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湘夫人人称问题之我见(节选) 张金煌 关于《湘君》与《湘夫人》的人称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说: 一是与诗题相反的第一人称说。即《湘君》以湘夫人为第一人称,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思恋;《湘夫人》则以湘君为第一人称,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恋。此论又可分为两说:一是这种第一人称自始至终,一以贯之,文怀沙主此说;一是稍有变通,如马茂元认为《湘君》“通篇到底都是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语气”,但其中“驾飞龙兮北征”六句,则“是湘夫人的想象之词,她幻想湘君也可能前来和她相会。湘君从九疑溯(疑为“顺”之误)湘水北行,故云‘北征’”。 二是与诗题相一致的第一人称说,即《湘君》以湘君、《湘夫人》以湘夫人为第一人称,分别表现他们对对方的思恋。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和刘逸生主编、王涛选注的《屈原赋选》均主此说。但他们又都认为《湘夫人》开头的“帝子降兮北渚”四句并非湘夫人的叙述语言:前者称之为“散叙”,后者称之为“破题的引子”。虽未明确界定为第三人称,似乎都主张该篇从第五句“登白兮骋望”起才转入第一人称。 三是对歌说。陆侃如等谓《湘君》、《湘夫人》均为男巫、女巫分别扮湘君、湘夫人,“二巫互相酬答,边歌边舞。在男女对唱中,体现了湘君与湘夫人互相思慕的心绪”,但《湘君》“侧重于抒发湘夫人等待湘君不来而产生的思恋情绪”,《湘夫人》则“侧重写湘君思念湘夫人的心情”。郭沫若的《屈赋今译》中的《湘君》、《湘夫人》的译文也用对歌式。但陆、郭译文的男女唱段的划分大异,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在郭氏的译文中,湘君、湘夫人均为女性,表明他沿袭韩愈的“湘君为娥皇、湘夫人为女英”之说。两诗首句的“君”和“帝子”,郭氏均译为“你们”,指称娥皇和女英,而两诗开头领唱的“翁”自然是帝舜了。此说,今之学者多持否定态度。马茂元的《楚辞选》中有很精当的分析,兹不赘述。 我们知道,湘君与湘夫人为湘水的配偶神,原与帝舜、二妃本事无涉;显然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附丽了帝舜和他的妃子娥皇、女英的传说故事。据《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裴骃《集解》:“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水经注·湘水》:“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张华《博物志》卷六:“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荆州图语》曰:湘君所游,故曰君山。”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帝舜南巡时,“三妃未之从也”,后二妃追随南征,至洞庭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水以殉情。当地人民遂葬二妃于君山,而湘君则时来此神游,以幽会湘夫人。这样,便丰富了湘水配偶神的故事情节。帝舜与二妃生离死别的故事,使得这个神话更具有人情味,大大增强了湘水配偶神相互思恋而会面无缘的悲剧色彩。人民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用自己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湘君、湘夫人的形象,因而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同时,屈原在加工改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不加添一些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因此,我们在分析《湘君》、《湘夫人》时,既不能脱离帝舜与二妃的本事,又不可完全拘泥于此而束缚了我们的思路和想象。如果我们完全囿于帝舜与二妃本事,有些地方便无法解释。如帝舜与二妃本已是生儿育女的夫妻,而《湘君》、《湘夫人》写的却是一对配偶神的热烈而执著的恋情,这就与本事不合。而且二妃以父命妻舜,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恋爱的过程。其实,《湘君》、《湘夫人》不过是被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的古代楚国青年男女的恋歌。因为归根结蒂,一切神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任何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当地人民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折射。认识了这一点,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神,虽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总有合乎情理、合乎生活逻辑的踪迹可寻。根据上面引证的典籍史料,舜死于苍梧,莽于九疑。二妃死于湘水,葬于君山。这是确定无疑的,已为历来论者所公认。作为湘水男神的湘君住于九疑山上,作为湘水女神的湘夫人住于洞庭之君山,即诗中之“中洲”,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九疑山是湘水的源头。湘水由南向北,注入洞庭湖。君山即处于洞庭之中。作为湘水配偶神的湘君与湘夫人,一在湘水的源头,一在湘水的尽头。既与帝舜、二妃本事大体符合,又与山川自然形势相一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模仿古代民歌写的这首著名的《卜算子》,正表现了这样一对分居江之两地的青年男女的思恋之情。据此,“蹇谁留兮中洲”的是湘夫人而不是湘君,“驾飞龙兮北征”的是湘君而不是湘夫人,便是既合乎情理又合乎生活逻辑的了。而在《湘夫人》中,湘夫人在水之“中洲”营造了芳洁之室准备迎候湘君时,“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把前来幽会湘夫人的湘君接回九疑山去,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湘君与湘夫人的居所和行踪本是很清楚的,一点也不神秘。只要我们以湘君为第一人称来理解《湘君》,以湘夫人为第一人称来理解《湘夫人》,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了。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 |5 \: }, O5 B2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