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3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文学家姚燧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7 15:54: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燧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4 H3 F0 s* Y, U

8 ^- `' U2 B* H( x& O+ j' O7 v" t 3 P  M' g, h' g9 C' f' U( U+ }
史海一隅 生平简介
/ S8 F- v3 ~& x' T
9 t. b7 x( u- r$ k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为姚枢撰写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这引起了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河南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的关注。杨奂卒前,将其次女许醮与姚燧。这一段时期,在姚枢指导下,他主要学习了《小学》、《四书》。  
0 Y. o: A' e% O, \. T
( D& j2 A1 W5 m" T十三岁,姚燧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十八岁时,他在长安正式拜许衡为老师,学习理学。史称许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又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姚燧从许衡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上他学习刻苦,长进很快。可以说在许衡等的影响下,姚燧前期主要以理学者的面目出现,这对他后来成长为一个文学家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姚燧文学思想中的理学因素和许衡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到他的创作。

  y7 e# C- Q) R  
  s5 ]6 g5 A: P二十四岁,姚燧“始取韩文读之”,深为其古奥硬朗、雄刚昂仰的风格所吸引,这使他对当时文坛承袭金文,宗宋尚苏而流于滑易骫骳的文风更加不满,决心通过自己的实践走出一条变革文风的路子来。
& o: C4 h5 x8 Q! A6 B" U* S
  
" K$ `. Q. _# n至元八年(1271),许衡因与权臣阿合马不合,辞去中书左丞,转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开国子学,择蒙古弟子以教。他奏召十二弟子为伴读,分置各斋,为斋长。姚燧为其中一人,遂应征至大都。十二年,姚燧被任命为秦王府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此后的五年中,他随元军到地方去安辑人民,兴办学校,致力于抚平元宋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这五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年三人蜀,十病九归秦。”诗句中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对无罪误人和连累关押在狱者,“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后三年,转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于次年按部澧州,赈灾济民,兴利除弊,“孜孜如弗及”。仕途经历使他看到当时官僚的腐败黑暗,也使他认识到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巨大破坏,他深深体味到当时民众所处的苦难境地。
# e6 G. o0 e$ A7 D6 @# \$ @
  1 f! r7 {+ D* v7 M7 R% l( b
至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学士征召他。此后他又断断续续地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和江西行省参政,都以尽职尽责著称。大德十一年(1307)冬,姚燧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转机:元廷仿汉征四皓故事起用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久于文坛,又至此高位,使当时的文人对他的修史为文多推崇有加,奉之为文坛盟主。姚氏馆内名人出入(如阎复、胡祗遹、尚野、吴澄、袁桷、邓文原、元明善等),跟随他学习古文的也云集影从(如张养浩、贯云石、孛术鲁翀、李泂、谢端、李之绍、刘自谦等),真可谓是门庭若市,象笏满床,国内域外都以求得姚燧文章作为荣耀。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实录》终于修成,进之后不久,姚燧得告南归。皇庆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元廷谥之曰文。  

( C% G6 H0 r2 K3 r6 _" v# \; j- _  x& N, V8 _3 C* I* f1 k
为政之暇,和古代的传统文人一样,姚燧也喜爱游历山水。在《别丁编修序》中,他说:“自历荆宪至今,其间望舒二十四弦晦。居府者三之一,而水陆舟马周历乎澧峡、归、鼎五州七县者反居三之二焉。其于江山之清驶奇峭,人才之标特秀异,实若富于心中。”在《圣元宁国路总管府兴造记》中,他又说:“燧思士生文轨混同之时,亦千载之旷遇,江山之形胜,风土之微恶,民俗之浇淳,必一就观。”姚燧一生南北迁徙数次,足迹几遍中国。今天可以考知的有长沙、武昌、龙兴、九江、彭蠡、铜陵、湖口、岳阳、金陵、杭州、旌德、江州、会稽、吴城、扬州等地,其中武昌、龙兴、吴城等地他都到过多次。秀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不但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也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品格。在游历中,姚燧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使他的散曲小令带上了民间色彩。2 A- }2 W: {+ P- `# U& {! W) P
    2 ?: K) {. `1 e, z" q5 A
姚燧出身名门,师从硕儒,这种环境再加上天性和才气,使得他恃才放旷,颇为自傲,养成了豪迈耿直的个性。他推崇唐代“名满天下,英风豪气人莫能比”的大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元史》记他“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q3 y+ M+ R4 z' R. q" i
   * P0 {$ q4 N+ V# M
元代前期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用财货结交朝臣,许多大臣都为之所动。至大年间,姚燧做了翰林学士承旨,名倾京师,当时的文人名宦多以求文为事,“其不得者,每为愧耻。”附庸风雅的沈阳王父子于是也向姚燧求为诗文,并赠送财宝。姚燧鄙视当时朝臣的贪婪失志,也看不起沈阳王父子唯事货赂的行径,没有答应。这最终导致朝廷降旨,他才勉强作文应付。沈阳王父子得文后十分高兴,当即赠送币帛、金玉、名画,多至五十筐。姚燧平素非常喜爱搜集古玩名画,但是这次他却立即将其分给了属官、吏胥和侍从,留下金银送给翰林院做费用,自己丝毫不取。有人不解,他说:“彼藩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充分反映了一个大国朝臣的器识和风度。后世修史者称赞他“器识豪迈过人”。   % ?; f  m1 D7 `% i' F* m

  n9 {5 H7 q7 |9 M, K0 z为了统治需要,蒙古贵族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优礼政策。元初,佛道二教都相当盛行。当时北方的寺院道观鳞次栉比,门派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各个派系都出现了许多名声远播的大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姚燧既负一世之名,自然免不了奉命为佛寺撰写碑记,但是他却往往在文中公开声明自己是儒者,撰写碑文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燧学儒者,未尝知为佛氏之言”,“燧性颛蒙,于周孔书,童而习之,白首不知其源,矧于佛书?未尝一望其涂涯,岂敢妄为曰知?然以压于储皇之命,不敢礼辞,故惟即夫赐田以言。”自觉地与佛学划清界限。不仅如此,他还借此机会批评元代佛教泛滥、寺院林立、僧徒众多的状况,如《重建南泉山大慈化寺碑》、《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等,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终于,在他七十四岁那年发生了“磨平淮碑”事件。这一年,他奉元武宗之命撰写了《崇恩福元寺碑》,文中有“祝发与前圣往矣,于佛焉依”等语。当时的一些僧人认为“祝发”是谩骂出家人,“焉”是疑问词,表示否定,他们对这非常恼火,把它诉诸太后。这件事后来经李宗师等据理力争才免于追究,但还是磨平碑文,转由他人别撰。位至光显而依旧个性耿直,刚烈不屈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不见容于朝是必然的。恐怕这也是他每每任职不久就辞职的原因之一。   
: v* ]. y) r, O, `
6 f, D3 [! N$ W# ?0 n1 S5 s% O做为一代文豪,与元代社会风尚相合,姚燧的性格又具有风流洒脱的一面。宴席之上,酒酣神爽,赋诗酬文,他都表现得颇为豪放洒脱,流露出风流疏宕的个性。受世俗放荡风气的影响,姚燧也时常出入秦楼楚馆,有过一段狎妓生活。从今存资料看,与姚燧交往的大多是色艺双全的名妓。《青楼集》里就载有他和阎复等人常于“能诗词,善谐笑,名重京师”的乐妓张怡云的海子家中小酌、弹饮的佚闻。而今存作品中,这方面的记载也有不少,词〔浪淘沙〕《赠重阳奴》和散曲〔越调〕《凭阑人》等就是代表。姚燧身居高位,在与同僚们宴饮时,自然也不乏歌妓侑酒的场面。在一些诗词中,他也写到这一点,表现了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在与歌妓的交往中,姚燧同情她们,尊重她们,理解其不幸的处境,也为她们鸣不平。他在大都任翰林学士承旨时,偶于宴席中,遇到一位秀丽娴雅的歌妓,微操南音。姚燧把她招到席前,问之再三,终于得知她是宋儒真德秀的后人,因父亲官微禄薄无法偿还公债而被卖入娼家,于是他派人请求丞相为之落籍。事后又把她以女儿的身份许配给他熟悉的一名史官。这件事在京师被人传为盛事,嘉兴县阙为此曾赋诗三百余言。《辍耕录》以“玉堂嫁妓”为名完整地记载了此事。% V3 Y4 J8 `6 `, `
9 B- j, G2 S8 d* @) J
一代文豪 文学成就( n- \* }  u; J2 n

9 m' Q- l7 [4 A! z2 ?7 b6 v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这个刊本到明代末期已经十分罕见了。当时的胡震亨曾颇费周折地四处搜寻,但是却一无所获。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元刊本篇目为少。从今存作品可知,他视野开阔,四书五经,韩柳欧苏,史传百家,他都潜心研习。刻苦的学习,广泛的阅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 B) W" w$ U1 h5 X8 ~: K
  @) }% H4 t7 n" |; M
姚燧以散文创作著称,这些创作大致可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二者在总体上有一致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文章气势的刚劲雄豪,如《卢威仲文集序》中对卢威仲的叙述就很有代表性:“甲辰一疏,夺权臣而褫其气,蚕织而蟹匡,范冠而蝉緌。夸者知往之不可恃,悖者知礼之不可失,其有功于名谊如此。垂绅学馆之际,是非必陈,邪正必辨。阙政无能言而言之者,必威仲也;巨憸无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射精而猿号,鉴明而尘至,威仲于是不见容于表著之底矣。”这段文字写来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这方面的风格。  
" U+ G# a  b2 ?/ Q" u5 }, o; o2 X& f
无疑,姚燧文章的这种风格和他的豪迈耿直、风流洒脱的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姚燧古文创作宗法韩愈、司马迁,主张文气论。在《冯氏三世遗文序》中,他说:“夫人之言为声,声源于气。中顺之气劲,故其辞简洁而峻清;右部之气和,故其辞温厚而优柔;通议之气粹而正,故其言诞布除拜,吟情托物,诛奸彰善者,划戛陈言,一以经史为师,淡丽而不谀,奥雅而雄深,多体而不穷,视金诸作最为高古,信一代文章之宗也。”姚燧这里的气和曹丕的“气”很接近,指人的禀赋,表现为作者的气质、性情和才调等个性因素,由于作者个性的不同而在文章中形成不同风格。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理论的指导,才使得他在文学创作时,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个性意识,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情怀。   
0 z3 M" {4 X2 j( s6 K% b- k; Z- U1 t; g: L1 J6 ^* x, s
姚燧文章的这些风格适应了元初文学发展的需要,与当时文坛上占有很大势力的元好问的弟子阎、徐、李、孟等的宗宋尚苏的文风不同,相对于他们滑易骫骳的文风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时代意义,因此很受时人的喜爱。张养浩、吴善在为他文集写的序中就主要表现了对他这方面的推崇。在《桂隐文集序》中,虞集也赞叹地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深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其为言不尽同于古人,而伉健雄伟,何可及也?”对他文章气势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元史》本传对他文章的评价也主要是着眼于他的这一方面。   
5 w* e9 q$ u! A% E9 }
2 h) d# t0 ~( Q2 W; S姚燧文章还以语言的古雅深邃著称,而这也和他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他的这种个性使他在宗宋派流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开始文学创作时能顶着周围的压力,面对当时人“不余知”的现实,迎头而上,主张师法古人,为文崇尚高古、格古,致力于文风的改革和创新,用功甚勤,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语言风格,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在他晚年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3 \' j6 A6 ]& t' G9 ~9 @  6 \6 D5 i/ }8 s5 o* a
此外,姚燧文章还有一些个性的和特殊的表现。他的不少碑志文刻画清晰、形象生动,具有传记文学的特色;而序记文则多数写得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更富有文学性。   
) R3 g) B4 `9 f5 r# a! d  ]2 A# N! u; x" F  j6 _
今存姚燧诗有147首,既有古诗也有律诗,尤以古诗成就为高。《清明日陪诗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写得颇有气势,可见他在古诗方面也受到韩愈的影响。《京师病中》六首则写得感情浓郁,深挚委婉,是元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 S8 Z, y4 u: k6 |7 C' j+ P4 Q4 c5 \# }3 N% b, \0 o' K
姚燧词有47阙,也成就不菲。〔石州慢〕(失题)和〔贺新郎〕(失题)是他词风偏于豪放的代表。此外,他也有委婉别致的作品,如〔虞美人〕《玉梳赠内子》等。   
2 U/ {. c" t  ~/ f$ e# g' c0 ~' d; l# X( m$ H
在这里着重要提的还有他的散曲。姚燧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韵》曾把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之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姚燧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反映着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可以其一组〔越调〕《凭阑人》小令为代表,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最为人熟悉的小令莫过于〔越调〕《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 v4 ~9 f5 ]# j9 d. F  K8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5:54:51 | 只看该作者
姚燧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 ...: \4 V% {9 w" \$ l. x+ R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6-17 15:54
; o0 k! l# T2 q) f, ]5 c
3 r- @! ~' b* N) K

' S. V$ b0 B2 f1 o. }* _9 M    文学巨匠 姚燧曲选* K& [) b$ g4 v2 u) _: [' Z" z% e

8 g3 d$ z8 a8 L$ X小 令  
' z  q: h% \; G  X/ l【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鱼有剩和烟旋煮,酒无多带月须沽。盘中物,山肴野蔌,且尽葫芦。

! \3 W$ c* d  m' B5 v6 ] , \! x. O& N7 v6 X0 C" N
【中吕】普天乐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5 m4 r" d6 [+ P, }( v! T6 h7 U# W
: i: @' t2 t( \: C) ]
【中吕】醉高歌 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2 J- D) y- Q; u- l9 x, V& ?: Z

. i) d6 Y6 Q5 k【中吕】阳春曲  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  石榴子露颜回齿,菡萏花含月女姿。不知张敞画眉时,甚意思,墨点了那些儿。  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山河判断笔尖头,得志秋,分破帝王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 Z9 R* h! I2 h, I" B! J0 I) e# j% {4 {' a3 g# p& ?1 z: q
【越调】凭阑人  博带峨冠年少郎,高髻云鬟窈窕娘。我文章你艳妆,你一斤咱十六两。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织就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梦儿里休呵,觉来时愁越多。  宫髻高盘铺绿云,仙袂轻飘兰麝薰。粉香罗帕新,未曾淹泪痕。  羞对鸾台梳绿云,两叶春山眉黛颦。强将脂粉匀,几回填泪痕。  寄与多情王子高,今夜佳期休误了。等夫人熟睡着,悄声儿窗外敲。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5 v9 v% s9 p1 j: C1 k$ {【双调】蟾宫曲  博山铜细袅香风,两行纱笼,烛影摇红。翠袖殷勤捧金钟,半露春葱。唱好是会受用文章巨公,绮罗丛醉眼朦胧。夜宴将终,十二帘栊,月转梧桐。 / v% z( f0 A* B- B, D/ M
【双调】寿阳曲  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χ。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红颜褪,绿鬓凋,酒席上渐疏了欢笑。风流近来都忘了,谁信道也曾年少?  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咏李白  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御调羹就飧不谢。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5 c2 ]8 o+ z8 m% e5 l: D2 X
, J9 V0 F2 h: y7 G; {
【双调】拨不断 四景  草萋萋,日迟迟,王孙士女春游戏。宫殿风微燕雀飞,池塘沙暖鸳鸯睡,正值着养花天气。  芰荷香,露华凉,若耶溪上莲舟放。岸上谁家白面郎,舟中越女红裙唱,逞娇羞模样。  楚天秋,好追游,龙山风物全依旧。破帽多情却恋头,白衣有意能携酒,好风流重九。  雪漫漫,拥蓝关,长安远客心偏惮。瀹玉瓯中冰雪寒,销金帐里羊羔镟,这两般任拣。 
# _4 o* g/ N; U* U
1 o1 d& E9 e3 _% B( E% `( F* y9 ?【正宫】黑漆弩  吴王寿席上赋。丁亥中秋遐观堂对月,客有歌《黑漆弩》者,余嫌其与月不相涉,故改赋呈雪崖使君。  青冥风露乘鸾女,似怪我白发如许。问?娥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 Z8 |/ e5 x- z) g- W4 ?+ ?
9 S5 T/ Y# f) \9 N( A【幺】笑停云老子人豪,过信少陵诗语。更何消斫桂婆婆,早已有吴刚挥斧。! N; e. A# T" d9 R- C3 f8 J* L2 O; G

3 R7 _( V5 X" V# |5 ^9 u7 j! B5 D# {* N5 Z9 J* U4 `" Y* \
套 数 
' ?% G% N& m# s3 o  {【双调】新水令 冬怨  梅花一夜漏春工,隔纱窗暗香时送。篆消金睡鸭,帘卷绣蟠龙。去凤声中,又题觉半衾梦。 
& [) j  c2 x9 l0 `  s  V0 M2 Z
9 T0 f7 ?8 @2 j4 Z
【驻马听】心事匆匆,斜倚云屏愁万钟。襟怀冗冗,半欹鸳枕恨千重。金钗剪烛晓犹红,胆瓶盛水寒偏冻。冷清清,掩流苏帐暖和谁共? 
( B! l1 J; v& r/ M) t
- R6 D& z; V) q$ Q* I* S【乔牌儿】闷怀双泪涌,恨锁两眉纵。自从执手河梁送,离愁天地永。 0 U) y8 i' v/ [

: `- |; ]8 }3 N+ K, Q【雁儿落】琴闲吴爨桐,箫歇秦台风。歌停天上谣,曲罢江南弄。* g- M3 s/ t+ j; r% h, H$ s
 
8 S% b3 @; k' l4 L2 C* a【得胜令】书信寄封封,烟水隔重重。夜月巴陵下,秋风渭水东。相逢,枕上欢娱梦。飘蓬,天涯怅望中。 

: ~7 V. h) E3 x. q# Y$ s+ Y
! l2 u5 n' w* P' W. G) s【沽美酒】龙涛倾白玉钟,羊羔泛紫金觥,兽炭添煤火正红。业身躯自拥,听门外雪花风。 : G3 z" o) g) n* x+ |

8 @+ B0 _' M/ Y& Z1 C3 x【太平令】悔当日东墙窥宋,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想这厮指空、话空、脱空,巧舌头将人搬弄。 9 o) ^9 y6 p6 F3 w, \
) L2 {( b4 ^: g
【水仙子】朔风掀倒楚王宫,冻雨埋藏神女峰,雪雹打碎桃源洞。冷丁丁总是空,簌湘帘翠霭重重。写幽恨题残春扇,敲郁闷听绝暮钟,数归期曲损春葱。 2 q7 r' `! @( T2 |& I3 l
 
6 [: V8 b% ~- |6 F  N【折桂令】数归期曲损春葱,鱼深潜鸭头绿寒波,雁唳残羊角转旋风。碎寒金照腕徒黄,收香鸟藏烟近黑,守宫砂点臂犹红。雪一番、霰一阵时间骤拥,云一携、雨一握何处行踪。途路西东,烟雾溟?,魂也难通,梦也难通! 
+ r/ r: a, i% A# J' j1 q8 R% Y- D

( {. o% T: K4 M1 I) {【尾声】这冤仇怀恨千钧重,见时节心头气拥。想盼的我肠断眼睛儿穿,直掴的他腮颊脸儿肿!
( X' c5 K/ K; ~7 J% e" A0 j$ ^! S/ C- U7 y; U
才子文人 人物轶事
: `' L- ^. S+ t/ A
& X4 l1 s! }! R5 a- U姚燧先生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时,有一天,御史大夫忽然问他:“ 我们皇上因为你贤能,所以提拔你为高官、充当皇上的耳目。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了,还没有听你说过一句兴利除害的话,只是忙着荐举人才,这为什么?”先生回答说:“我已荐举了一百多人,他们都是治国的干才,无论在中央和地方,都能对皇上治理国家大有帮助,这样,我对皇上的报效可算尽了心力,为什么非要烦细地说些兴利除害的话,才算尽到监察御史的责任呢?”御史大夫说:“真是宰相的器度啊!”叹赏了好久。

姚燧《牧奄集》.png (28.36 KB, 下载次数: 115)

姚燧《牧奄集》.png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3-6-17 16:3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6-17 16:40 编辑 3 w2 C( M2 g7 j5 G

3 r) E) N5 p4 _+ y  B7 F" Q回复 2# 姚尚明 7 H5 N1 P- p' A; U1 u; ?# }( C
今年是姚燧逝世700周年,可是却只能从史料上看到燧公的墓碑了,作为姚姓后裔,我们该作何感想呢?* {( z1 c5 B9 `/ \4 q  z$ O( W( K' |

6 S% j5 _; h; d# G: L
+ I  u$ D) E) p5 f, V  w5 b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3-6-17 16:59:29 | 只看该作者
姚燧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 ...' ^" V+ r+ s, Q$ l  j) t4 F; h
姚尚明 发表于 2013-6-17 15:54
5 \8 P' q# A/ ?1 q1 i1 h3 D) E
5 M: H, y9 P) O8 @1 Q2 C
1 H3 C0 w0 N! m5 u. v
图片上的书法很漂亮!:victory:! O( Y) t0 q; @/ ]0 k# N+ T* b
/ o& y; I4 I) w1 G* H3 P
落款是“大海”,不知这位书法家是不是咱姚家人?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7:08:59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希望能引起宗亲及社会各界关注。

签到天数: 3925 天

连续签到: 87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发表于 2013-6-18 09:43:02 | 只看该作者
怀念先祖。振兴姚氏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6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