g' t! A& @8 H  9.十四世纪的黄河入淮。1985年初稿。先后于1987年7月《淮河水利史论文集》(内部出版)和1990年11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31集》发表(计26640字)。
7 W8 I4 h, N1 p8 W3 H/ x5 ^( u  ]! o
  10.读潘季驯《河议辨惑》札记。1995年成稿。1996年9月发表于《纪念潘季驯逝世400周年,潘季驯治河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计6840字)。
! H  u9 O8 |# R4 K- j
3 p$ ^8 z( p6 }! O0 r: |. D+ a  11.清代后期几种治江意见。1987年10月初稿。1990年2月发表于《长江水利史论文集》(计30600字)。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50:34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水运史研究类1 [( b" w0 r- ~+ H
- ~( k, c* Q: L6 e
2005年6月16日 ' X- e; A% K, y" h& S
7 m7 y5 [* Y+ ~) w- H; u  u* m
1.《京杭运河史》。199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约120万字)。
4 P' q3 x/ }" Z# Q+ E0 D, q6 T) ?7 m. \6 F4 ]; F2 o( S
  2.鄂君启节释文—— 战国时长江中游的水运。1978年12月初稿。曾发表于《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1983年第七辑,有删节错讹。1993年1月经本人校正,未再发表(计25000字)。
0 X( m' D- b; }7 _( b( c
' W7 x, ~9 }. e7 R  3.战国时长江中游的水运。(根据上文释文取材成文)发表于1987年水运工程四《中国水运史研究专刊(二)》(计21292字)。# X& O$ \/ d8 f) Q9 d
  u. ]4 \9 l5 _3 ~6 `
  4.唐代幽州至营州的漕运——黄、海、滦水系之沟通。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3000字)。
( q6 D, l3 P9 W1 R6 m/ m. ^
, y6 T+ c/ U" |4 _. n, y  5.京杭运河史述略。1991年1月初稿,后发表于《平淮月刊》第四期。编辑稍有删节(计21292字)。* B3 d' r8 z! E* y* G3 c* |* C

0 Q% H6 U( Y1 H  6.胶莱运河修浚简史。成稿于1991年5月,1993年发表于《中国水运史研究》总十九期(1993年第1期)(计3000字)。
6 }& s; a$ u, E' y, |
6 N& z: j" k+ s  7.明代山东河南的借黄行运——济宁西河及沙颍运道。1991年初稿。1993年3月发表于《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计13224字)。
" s7 A& C1 Y: {8 p) a9 Q% E
- l# J" ]4 \9 b' h; T: L/ o; A  8.明代的引黄济运。1991年4月初稿,12月发表于《中国水运史研究(十六)》1991年第4期(计23100字)。% F; [" m! V6 G/ [- _

+ M: J  M  b" {  9.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南旺枢纽。1983年 3月初稿,名为古代京杭运河上的南旺分水,1985年定稿名为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南旺枢纽。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2集》(计19600字)。- J0 O: K# e' i" O6 F+ F- G: r
: H2 _/ u  u3 a  U# R6 `6 e1 P. B
  10. 1996年京杭运河南段见闻。1991年初稿,1993年3月发表于《京杭运河研究论文集》(纪念京杭运河贯通700周年)(计4060字)。6 G7 o! L0 x0 U: b# Q+ Q# D

# ]! R+ m- ~, F; E0 A0 N  11.浙东运河史考略。1990年10月初稿,11月发表于《鉴湖与绍兴水利》(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附入《京杭运河史》末(计44100字)。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51:57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农田水利及泥沙利用研究类* e! y6 s6 N$ K% e' _( f

, t0 {' |1 G2 X5 t6 Q6 B7 @% Y0 Y2005年6月16日
+ U4 A  |, n4 y$ b# L: y
2 S5 {! |* m4 s/ ~2 O  1.历史上中国多沙河流的泥沙问题与治沙措施。本篇系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至1990年3月始由科学出版社刊印(计8800字)。
$ E* I( y$ E1 s' H( @' ^4 i) Z% H$ s3 Y* @- W) p9 }4 T' S
  2.从历史上看多沙河流的水利特征——放淤与排沙。 1980年成稿,发表于《中国水利》1981年第1期试刊(计8000字)。# X/ z! h$ k. r: K; y# V
9 ~+ a' C# [2 D8 ]  o4 \  s+ `3 k
  3.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一。1964年夏成稿,发表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季刊)1964年第2期(计18760字)。
" T) d; f$ x6 V8 d( }3 _8 O' }
- p: x( @8 Q3 j* p4 e# }  4.中国古代的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二。初稿成于1970年以前,发表于1980年11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计25160字)。
, W1 Y. I$ ?% D4 E: X8 D7 }) W
( F* ]2 K; G$ Q  ^, i+ |& b+ V3 i  5.中国古代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三。1966年3月初稿,1981年定稿,发表于1981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总第2期,内部刊物)。1989年6月《山东水利史汇刊》第13辑转载(计16280字)。
  l- {; T0 W: O+ b% H' u( u6 @" J- J3 u* Y0 J
  6.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1984年4月初稿,1984年发表于《水利学报》第12期(计23900字)。
0 p4 ?0 ^' f. x! x5 z' L
% d4 c) M5 q4 p1 j1 G& ?5 T/ d  7.先秦时期有关山西水利的神话传说和记载。1989年春成稿,1990年12月发表于《山西水利史论集》(计12500字)。* Y2 m. Q7 d1 d3 P4 b
$ \( F& Q' k3 Q% u+ I6 t9 N
  8.西门豹引漳灌溉。 1976至1980年成稿,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2500字)。
; \! h/ I: f" o( S; B; Q4 Y: f6 [& H; {2 E7 D
  9.郑国修渠辨疑——中国水利人物之一。1983年初稿,1987年10月发表于《黄河水利史论丛》(计6760字)。' q' S! g. [! @& {( T2 V* a
  s# W8 B' N, k
  10.北宋江南圩田及浙西围田。初稿为《宋代江南圩田、浙西围田史料浅析》,时在1984年10月。后屡修订至1986年压缩为本稿。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计13700字)。
: A. a% a+ H9 Y7 ~% L
8 _, n" K* P1 y" u% Z& C' f  11.泄水入芍陂试释。1986年5月初稿,1988年1月发表于《芍陂水利史论文集》(内部)(计6800字)。
- O" A5 ?$ X' o( p0 ?* R/ K
9 [6 e/ N( ?+ w  12.《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1997年1月初稿,11月发表于《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计72200字)。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52:47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历史地理及古文字方面# b  D$ A8 Q1 }; f: u8 U; V- U

* U2 v9 g" x3 |2005年6月16日 - S6 f. j7 B, a# `5 K- `, M! e3 g
$ {/ E* A7 ~( B2 J9 d* k, h
* f! r" I$ Z# {! R- k0 X
  1.侯马载书试释。1982年元月初稿。1999年5月完稿,未发表。另释文四篇。(计12000字)
# J3 }$ c- \: x; w
) o; _, y8 u* F- \0 l  2.金文fang(此字音fang,同“方”音,写法由上往下为艹人方廾组成)京试释。1983年2月初稿,1999年5月定稿,未发表(计8800字),内含图2幅。2 Y9 [8 E% q2 n9 K& a
! j% l9 O" c, O4 h2 q
  3.《周礼·职方氏》地名释。1982年12月初稿。未发表(计11400字)。
; c9 R- z9 ^. c  }+ G7 @0 ~- X" i* m2 Q: T4 M% ?
  4.鄂君启节释文。原稿成于1978年12月,未发表,间有节录面世,全文有油印本(计31000字)。  U/ ^# F) f$ X, R7 D- p9 E, {+ R0 ^* u

" j4 j$ \9 A9 |7 S  5.说zan(同“赞”音,写法是赞字头,下部贝字改为日字)、ti(同“替”音,写法为簪字去掉竹字头)。1980年—1981年5月初稿,后曾于“古文字研究会”宣读。未发表。
$ U* |% M' l$ @& H; o
4 h  \5 z5 q8 g4 W& K  6.《左传》地名释。未出版(约70万字)。

签到天数: 4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9:53:38 | 只看该作者
姚汉源著述目录--城市水利类
$ i, _, h$ ^8 M% ?0 o- V% F# |& B
2005年6月16日
- m6 v8 ~0 E- D7 @2 {, C, z% H& y
  1.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1982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发表。(计27300字)
/ R1 l) c: E+ x
! Y9 q4 A: H4 r  J* K  E  2.北京旧皇城区最早出现的宫殿园林——城市与水利。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6500字)。/ `% W9 Q' [+ j( E

% u- C. o; a/ W5 N  3.元大都的金水河。1984年12月初稿,发表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5年第1期(计7100字)。  ~7 _" q, |1 x( O

! ]8 n! u  ^/ k- `" Y  4.古代凉水河。1992年与陈茂山合写,发表于《北京水利史志通讯》1992年第1期(计8400字)。
- z* A9 p4 k" P# ^' S% `+ }+ z4 x7 g/ X9 l, v5 V: G' i+ c
  5.祝贺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在北京水利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发言。登载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4年第2期(计1470字)。7 `4 u4 D4 T$ [" e: x
2 |7 a, v, E- K) H; I
  6.北京古城垣周长及其所用尺度(附考补)。1982年1月初稿。发表于《首都博物馆丛刊》1995年第10期(计21100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2-19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