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7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瑶村-徽州古村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8 20: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震亭 于 2010-2-18 20:08 编辑
, d' Z5 Z  j3 t9 ~( z7 k
& x( r7 Z. S; G+ |4 R瑶村地处徽州区的东大门,与古城歙县交界。1987年撤地建市时,从歙县郑村镇划归徽州区岩寺镇管辖。
' N4 l* w, a$ A0 I5 @. G  瑶村座落在岩寺城东,慈张线和皖赣铁路穿村而过。全村由山上红、芭蕉坦、里光山、瑶村4个自然村组成。山上红自然村只有8户村民,在明朝嘉靖年间却出了一个洪状元。里光山自然村也只有10来户人家,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宰相坟”瑶村后面有一座山,叫“观音山”。山呈长方形,好象古徽州人家的上横头,观音山相当于条桌,瑶村村庄相当于八仙桌,里光山、山上红分别是左右两把交椅,芭蕉坦是八仙桌前的长凳子。公路、铁路就从“八仙桌”与“长凳子”的中间穿过。
7 j- n2 I3 s" |% S0 Y  瑶村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5公里,距黄山机场18公里,距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黄山风景区65公里。岩寺火车站设在该村村口,公路客运招手即停,交通极为方便。 # E  k6 ^. B: v& `
  “瑶村”以前称“姚村”,元末明初始建。该村以姚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85%。清朝光绪年间,山东及本县罗田方姓移民迁入。据说山东移来的方姓后裔,有个名叫方献南的人,在光绪年间考中“武举人”,在当地有一定名气。每每在家中座谈时,说到“姚”姓比“方”姓多,方献南心中颇为不快。凭着自己才识渊博,有意将“姚村”改成“瑶村”,无形中得了面子。久而久之,“瑶村”便流传开来,取代了“姚村”,并沿用至今。
* j5 m$ W; q, O0 y/ A/ Y  “宰相坟”实为宰相父亲的坟。民间说话简明扼要,把宰相父亲的坟,说成“宰相坟”。清朝乾隆年间歙县雄村的曹振镛(公元1755~1835),字俪笙,号怿嘉。受儒家传统教育,26岁考取进士,是经学家、大学士翁方纲的得意门生,言行举止不离训典。乾隆皇帝认为他很有乃父曹文埴的遗风,因而十分宠信,不断加官晋爵。后来,嘉庆皇帝在宫中设宴,命词臣们写诗作赋,曹振镛的诗得第一名,擢升为工部尚书,不久又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嘉庆皇帝出巡江南时,曹振镛以宰相的身份留守京城,总理政务,代君行使职权三个月。至今徽州民间还流传着“宰相代代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说明此人功名何其显赫!道光皇帝即位后,拜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并赐建府第,在内宫紫光阁挂他的画像,位列功臣之首。曹振镛的墓地在歙县、岩寺、休宁、黟县一带有好多处,但哪个墓是真,哪个墓为假,至今无人知晓。. s/ o; B" O" ?' j; Q" l+ m
  瑶村的“宰相坟”就是曹振镛父亲曹文埴之墓。曹文埴(公元1735~1798),字近薇,号竹虚,安徽歙县人,出生于盐商之家。曹文埴25岁便考中传胪,也就是第四名进士,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曹家顿时“门楣光大”。以后20多年,他一直在内廷为官,担任户部尚书。乾隆皇帝6次南巡,扬州是主要的落脚地,曹家又是扬州的大盐商,曹文埴因承办差务,熟悉漕运,深得朝廷信任。1773年,乾隆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任命亲王及大学士为总裁,曹文埴是总裁之一。1787年,曹文埴以母亲年老,上书乾隆皇帝,请求归养,获得恩准。嘉庆三年病死,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谥文敏。2 ]1 ^$ k2 i( h* M
  “宰相坟”参照南京明孝陵建造,占地3亩,规模略小。坟前有石人、石马。坟东侧有石人10个,个个形体高大,1丈有余,有文有武。坟西侧有石马10只,马高2米,长2.5米左右。左右两边遍植柏树。站在坟上可看见前面几万亩的开阔盆地,选址极佳。当年为建造“宰相坟”,在旁边取土,竟挖出一个当家塘来,能蓄水1万方以上,可见其规模之宏伟。曹氏后裔每年都要来挂钱烧纸。遗址至今依稀可辨。
: n: B% n: ^% d- N$ q0 S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瑶村紫金山不仅有龙,而且有财。传说岳飞(公元1126~1141)当年来徽州斩龙脉,到了瑶村,发现紫金山不同于一般的山,有一股龙气,但就是找不到龙脉。后来得知紫金山上埋有24把紫金椅,便四处寻找,想把紫金椅换成钱财用于抗金,但一直未能找到。龙脉却在歙县城东“问政山”找到了,于是就有了岳飞斩龙脉之传说。
/ y3 s' P, B3 m  “山上红”是瑶村最小的一个自然村,现有8户人家。村庄虽小,明嘉靖年间却出了一个洪姓状元,建有洪氏祠堂一座,木质二层牌坊一座,四脚石牌坊一座。几个建筑都相当宏伟,雕刻亦十分精堪。村庄四周全是竹子,远观近望,都只能看到竹林,只有进入“山上红”,才能见其“庐山真面”。村中房屋紧密,中间一口水塘,周围全是建筑,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0 B8 V( w) ~$ }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亦与瑶村有关。1941年1月7日,四川军阀、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在岩寺瑶村召开师以上军事会议,准备对泾县新四军进行袭击。145师主力集中太平以东靠拢茂林,144师从泾县章家渡向南进攻,与新7师衔接封销章家渡一线。1941年1月8、9日,144师攻占了茂林以北高地后,夜间在茂林附近阻击新四军突围部队。经过激战,新四军只有400多名干部战士冲破了敌人重围,经章家渡东去。当年唐式遵开会的房屋尚存,由村民方季余居住。" K8 V0 {1 k: G4 c7 _
  里光山有座“五福庙”,一山之隔的瑶村有个“五福亭”,均建在进村水口,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五福庙”很灵验,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据说有一户施姓人家,7次求子,竟生了八个:前6次一胎一子,最后一次生了个双胞胎。于是方圆10里,愈传愈神。庙边有棵古黄楝树,胸径1米左右。“五福亭”供奉的菩萨有土地老爷和众多小神仙,是求平安、祛病痛的。许愿的人病好了以后要还愿,头痛病用猪头还愿,脚痛病用猪脚还愿。
& [! E0 |" e8 u, u+ |2 ~% s  在瑶村方姓是小户,但方姓在瑶村却建了两座祠堂,两个社屋,而姚姓却只建有一座祠堂、一个社屋。这是为什么?原来,瑶村有两个方姓,山东方姓与罗田方姓比赛打赌,看哪个“方”有钱有实力。罗田方姓先建了一个“忠乐社“(1958年改成仓库、食堂),山东方姓就建一个“辛山社”(1974年改成小学)。由于罗田方姓社屋和祠堂建得都比山东方姓好,山东方姓自知在建筑和技艺上不如徽州罗田方姓,为了要回面子,便把“姚村”改成“瑶村”,算是一大功劳。
! w8 ~: q2 {# w' k9 s7 S  而瑶村社屋也出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事:明明是姚家社屋,却偏偏供奉一个张老爷。据说张老爷是天上派下来的,本事特别大,除了送子送财,还能预知未来。现任瑶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寅,从小就被父亲过继给了张老爷,取名张雨,瑶村人就叫唐寅为老张雨。据唐寅讲,他出生那天正好下雨,是在雨天生的……现任村委会主任汪炳炎也很稀奇,他是蛇毒研究专家,手里拿着一张教授的证书,却在瑶村当村长,这在黄山市乃至安徽省可能也较为罕见。
2 F3 N7 P7 Y0 C; _/ }  该村还有“施家亭”、“口塘”、“荷花塘”、“水口”等古迹,感兴趣的文人或游客不妨实地去寻访一番,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0:39:27 | 只看该作者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何其多! & b5 a( a8 ?/ I5 j% k# n4 C5 P# I

% v8 T2 n1 i2 ?1 `- _: w莱州虽然历史悠久,但现有资料可考的1042个村庄中,明代以前建立者只有64个,明代建立的多达805个,世传洪武二年(1369)建村的即占了579个,多称洪武二年自四川迁居;清代建立的183个村,则多由本地(多是上述移民所建村庄)析出。2
7 t0 j, \8 A  d; B; P; H. S' y莱州存在四川移民是事实,沙河镇佛台子村东农田中,有一株主干粗壮、枝繁叶茂,高9米,冠径14米,胸径1.6米,三个成年人手接手才能合围的古树,专家鉴定是一棵黑弹树,树龄约600年,原产地为四川省宝兴县。这与流传的洪武年间四川移民王舜禹建村无论从时间还是地点上讲,基本上都是相符的。
. _, s* [) z; J1 U但问题是,竟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四川移民村庄,让人不可思议!  q$ s7 c2 @7 y3 E! {+ }+ F
以莱州西部的虎头崖镇为例,该镇多数村所立村碑自称明初建村。3
7 P- j% f1 Q1 I4 m8 U* T如:任姓是莱州西部的大族,分布在该镇西原、东大宋、西大宋、东小宋、西小宋、东宋、新庄、前桥等村。据西原村《任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任姓由四川成都府新都县枣林庄迁居山东莱州府掖县。永乐年间,再迁此卜居安宅。左镇游优山,右据马埠寨,前临平原,北倚大海,山明水秀,故名西原。”
3 ?4 \0 Y' K% _( F该镇这些村的村碑更是惊人的一致:
+ Y! Z9 f5 o8 X$ j' i. [尹家村:明洪武二年,尹兴、尹伦兄弟二人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尹家。
2 c: W! l: y" W) G3 {% x彭家村:明洪武二年,彭姓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铁碓臼彭家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彭家。  w. q+ V$ o0 j+ t* b( z
西大刘:明洪武二年,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大刘家。一九六二年,分为两村,该村居西,称西大刘。, L% e# i6 H  f$ ^) u
道刘家:明洪武二年,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中有一条直通小沟的官道,故取村名道刘家。7 h3 U- H9 l" H2 W$ k5 R3 `2 S
贾家村:明洪武二年,王氏姊妹五人由四川迁此,其中一人嫁与周姓居此立村,取名王氏贾家。清末,简称贾家。
( J9 o: Y2 |% h" p% y西十里堡:明洪武二年,杨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古时官府每十里设一堡,该村位于掖县城西十里处,故取村名西十里堡。
! D$ C+ o1 e4 x7 Y小沟:明洪武二年,李、姜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中有一条较深的小沟,故取村名小沟。+ P9 [  C' W3 T4 ?! ?9 I
雷沟:明洪武二年,阎、徐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中有一条长满雷苇草的沟,故取村名雷沟。
9 p5 Y% f; o! V5 k朱流:明洪武二年,张、史、刘三姓由四川迁此立村.西倚游优山,每逢汛期,游优山之水便分数股流经该村向北注入渤海,故取村名诸流。清末,演变为朱流。
+ _; N+ }1 v  b8 j9 _+ n+ Q# @) u埠后:明洪武二年,张、王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南临金埠,故名埠后。; A) e. l7 w; m( `) i
姚家村:明洪武二年,姚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姚家。2 E6 w6 D8 a3 d  ^. n
西高家村:明洪武二年,高姓兄弟三人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高家,也称姚家沟高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以其方位更名西高家。+ @  X8 U1 q8 J) O: E/ Y1 R
……5 V" i  A( ]4 B5 d: z% |( r
从以上不难看出,这些村庄的表述方式大多是些既雷同又含混不清的话。莱州其它村,也大都 “明洪武二年自四川成都府东门里铁碓臼某家”、“四川成都府大槐树底下铁碓臼某家”之类,并且流传这次移民大多是由朝廷组织的军户,是“奉旨”移民。
8 u) X0 j( Q7 r2 U5 v, M& y即便是64个早期村庄中,又有相当多的村仅仅是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而居民仍然是明代移民的后代。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历史悠久,据《莱州市志》记载,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在今莱州市境置掖、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6县,均隶属青州东莱郡,郡治掖县城。临朐故城在今城港路街道朱旺村。《掖县全志》载,“临朐,城北二十五里,汉县”。颜师古云:“齐郡已有临朐,而东莱又有此县,盖各以所近为名也”。《汉志》注云,“(临朐)有海水祠”,即今海庙。明洪武二年,杨姓由四川成都府大槐树底下铁碓臼迁来居住,为吉利取村名朱旺。
8 n- H4 n) J) k& G5 J; H4 c明代以前建村的并且后代延续至今的似乎都不多,如虎头崖镇西葛家、西王家二村都自称是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由临淄迁来。但奇怪的是,这两个毗邻的千年古村,繁衍到今天,竟然都不足百户!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发表于 2010-2-19 09:00:13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还是把瑶村改回为姚村的好,毕竟85%居民都是姚姓的哟~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2-3-30 18:41:08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尚明站长的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4-11 01: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