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论明德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3 00:2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略论明德
姚恩健
伟哉,尚矣,圣祖舜帝之明德!
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可见虞舜具备“明德”条件方被推荐。他在“三十征庸”前,道德修养已达至高境界,闻名遐迩。从辅佐尧帝、摄天子之政至御极为帝,其德操日臻完美。故太史公在《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断然论定: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这是一句简洁明晰、铿锵有力、毫不含糊的判断句,也是对虞帝德绩的公允评价。这俨然是一道永恒的伦理命题。
明德,指完美的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表达完美的德性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个概念不是司马迁首创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于《尚书》、《礼记》。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之于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谓发扬光大。汉郑玄注:“谓显明其至德也。”
明王守仁把“明德”解释为“良知”,认为“明明德”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依此,王提出“知行合一”“不假外求”说,以阐发其道德修身论。这诚然不失为一种颇有见地的诠释。
舜帝最重视节操德行,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墨客颂扬。他的明德,四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目标、道德教育榜样。根据经史记载与论述,舜帝明德内涵极为精深博大,“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笔者自知谫陋,固难详陈,谨撮要列举十三点,聊以说明:
1.“以孝烝烝,不格奸”“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夔夔唯谨”,“大孝”之典范,人伦之大本。
2.居妫汭,“九男皆益笃”,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治家严格,“内行弥谨”。
3.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仁爱容人,甚孚众望。
4.负贩于顿丘、傅墟两地,历春过夏,不哄抬,不坑人,平抑市价,经商有仁,取财有义。
5.“行厚德,远佞人”,举用贤才,从谏如流。举“八元”,“使布五教”;举“八恺”,“以揆百事”;举二十二贤才,天下大治,“咸戴帝舜之功”,“舜德大明”。
6.“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开创中国官吏铨衡制度。
7.摄政时,流共工、放兜、迁三苗、殛鲧氏,“四罪而天下咸服”;有浑敦、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族,“天下恶之”而“尧未能去”,舜果断“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天下太平,“同心戴舜”。
8.“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服人以德,民族团结。
9.禅让帝位,出以公心,唯才是授。“舜子商均亦不肖”,“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
10.天赋“大智”,“烈风雷雨不迷”;秉性谦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为千古准绳。
11.“敬敷五教”,崇尚教化;“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傲”,奠定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
12.推行五刑、五服、五流、五度,恩威并施,宽猛相济,为中国法治鼻祖。
1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基础理论。
舜帝明德,指不胜屈。纵览舜帝从“微为庶人”到“征庸”、摄政、即真,盛世不衰,德配昊天,都是由于舜帝勤于修身、修德、修政;修身为修德,修德为修政,修政为惠民。我认为:这是圣祖舜帝明德的理论基础和仁政的逻辑过程。
舜帝明德,是通过自身修养、齐家、治国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对后世影响至深。这从中国诸多经史典籍对舜帝明德的描述、阐释中可以窥览洞悉。
《史记·夏本纪》记述禹秉承舜帝明德建立夏朝治理天下,自不必叨言。辅佐周武王克商得天下的周公姬旦所建立的敬德思想,就是继承、演绎了舜帝明德。《尚书·周书》记载甚详。《康诰》:“唯乃不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鳏寡,庸庸、祗祗、显民。”《多士》:“自成汤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多方》:“罔不明德慎罚。”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明德恤祀”,要求统治者一方面要施德政,尊老抚幼,恭谨勤俭;另一方面也要辅之以刑罚,以儆效尤,但以明德为主。这为后来儒家“德政”、“王道”开了先河。
到春秋时期,明德成为儒家伦理学说的主要纲领。《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谓之“三纲”。儒家又把《礼记·大学》中所列“八目”糅合起来,谓之“三纲八目”,组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主干,认为:要发扬明德,首先要穷究事理;穷究事理(格物),应致知;致知应备诚意;诚意源于正心;正心先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无论黎民百姓、圣贤天子都应将“三纲八目”作为立人、立身、立言、立业根本。这对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完善影响至深。
舜帝举用二十二贤才,全然是舜帝明德的表达与布施,舜帝举用“八元”践行“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八种美德;举用“八恺”践行“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八种美德。舜与禹、皋陶等商议治国方略,践行九德(宽而栗、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疆而义)。舜帝通过二十二贤才所表达、推行的道德修养、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想,扩大了儒家伦理学说的范畴和德目。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换言之,儒家伦理源于尧舜,儒家道德概念基于明德。“舜之为德,孝悌而已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之本为孝悌,孝悌源于虞舜之“大孝”。孔子学说是舜明德思想的最完美诠释和最完善发展。
《尚书》:“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五教、五品、五常。《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这五教,即五典,与《舜典》说的是同一个典故。儒家提出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德“温、良、恭、俭、让”,五常“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概念,哪一个不是从五典、五品、五教演绎、衍生的?孔子的“仁”为核心提出的一系列德目,如为人“恭、宽、信、敏、惠”,处世“孝悌、忠恕、智仁勇、中庸、义”,行政“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等,哪一个概念不是舜的五服、五刑、九德、三礼等发展而来的?
至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善恶观、墨家创始人墨翟的兼爱说,等等,何曾不是以明德为圭臬?限于篇幅,恕略。
舜帝明德,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产生极大的伦理效应。四千年来,它如同基因一样,伴随中华民族种的蕃衍,一代传一代,绵延不断。在神州,在世界汉文化地区,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与目标,何曾偏离舜帝所创立的明德轨迹?
即使在中国某个历史非常时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道德良心依然驱使人们呼唤:“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无论社会历史如何演进,无论市场经济怎么“全球化”,无论高科技攀登到哪一级巅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奉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都依然遵循舜帝所创立的明德理想与准绳。
“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人可以为禹”在未来高科技社会,人们将更精于“格物”、更勤于“致知”,因而势必造出许许多多符合明德理想的新世纪“圣贤”!
伟哉,尚矣,圣祖舜帝之明德!
(选自《舜德千秋》,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 [0 x" H/ U+ v) o) M) y,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25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