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文化之探讨 饶彦夫 一、感言 中华民族雄踞东亚,占尽天时地利,物产丰饶;如无战乱频仍,实无敌于天下。惜教育失调,众说纷纭未已,民无所从,形成思想各异。自残唐以降,更为紊乱,上下交征。所谓“久合必分,久分必治”的意念,已为国人无以为解之疑云!尤其处于君权独夫统治天下,国人则引颈渴望“圣人出,则黄河清”的消极心态,殊不知上古之治,全赖“仁者无敌于天下”之大经大本。二帝三王之治,无非持诚敬事,一心为民。而治民之道,就在“精一执中”四要之间。 揆诸宋代之失,明末之亡,以及我国近百年来所遭受之侵凌和国耻……血迹斑斑的史实,可说罄竹难书。国人所遭受之荼毒,除所见到的部分史载之外,尚有若干不为后人知的惨剧,亦非笔墨文字所能描述者,无如民间之悲惨,除幸存者略知一二,大多埋没冤沉,毫无残迹可寻。这一悲惨历史,诚如《红楼梦》里探春所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所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吾人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已往所遭遇的:不论两宋之灭、两明之亡、外寇入侵、所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以及时至当前两岸之对峙等事实,是不是“自杀自灭”呢!国人真诚谋求“长治久安”之道,就必须谨记并恪遵先圣先贤之训。沉思孟子所言:“……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如果国人能从历史教训中,学习克己自制,相忍为国,必须心存以“仁”的德行,多为渴望安定的全民着想!当前的领导者的求治心态,可能是正当的,但做法实在值得再经思考;尤应重视这个“察”字。 今日主办单位设定舜文化之探讨,就一定有它的意义。无非为了复兴固有的优秀文化,借以弘扬,传诸后世,抑或借此以忠告两岸的领导阶层,并能传播全球,共同趋向“大同之治”的理想世界。唯愿以上三个愿望,能统合这次研讨会,目标逐一实现,为世界和平奠基,展现中华文化的伟大成果! 二、帝舜概略 帝舜的历史,以《虞书·舜典》为宗,以《史记》为辅,再采诸子之散记文字充实之,却仍乏较详而成系列之资料可据。本文只是以所见及者,择其要予以撰述,仅供参考。 帝舜,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帝尧二十一年甲子(前2337),月日不详。其出生地,亦有不同的记载和考据。 (一)孟子:“舜生于诸冯……”所指“诸冯”,就是诸邑,即陕州河北县之虞山,又称吴山。而吴山位于山西省安邑县之东南,中条山脉之支系,亦名吴岳或虞坂、吴坂、盐坂等名称。可是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不免令人心存疑惑,既云“陕晋”之域,应非“东夷之人”。 (二)或曰:“舜生于越州”(浙江余姚县)之虞丘。如果以此说为据,就近“东夷之人也”的说法。 (三)《孝经·援神契》所云:“舜生于姚圩。”但姚圩位于山东省濮县之南,即姚圩所在地。 (四)《史记》云:“……舜,冀州之人也。”冀州乃蒲州,蒲坂城中有舜庙、二妃坛。 以上四种说法,不能确定何者可据。 继孟子之言曰:“……迁于负夏……”负夏乃负瑕之地,位于山东濮县之南。此说与《孝经·援神契》之“舜生于姚圩”的记载乃同一县址。据此,就没有孟子所言“……迁于负夏……”之实!不过舜因曲尽孝道名播四岳(诸侯泛称),并推荐他给帝尧,年方二十岁。尧经十余年之观其行,于帝尧五十一年甲午(前2307),即征庸(召)舜任职,以及举舜相尧,罪四凶,考察山川民情的工作,到处奔波,就不止“迁于负夏”一处,因此全国四岳,都出现了舜的踪迹(详后析论)。帝舜迁移各地,乃必然之举,毋庸申论。 再续孟子之言曰:“……卒于鸣条。”所指鸣条,位于山西省安邑县北,有鸣条冈,又名高侯原。 以舜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南巡)乃死。”以蔡沈注释《书经·虞书·舜典》,仍依司马迁《史记》所云:“……舜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以上孟、司马之言,两者均应有所据。而司马氏自述曾说“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经实地考证:唯今湖南零陵九疑山有舜冢。可是国人抱持“落叶归根”的乡土之情,为尊崇贤者,亦有“身冢”及“衣冠冢”的习俗,但求诸典籍不见鸣条冈舜墓之记载。舜陵所在,明矣。 三、帝舜家庭背景 帝舜乃黄帝八世后裔,颛顼之六世孙,出身于农家,少时丧母(名握登)。父时称瞽瞍而不名。但瞽叟是盲?抑或“欠明”(闽语)?因为真盲与不辨善恶之“欠明”,其义大有区别,唯无史可据,自尧帝时,即以瞽叟二字名之。续弦某女为妇(舜之后母),生象。舜成长于“父顽母嚚弟傲”的家庭中,唯舜曲尽孝道,感动四岳而入尧心,遂以“娥皇、女英”二女嫔于虞(帝舜),以试其内在的真诚。瞽叟父子(包括后母),时谋杀舜,致舜常避于“畎亩”之间,即田边溪流之处。其间最恶毒的两件事,一为命舜治廪(仓库),即纵火焚仓,幸有娥皇、女英之策,事先要舜以笠为翅而腾逃。再次命舜掘井,二女授意舜通隧道,避免了瞽叟父子(象)掩土活埋之灾!唯舜都能以和睦不计较其恶。即帝位后,封象于有庳(有卑、有鼻),即湖南零陵县东约五里之庳墟。唯舜有一不肖子名商均,实美中不足。舜之事功,得力二妃(娥皇、女英)之助,应是不可否认。舜南巡崩,随后二妃薨,葬于衡山(详《史记》)。舜有此伟大的贤妃,留给妇女同胞不朽的懿德,令人景仰不忘! 四、帝舜内在修养与事功 帝舜得到帝尧的信任,绝非偶然或侥幸而有之;他是经历了不可胜数的磨炼和牺牲痛苦之必然。他以能忍辱而曲尽孝道于“力行”,年届20(前2317)甲申年,经四岳诸侯一再推荐于帝尧,“尧曰:吾其试哉!” 于是帝尧先将娥皇、女英(女堂、女郾)二女嫔(嫁)于虞舜于妫(沩)汭(河东虞县晋陕边界),观察帝舜的内在修为,同时选派十人跟随,一同起居生活,借以考察帝舜之外在举止。经过十余年(前2317—前2307)之考核,始于帝尧五十一年甲午(前2307)征召帝舜试行见习(征庸),担任“慎和五典”(试用司徒)。经过试用有成,始正式编入百官之列。四岳诸侯以及远方之宾,一致敬重舜之为人处世。帝尧遣舜考察山川,担任治水工程,“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深得帝尧之信赖,于帝尧七十年癸丑(前2288)始举舜为相,委以国政重任。舜即除四凶,史称“流四凶族”: (一)流放()兜——浑敦——于崇山(南方荒岛)。 (二)流放共工——穷奇——于幽陵(北方檀州荒野)。 (三)殛鲧——梼杌——于羽山(江苏省赣榆县西南,与山东省郯城县接界;《环宇记》云:“山东省蓬莱县东南之羽山,为殛鲧之处”,以《环宇记》较为可信)。 (四)流放三苗——饕餮——投诸四裔;或曰“三危”所指“三苗、三危……”等族名及地址,史载纷纭。一说敦煌区域;二说西藏山区;三说湘、鄂、浙、赣、川、滇、黔、两广之边陲岭域。唯第三说之川、黔、滇、湘、鄂、赣以及两广之山区,有苗岭、苗裔的存在事实;也可能是以后为生活四处迁徙,散布各省边陲,应是必然的发展。舜之“流放三凶并殛鲧”的措施,就是扫除“恶霸、土豪和劣绅”为国为民除害的善政,达成帝尧所切盼的理想!因为“四恶之害”,古今皆然,今之“官商勾结、黑道横行、贪渎营私”等恶劣罪行,阻滞国家之发展,莫此为甚!切望执政者戒之、勉之进而笃行之! 帝舜历经如此的磨炼,帝尧“乃知舜足以授天下”,尧老(年迈),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命舜全权摄行帝职。时为帝尧七十三年丙辰(前2285),舜年已53岁,舜即命禹全力治水而有成。摄政八年,帝尧崩殂于成阳(山东省濮阳东南)。史记尧崩于辛巳118岁,大事年表则载为癸未(前2258),相距二年,其间相隔尚有“壬午岁”(前2257),即“辛巳、壬午、癸未”三年;可能是治史者推算之误差,尧并非因公殉职,而是旅游成阳,中途崩殂。 帝尧崩殂,三年丧,舜让丹朱于南河之南(尧都之南)。唯诸侯朝觐、讴歌、狱讼等大政,不至丹朱,而倾向虞舜,由此可见舜深得民心,获得全民拥戴。 帝舜受禅即位之后,建立设官分职的制度,征询四岳,选拔人才,惩办无能腐化的官吏。任用鲧之子禹为司空治理洪水以防灾。任用弃为后稷,掌管农业。任用契为司徒,主持教育。任用皋陶为士,掌管司法和军事,制订五刑。任用共工掌管建设。任用益为虞,治理山川河泽,职司渔猎。任用伯夷为秩宗,掌管礼仪祭祀。任用夔为典乐,掌管诗歌音乐。任用龙为纳言,传达帝之诏命,兼接待远宾。以上已有几种官职,禹总揽国政为首揆,为行政最高长官。这个分工的中央政府,都发挥了功能,其中首推禹之治水,次为皋陶订五刑、契制订五教。这五刑、五教均为后世之张本。所谓五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已成为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石。舜都在蒲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近汾水、黄河。舜崩,禅位于禹。这种禅让帝位之政治美德,留给儒家向往而时歌颂。 五、结语 以上论述尧舜之治,多少有些神话,可信度仍有疑问。但是在尧、舜时代,已有了三百六十六天的年历,以闰月调和岁差。天象方面,已订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在四千多年以前,竟然有如此进步的历法,引起了中外史学家、天文家、历算学家的惊讶和热烈的讨论。这应是一份珍贵的贡献! 黄帝以迄尧、舜、禹之上古时代,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末叶相当同一时期,无论政治和教化,都有了轮廓。因资料不全,缺乏系统,加之治史者说法不一,我们研究或探讨远古史,多少存着遥不可及的心态,摸不着天际之感!唯一可信者,从文化观点而言,我们中华民族应是黄帝的后裔毋庸质疑! 关于帝舜的史迹,除上述片段记述之外,留给后世传颂者,有下列诸书的记载: (一)《论语》从“雍也第二十八章”起,至“尧曰第一章”止,计七次(详《四书》,不赘)。 (二)《大学》第九章一次。 (三)《中庸》第六章起,至第三十章止,计三次。 (四)孟子“言必称尧舜”,所以孟子引述尧、舜的史迹最多,涉猎亦最广。计: 1.《公孙丑》上下篇三次。 2.《滕文公》上下篇三次。 3.《离娄》上下篇七次。 4.《万章》上下篇十次。 5.《告子》上下篇六次。 6.《尽心》上下篇九次。 7.《孝经》圣治章第九,一次;感应章第十六,一次。 8.《庄子》天地篇、天运篇、徐无鬼篇各一次,约三次以上(未作统计)。 从上述记载舜之史迹,本人最谨者记有四: 1.《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智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掌握过与不及之首尾两端)用其中(正道的精密度)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尤其这个“察”字,是多么的难得!) 2.《中庸》第十七章:“子曰:舜其大孝也欤!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种修身克己的道德,令人仰慕不已!) 3.《孟子·滕文公上》第一章:“……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颜渊曰:舜何人也。予(泛指我们,非颜子自称)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颜子勉励后世效法圣贤之心,是何等的期盼!) 4.《孟子·离娄上》第三章:“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总言之:先圣先贤的至善哲理,传播于世,何止千言万语。归纳起来,无非追求先王之道,也就是“不偏之中”的“正道”,和“不易之庸”的“定理”。至圣孔子一再感叹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民鲜能久矣!”何以故?《大禹谟》警示云:由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致。吾人如何追求呢?继之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教育达成!宋儒程颐先生释义中庸之理,最为简明:“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演绎)之则弥六合,卷(归纳)之则藏于密。”(精密度;当前已经由“中子”进入“顶夸克”的精密时代了)要追求且实践“中庸正道定理”的先圣榜样,必须如先圣颜子的坚持。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中的正道)。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坚持‘定理’不易的‘庸’)。”实践的决心,必须秉持“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离)也!”(详《中庸》第八章第九章)。国人为了追求中华民族兴盛,国家统一富强康乐,进而引导“世界大同”,就应怀抱一个“诚”的心于内,贯彻一个“仁”(而亲仁)的实践于外。这就全看我们中华民族“行”还是“不行”而定!曾子诠释大学“齐、治”之理,引述《康诰》有云:“……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因此,国人一定要“行”!本文结语,乏善可陈,只好再一次引述复圣颜子期勉国人之言曰:“舜何人也,予(我们)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谨此结束,敬请不吝赐教,并衷诚地祝福大会成功,各位健康顺遂。 (选自《舜德千秋》,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 x1 V, [ i K/ r- n"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