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11-23 16:28 编辑 : `6 q% }& V( @' V: |' n0 p
2 u2 a' y( v$ Z( w [(表1的)135+(表3的)48=]“183个”,乃是我认为舜裔姓氏应有的大约总数。其中135个的由来或考证,请查阅参考文献⑴、⑵、⑿、⒀,本文不再赘述。 6 H; ] y! u" Q1 p
- w! T8 i7 A. j% P- D) f4 g四、应当澄清和纠正的十几个舜裔姓氏 上面已纠正“李生顺的214个”中几个姓氏的错误,未说明根据或理由;此外,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中;有必要在这里集中纠正这些错误。 ①“胡母”-“胡毋”,“母丘”-“毋丘”,“母”-“毋”;无弋”-“无戈”,“纥干”-“纥于”,“馀虞”-“徐虞”,“申屠”-“胜屠”, “廪邱”-“廪印”, “登北”-“登比”,“癸比”-“癸北” (10对20个) 上列成对的姓氏,特点是字形相似、字音相同或近似。毎对姓氏,是指同1个还是2个不同的姓氏呢?若是同一姓氏,应该是哪一个?经过考证,每一对都是指同一个姓氏,前面是正确的,后面是错误的。逐对细述如下。 ●“胡母”-“胡毋”,“母丘”-“毋丘”,“母”-“毋” 胡毋——⑵。 毋丘——⑵,⑸。 毋——⑵,⑷,⑸。 查姚恩健和姚振宗是怎样说这些姓氏来源的。 姚恩健说“胡毋。毋丘。毋。 出自田氏。齐宣王田辟彊封其弟于毋丘,以封祖先胡公满之祀。于是,远本胡公,近取毋邑,遂赐姓胡毋氏。其后代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胡毋、毋丘二姓,后省文为毋姓。至于毋盐、毋车、毋将、毋楼、毋终、毋知等复姓省字改为毋姓,则非田派血统。” 姚振宗曰:“胡母氏 本陈胡公之后也。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为胡母氏。”还引用《元和姓纂》说胡母氏和“汉有太史胡母敬;汉景帝时博士胡母子都、后汉执金吾胡母班晋、河南令胡母辅之字彦国”,并给予注释和补充说明,其中有注释胡母敬“为秦太史令非汉太史也”。 二姚说“胡毋”或“胡母”氏,虽然详略不同,但是都是指向齐宣王母弟,都是说“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为胡母氏”,即是指向同一个姓氏无疑。 这个姓应是“胡母”而不是“胡毋”,因为,姚振宗引用《元和姓纂》 《汉书 艺文志》 《汉书 儒林》 《史记》等注释和说明胡母氏人物,不单姚振宗称“胡母”氏,这些典籍也称“胡母”;因为,[广东]平远姚氏三修族谱“姚氏分姓二十九姓” 也称“胡母氏”,其时最迟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或更早;还因为,⑴、⑶、⑷、⑸(疑似)、⑹、⑺、⑼、⑾和都称“胡母氏”,只有⑵,即是姚恩健单独称“胡毋”;人的多寡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前者——姚振宗和相关典籍的称谓。 “胡母”和“胡毋”、“母”和“毋”是由“胡母”和“胡毋”衍变的,所以说: “胡母”和“胡毋”实指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胡母”。 “母丘”和“毋丘”实指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母丘”。⑸濮阳舜帝宫“舜裔姓氏录”碑含“毋丘”姓。 “母”和“毋”实指同1个姓氏,这个姓应是“母”。⑷山西运城舜帝陵“舜帝后裔传五洲”匾和⑹李生顺的含“毋”姓。 ● “无弋”和“无戈” 无弋——⑺。 无戈——⑸,⑹。 无弋(尧注:李生顺的“无戈”是“无弋”之误)——历史上罕见的复姓,其源有三:一是舜后有无弋氏;一是汉时西羌族祖之号,子孙以为姓;一是相传为夏禹之后。前者是舜裔姓氏。 舜裔姓氏有“无弋”,我认定“无弋”和“无戈”是指同一个姓氏,此姓应是“无弋”不是“无戈”。 ● “纥干”和“纥于” 纥干——⑶。 纥于——⑹。 ⑶《舜裔春秋》封面“舜帝后裔姓氏”含“纥干”。 纥干(尧注:李生顺的“纥于”是“纥干”之误)——百度未见“纥于”氏而见“纥干”氏。族谱录网也有“纥干”氏而不含“纥于”。 因此,我从⑶,认为“纥干”和“纥于”是指同一个姓氏,此姓应是“纥干”不是“纥于”。 ● “馀虞”和“徐虞” 馀虞——⑺。徐虞——⑹。 《路史·后记十一》说:“舜年百十有一。三妃,娥肓(尧注:是“娥皇”吗?)亡子。女英生义均及季厘。季厘封缗,为桀所克。义均封商,是为商均。”“次妃癸比氏(有的书籍近笔画为“登北氏”),生二女曰霄明,曰烛光。…… 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饶、潘、傅、邹、息、有、何(尧注:李生顺是“河”)、母、辕、馀姚、馀、姚、上虞、濮阳、馀虞(尧注:李生顺是“徐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余姚、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太平寰宇记》说余姚:“古舜后,为余姚之墟” 必须指出:引用的这段话,在不同网站不同贴吧(不同人发的或说的)可见到,而这里引用的是蔡建军、雷运福在其专著《舜帝与九疑山》中所述(见 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潇湘文化专题网),虽然未搞清整段话是否源自《路史》;除 “馀、姚、无锡、巴陵、衡山、长沙”之外,其他“圭、胡、负、……、西虞”等21个都在李生顺“舜裔姓氏214个”中;为什么李生顺将“母”写成“毋”、“馀虞”写成“徐虞?为什么李生顺没有把“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算为舜裔姓氏?目前,我只能引用这段话来说明“馀姚、馀虞、西虞”是舜裔姓氏;这段话也可勉强说明“圭、胡、负、遂、庐、蒲、卫、甄、饶、潘、傅、邹、息、有、何(尧注:李生顺是“河”)、母、辕、上虞、濮阳”19个是舜裔姓氏。 余姚、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余姚——《太平寰宇记》说,“古舜后,为余姚这墟” 我认为“馀虞”和“徐虞”是指同一个姓氏,此姓应是“馀虞”不是“徐虞”。 ● “申屠”和“胜屠” 申屠——⑵,⑸。 胜屠——⑹,⑺。 姚恩健说:“申屠,复姓,起源有二:一支出自虞舜之后,夏时为胜屠氏,后改为申屠氏。一支出自姜姓申侯,居屠原,支庶子孙因以申屠为氏,非舜脉。”可知“申屠”和“胜屠”是指同一个姓氏,可用“申屠”,也可用“胜屠”。 ● “廪邱”和“廪印” 廪邱——⑴,⑺,⑽。 廪印——⑹,⑻。 宁远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系统简图》”一语带过说“廪印”:“又12个姓氏:子石氏、子占氏、子舆氏、子沮氏、子献氏、子枋氏、子芝氏、子禽氏、廪印氏、五王氏、仇子氏、於陵氏等皆田姓之后。”【⑻】 ——“(齐国)田姓之后”的廪印氏应是舜裔姓氏。 而 [清]姚振宗公则又详细地说明【⑴】: 廪邱氏 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 兹因氏焉(尧曰:紧接的原著注略) 秦氏辑注曰 路史国名纪引世本云 齐大夫廪邱子邑氏 氏族略引英贤传云 廪邱充齐隐者(尧曰:紧接的原著注略)。 尧曰:⑻说廪印氏是“田姓之后”,语焉不详不准。幸得振宗公说得详细而明白,有据有理,可知廪邱氏是陈僖子的儿子廪邱子尚(或是字意兹)因氏焉;后,有齐大夫廪邱子邑等。所以,“廪邱”和“廪印”是指向同一个姓氏,此姓我从振宗公之说,是“廪邱”,不是“廪印”;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或(田)齐大夫廪邱子邑等,都是舜裔。我信振宗公,他引用左传、秦氏世本辑注、氏族略、英贤传等典籍说廪邱氏和廪邱氏人物(“梁太府卿贾弼更作姓氏英贤谱一百卷 又著百家谱五卷”)。 ⑹李生顺的和⑻九嶷山舜帝陵《舜裔姓氏系统简图》含“廪印”姓,写成“廪印”对不对? ● 登北、登比、癸比是3个舜裔姓氏,而运城舜帝陵“舜帝后裔传五洲”匾却含连续的2个“登北、登北、癸比”。是应有2个“登北”还是其中一个是“登比”之误?⑷匾中还含“癸北”。 癸比-癸北 癸比——⑹,⑺。 癸北——⑷。 《路史·后记十一》说:“(舜)次妃癸比氏(有的书籍近笔画为“登北氏”),生二女曰霄明,曰烛光。…… 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这里涉及次妃“癸比”氏或“登北氏”氏,而作为“癸比”和“登北”姓氏的由来是不明确的。 因此,此姓氏是“癸比”还是“癸北”?只能请⑷、⑹、⑺的著者(责任者)说明和判定。 ②“容” 容——⑸(疑似),⑹,⑺。 虽然有⑸(疑似),⑹,⑺认 “容”姓是舜裔姓氏,但我赞同姚恩健的观点:“容”不是舜裔姓氏。 姚恩健于2001年12月已指出:“姓氏典籍记载源流衍派不尽相同,如容氏,《中国姓氏起源》引《通志 氏族略 以名为姓》载:“舜有八子,皆精明贤慧,号称八恺,其中有仲容,其亦为容姓” 同一著作记“苍”氏,“颛顼有八个精明儿子,世称八恺,其中有苍舒,苍舒后代子孙也以祖字为姓,形成苍姓一支。”“八恺”是谁之子?与《史记》、《辞源》等释义不同。将容氏列为舜后,显然错谬。” ③“庄” 庄(2个)——⑷ 运城舜帝陵“舜帝后裔传五洲”匾比较特别,不单含连续的2个“登北”;还含2个“庄”,一是由“姚”衍生的“庄”,一是由“妫”衍生的“庄”。含 “庄”,含2个“庄”,这是⑷运城舜帝陵匾独有的。 “独有”是孤证。从未听说由“姚”衍生了“庄”、由“妫”衍生了另一个“庄”。还有人质疑:“庄”和“严”是同源的2个姓氏,那舜裔的“庄”与“严”姓是什么关系。于是乎,查“庄”姓源流,未见有舜裔的表述;查族谱录网站的“庄”,也未见有舜裔的来源表述。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推翻运城舜帝陵匾中之2个“庄”,只能深深质疑,只能静候运城舜帝陵方面的回复。世姚会于2015年10月到运城舜帝陵拜祭舜帝,我托姚网版主河南淮阳姚寒松将我的存疑和商榷带给了运城舜帝陵管理局。 发现了、纠正了、质疑了李生顺以及其他舜裔姓氏研究文献中的十几个姓氏的问题,也算是研读十几份舜裔姓氏研究文献的一点收获。 0 f q) ]5 r( I' p0 S
# D5 x9 M4 q: Y
9 T3 I! ^9 D+ Y: o
" q8 c. h h' g4 b w* g% m& L; ^; a+ R% H
5 ^$ c& Z7 D* @/ R0 b6 M+ ^(4)
+ b. E/ L$ {: M3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