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 11:58:14
|
只看该作者
族谱记载,这里的姚姓人是湖广填川来的。清光绪25年(1899年),由该村姚家第七代传人发起,倾一地一族之力,集一地一族之智,动工建造姚氏宗祠,修建5年才完工。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813平方米,由牌坊、戏楼、内坝、正殿、左右厢房五大部分组成。
面朝姚氏宗祠,左右两边是一对公母大石狮,威不可撼地守护着姚氏祠堂的双开红漆大门。300平方米的牌坊墙上分布有“武则天审案”、“十二寡妇征西”、“草船借箭”、“截江夺阿斗”、“太公钓鱼”、“农夫耕田”、“燕子送春”等10多组石灰浮雕组画。牌坊正中,从上向下依次是花草浮雕、姚氏宗祠竖幅四字和横幅“蒲阪流芳”、横幅石刻浮雕组画,左右耳门同样有石刻浮雕和石刻楹联。
走进祠堂大门,穿过2米多高的戏楼,就到了石板铺就的内坝。站在内坝中间,能观看戏楼、左右厢房及其厢房顶的长廊、正殿、瓦顶、飞檐的全貌,而“孔子讲学”、“岳母刺字”、“孟母训子”、“完璧归赵”、“八仙过海”等石雕、木雕、手绘的组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矗立在高山之巅的“姚氏祠堂”,坐落在毛坝镇冒尖村,离毛坝镇街道有18公里,这个村的多数人姓姚,背倚连绵起伏的青山林,前靠层层迭次的梯田,田埂交织如网,点缀着百年老屋。
冒尖村历来都有尊老的传统。在他记忆中,旧时过年,村里都会在祠堂给老人发馒头,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是可以挑着担子来装的,只要跨出祠堂门槛,等在门槛外的子孙们便可以接过担子,满载而归。
新中国成立后,姚氏祠堂成了村里的办公室,并在20世纪60年代驻扎过部队,特别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受到了大面积破坏。现今的姚氏祠堂,见证了当地姚氏祖先历史荣光的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与凄凉。由于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多年来文物缺乏修葺,墙上的壁画和浮雕风化严重,特别是墙壁上的浮雕被人为破坏严重,凸显破败,让人看着心痛。
|
|