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9 22:00 编辑
+ a! g( h# @( g+ B4 J' S, G# z. ]
3 c6 p$ r$ X1 t0 ?/ {1 S, c党报谈姚贝娜遗体被偷拍:新闻别以伤害为代价明星资讯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01-19 04:19* h+ I- `8 ?( @6 S, w! J7 y
[url=]我要分享[/url]
: D' e' J$ y4 B1 C; E16595 b/ a- j2 B, ~
V# I2 G6 c+ L% Q! l9 `0 B2 n' U5 c2 w8 s3 k4 y
8 Y! K& j, i1 c3 o5 L! s* K
[摘要]这一场让记者不小心成为了主角的争议,也提示更多人:传播力与社会责任永远绑在一起,不管传统媒体、网络平台,还是手中有着麦克风的我们每一个人。 $ R) {, ^6 c6 w7 {9 @/ T2 q }
1 n4 _. [6 A/ s% D: E% L
; [3 u' l/ a/ L5 Y g# Y# E3 {3 l
人民日报1月19日报道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无数新闻记者心中的座右铭。但如果“拍得好”要以伤害为代价,那我们宁可站得远一点。 “你是最短暂的花朵,也是最长久的琥珀”。1月16日下午,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这句歌词竟成为她自己人生的绝唱。然而,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缅怀,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舆论大战却已焦灼。 有消息称,姚贝娜停止呼吸之后,深圳晚报三位记者“伪装”成姚贝娜主治大夫的助手“进入太平间拍摄”。报道公众人物死亡,从来都是敏感话题。为抢新闻竟乔装拍摄逝者遗体,这种“狗仔”行径相当极端,故而迅速激起众怒。 作为“船头的瞭望者”,新闻记者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但记者在做出职业行为的每一瞬间,同样必须严守法律法规,遵从公序良俗。即便面对的是公众人物,也需要坚守底线,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权衡取舍。因为,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以新闻的名义,去寻找到“合法性”。能不能守住职业底线,能不能秉持最小伤害原则,不仅检验着专业能力,也衡量着职业操守。 18日,深圳晚报发布致歉声明,确认该报记者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称“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事件本身正在双方的努力下渐渐平息,但由此暴露出的职业伦理问题,却值得新闻界长久反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是无数新闻记者心中的座右铭。但如果“拍得好”要以伤害为代价,那我们宁可站得远一点。 也是在上周,一篇关于网络歌手庞麦郎的报道,同样引来关于媒体伦理的争议。这篇报道中精心选择的细节、自然主义的描述,让很多人认为其中隐含了作者个人强烈的价值判断,进而讨论“何为客观中立”“应否有闻必录”。不说庞麦郎的“神曲”是不是好听,也不说杂志的报道是不是真实,一个共识是:媒体不是来制造伤害的。不管是对于草根红人还是演艺明星,在记录、思考乃至批评之时,或许都该少点八卦心态、少点冷嘲热讽,而是抱持更多“理解之同情”。 作为一个媒体人,处身当前的中国,既幸运又艰难。这个充满活力的转型社会,有着最丰厚的新闻土壤,也有着最激烈的新闻竞争。正因此,尤需要媒体人不唯眼球是取、不唯点击是崇,有更多“建设姿态”、更多“责任意识”,方能更好推动社会前行。以庞麦郎为例,与其关注他“板结的头发”“透明的皮屑”,不如想想如何让草根中的梦想不被商业摧折、不被喧嚣淹没,更好地迎来春天?以姚贝娜为例,与其无所不用其极去偷拍手术,不如关注她捐赠眼角膜,呼唤带动更多善行。 新的一天,太阳会照常升起。媒体头条在马不停蹄地转换中,仍将艰辛记录时代的脚步。这一场让记者不小心成为了主角的争议,也提示更多人:传播力与社会责任永远绑在一起,不管传统媒体、网络平台,还是手中有着麦克风的我们每一个人。
3 p$ h" e" z- q8 e+ c& b6 W F7 g! h. f/ H, f) T: n
5 f% C2 C/ Z7 w9 L8 q0 L* a7 ~/ G" f* x4 v2 a
相关阅读: 姚贝娜 X4 \$ v' [* I! l1 {# J
+ o+ }6 K# b: b5 {+ Y$ a' t
0 Z# @3 t7 n! Y& y3 W* f
% N% K1 ~+ b3 g
1 g Y3 L! x! {/ N) J$ Z& M* @# C9 n$ v! ]- Q+ b6 K# o
- L6 m, B2 }3 [" N; L! p' q" o- ]. N9 R1 D/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